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党建为引领,聚焦“老小困残”四大群体发展需求,以建立慈善“四库清单”“三类平台”为抓手,强化“社区基金”运行保障体系建设,创新推动“五社六站”机制与社区慈善服务融合对接,不断增强“善聚暖城”品牌辐射,带动慈善帮扶有效惠及更多特殊困难群体,用心用情描绘民生幸福画卷。
全方位构建“社区基金”运行保障体系
优化资金运行模式。初步在9个苏木乡镇(街道)设立由苏木乡镇(街道)、嘎查村(社区)有关负责人、基金会指定人员、居民代表以及捐赠人组成的“社区基金管理小组”,统筹负责资金的使用和管理。
畅通资金来源渠道。依托社区基金会或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利用社会捐赠、自有资金初步设立“社区基金”37个,覆盖城镇社区66个、覆盖特殊群体2.2万人;积极探索商业化“造血”,支持社区基金会与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创设慈善信托等社区发展治理类服务产品,将产品收益按照一定比例吸入“社区基金”。
加强资金监督管理。落实慈善“阳光工程”,大力普及《慈善法》,实施年度工作报告和年度检查“双检”制度,开展慈善组织全覆盖实地检查,确保慈善资金使用规范,加强慈善组织诚信体系建设,推动慈善组织信息公开率达到100%,在官方网站公布投诉举报电话,鼓励社会公众和各类媒体对慈善行为进行监督,提升透明度和公信力。
多维度推动社区基金会精准化服务
推动资源融合。2024年以来投入1305万元,以全域实施“五社六站”项目为牵引,同步77个苏木乡镇(街道)设立慈善服务站,与养老服务、社会工作、未成年人、社会救助、志愿服务等站点融合共建,进一步统筹民政领域阵地、资金、人力等资源,联动开展分层分类救急救难帮扶活动200余场次,推动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
建立“四库清单”。推动建立慈善需求库、资源库、人才库、项目库,为社区基金会服务赋能增效。充分利用苏木乡镇(街道)“五社六站”平台综合性、专业性优势,精准收集群众困难需求,初步建立低收入家庭帮扶、儿童“微心愿”、特殊疾病救助等需求清单。同步建立慈善项目库,设计形成“慈心助老、暖城童享、倾心助困、仁心助医、暖城暖警”5类项目清单。积极发挥市慈善总会枢纽功能,探索建立慈善资源库,通过日常挖掘、专题培训等方式,建立起10人慈善人才库,以专业人才保障慈善项目实施、评估。
开展多项服务。聚焦“老小困残”特殊困难群体实际需求,突出“善聚暖城”服务品牌知晓度和影响力,衍生形成“伊心为善”等旗区特色服务,设计实施“天骄暖心”特别救助、残障老人折叠轮椅、白血病儿童帮扶、“伊路同行”困境儿童帮扶等慈善项目21个。
立体化营造社区基金会服务良好社会氛围
强化激励奖励。实施优质项目激励机制,对服务成效明显、居民满意度高的项目通过福利彩票公益金给予最高10万元补助支持。同时,将社区基金会、爱心企业、个人等支持参与社区治理发展情况作为市级推荐参加“中华慈善奖”“内蒙古慈善奖”重要依据,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社区基金会服务。
强化宣传引导。依托福利彩票销售网点、机场、高铁站等人群密集场所,广泛宣传公益慈善领域的新做法新成效。结合“中华慈善日”、《慈善法》宣传等主题活动开展,推动建立起“刊、网、屏、场”等媒体矩阵,引导支持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积极推动慈善文化进社区,讲好社区慈善故事。
强化服务保障。深入实施社区基金会服务人才培养计划,新建市级社会组织创新发展中心,为机构注册、基金设立、募集捐赠、项目实施、能力提升等方面提供定期业务培训和日常行业指导,为慈善组织免费提供办公场所。(民政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