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康巴什区康新街道聚焦辖区居民群体复杂、邻里关系陌生、群众需求多元等现实特征,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以“幸福康新幸福家”党建品牌为引领,立足民之所需、民之所盼,全力推进邻里中心建设,为群众提供家门口“一站式”服务,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实现幼有所育、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食有所安、居有所乐、事有所办。
以“小阵地”聚能 打造邻里共享“大空间”
康新街道聚焦群众多元需求,推进嵌入式“邻里中心”建设,形成覆盖全域的邻里中心矩阵,为党群连心凝聚强大合力。
建强阵地,优化全龄服务圈。围绕功能复合型、特色主题型、居民活动型三类邻里中心服务体系,充分整合辖区资源,构建“一心多点”的功能布局,即在每个小区打造一处邻里中心,辐射建成“物业+养老”服务模式的“泰祥康养服务中心”,服务特定群体的“暖新驿站”“萌宝驿站”“青空间”“夕悦居”,以及便民格子铺、共享自习室、共享客厅、共享篮球场等共富共享空间122个,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助餐、养老、健身、休闲娱乐等优质普惠的便民服务。
用活空间,实现资源共享最大化。打破传统空间单一功能的界限,通过“一室多用”的方式,将不同功能区域进行灵活划分和组合。比如,在养老服务中心内设置多功能活动室,既可用于老年人的日常活动,也可在特定时间转换为健康讲座或兴趣小组的活动场所。还可利用时间差实现空间的高效利用,比如,“青空间”邻里中心部分功能室在白天为老年人排练、表演等提供了空间,晚上又成为青年群体的共享平台。
精管阵地,确保运行规范化。研究制定《康新街道党群服务阵地管理制度》《康新街道党群服务阵地使用制度》《康新街道报告会、讲座、论坛等活动管理办法》,全面规范街道、社区、阵地管理员、阵地使用者在阵地管理和使用方面的职责,明确阵地功能和资源配置、活动策划与组织、安全与应急等具体内容,不断加强街道社区内各级各类阵地的管理,确保高效有序运行。同时,积极鼓励居民以志愿者和监督员的形式参与阵地管理,增强居民的主体意识。
以“小服务”赋能 织密邻里共融“大网络”
康新街道实施暖心举措,通过文化、活动与服务的多重交织,构建邻里文化和服务深度融合的幸福共同体。
活动乐邻,拉近“邻”距离。依托邻里中心、小区广场、百姓大舞台等载体平台,常态化组织开展“邻里一家亲”、幸福邻里节等邻里活动170余场次,吸引群众走进邻里中心、参与邻里活动、拉近邻里关系。
文化润邻,厚植邻里情。依托“朝夕美好”“社区文化节”等文化项目,在邻里中心开办“党群ye生活”邻里课堂、青年夜校,举办手鼓、舞蹈、声乐、编织等专业技能培训,引导居民培养兴趣爱好,满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先后成立合唱队、广场舞队等文化队伍7支。同时,建立读书学习积分、授课积分、活动积分等共享积分机制,充分激发居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实现文化资源的共享与传承。
服务便邻,满足“邻”需求。每处邻里中心均设置“便民生活铺”“网格员之家”,梯子、雨伞、应急医疗包、工具箱等共享物资一应俱全,随时满足居民应急需求。引入家电维修、理发、磨刀、裁缝等便民服务,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便捷服务。充分用好下沉资源,针对证件办理、费用缴纳等事项,推行帮办代办靠前服务,有效解决群众办事难问题。
以“小治理”释能 构建邻里共治“大格局”
康新街道积极探索党组织领导下的“多方联动”机制,统筹联结包联单位、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在职党员等资源力量,不断延伸基层治理触角,让居民群众的事好办、难好解、情更切。
“邻里事”共商。在邻里中心同步设立邻里议事厅,设置宣传栏、留言板、议事码,搭建“暖心议事会”平台,直面群众、开门纳谏,共商问题解决方案,征集意见建议,真正实现群事群议、群事群策。目前,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收集居民微心愿、微诉求12类105个。
“邻里隙”共解。拓展怨有所疏、法有所依等功能,推进“三官一律”进邻里中心,主动探听邻里纠纷线索、咨询法律顾问、联系现场调解处置、及时走访化解矛盾纠纷20余件,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邻里家”共治。突出居民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体地位,探索成立“睦邻共治委员会”,选聘热心居民担任“睦邻共治联络员”,加强邻里之间的互助协作和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形成群众“自我宣传、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良好氛围。截至目前,睦邻共治联络员达200余人,培育了“共享奶奶”“侠客团”“幸福合伙人”等多个自治组织,累计服务居民1万余人次。“睦邻共治”工作法荣获内蒙古自治区新时代“枫桥经验”典型案例。
(刘银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