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再来一份烤凤爪,还要三瓶啤酒。”“十串羊肉串,一份炒花甲。”傍晚时分,在乌兰木伦湖区广场的小吃街上,食客们一声声吆喝,将来来往往的人拽入这片人间烟火中。
“好嘞!马上就好!”二丫蒙氏烧烤的老板袁秀芳响亮地回答。
袁秀芳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她说:“我想把家乡的美味带给远方的游客,让人们尝尝鄂尔多斯的好味道,也为自己开辟一条新‘赛道’。”肉是本地肉,酒是自酿酒,外地的游客赞不绝口,本地的回头客越来越多,烧烤摊一个月的收入就将近5万元。
在这条美食街上,像袁秀芳一样烹饪生活烟火气的小吃摊主还有很多。他们用各类小吃探索着因地制宜的平民美味,也从一个个排档中窥见了一座城市顺应时代的致富密码。
每天上午10点,位于东胜区“嘉嘉青创1980老街区”的各个商铺就已经忙碌起来,极具特色的装修风格,再加上市民浓厚的老街情怀,让这里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
“我们都是十多年的老顾客了,就爱这一口地道滋味。”家住1980老街区附近的市民陈永乐与几名好友,相约来这里的西北牧民烤羊店大快朵颐。“这条老街最热闹时,脚踩脚、人挤人咧!”正在招呼客人的店主尚晓伟乐呵呵地说。“我选择在这里开店是因为这条街有特点,能吸引来客人,现在我的生意越来越好,日营业额可以达到1万元以上。”尚晓伟说。
一条老街能有什么特点?原来,这条老街的前身是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平房区,由于历史原因和基础设施的滞后,房屋状况普遍较差,安全隐患多,居民生活不便,整体街区存在“拆迁难、使用难、管护难”等问题。
让“老街”焕发“新生”,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东胜区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对平房进行加固改造、整体出租,构建“家门口的消费圈”。经过整体改造,这里俨然大变样。新建约1.3公里的外街,将原来的“交通空间”提升为“休闲空间”,既为人流留足了驻足的空间,也为餐饮业态争取了更多的商机。夜幕降临,人们三五成群从这条“迷你步行街”经过,找到自己心仪的店铺,或跟朋友小酌几杯,或痛痛快快吃一顿喜爱的美食,让消费者享“福”,创业者能“富”。
这边厢,老夜市魅力不减、食客满座;那边厢,新街区成为“流量密码”,吸引着各地游客。
古建筑辉映着绚丽灯光,民俗表演吸引着游人驻足;道路两旁,各式各样的小吃散发着诱人香气……炎炎夏日,伊金霍洛旗郡王府“福”街成为许多游客打卡的好去处。
客似云来,人头攒动。漫步在“福”街,看百年王府的雕梁画栋,赏伊金霍洛的非遗技艺,品独具风味的王府美食。“福”街犹如一扇“城市之窗”,为市民游客提供一个集非遗科普、艺术欣赏、非遗选购及休闲美食为一体的全新文旅体验空间。
一条街,为这座城市的夜注入了蓬勃的生机;这条街,也是鄂尔多斯不断“火热”的夜经济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鄂尔多斯在积极打造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出台政策支持夜间经济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夜经济从传统的以餐饮、购物为主的夜市,向“夜游、夜食、夜演、夜宿、夜集、夜读、夜健”等为主题的夜间文旅消费活动转变,衍生了丰富多元的全新业态。潮牌商店、萌宠乐园、国潮演艺……丰富的夜间消费场景吸引了大批市民游客,特色街区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让市民游客一扫白天的辛劳疲倦,夜生活“热辣滚烫”。
不断丰富的“夜态”让暖城品牌更响亮,鄂尔多斯获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1家、自治区级旅游休闲街区1家、自治区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1家。今年上半年,鄂尔多斯共接待国内游客1661.50万人次,国内游客总花费218.82亿元,分别增长25.60%和34.39%。
以夜兴业、以业活夜。盛夏的鄂尔多斯已经进入了夜间经济最活跃的时期,人气在夜幕中集聚,财气在霓虹中升腾。越“夜”越精彩,越“夜”越迷人!
记者手记
创造更多爱上暖城的“夜”理由
小小的一条街,浓缩着一座城市的夜生活,正成为衡量城市商业繁荣程度、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标尺。
“夜经济”的兴起,丰富的是市民的夜间生活,更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鄂尔多斯积极推动新“夜”态发展,借“夏日晚风”之力,激发新的消费活力,让夜色中的城市更加生动多彩。
但如何保持“火力劲儿”,不断提升消费产品质量、塑造消费新形态,是“夜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深挖地方特色与文化特质,打造更多具有差异化、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场景,是推动“夜经济”持续繁荣发展的关键。实践证明,通过不断创新与探索,“夜经济”正在成为传播鄂尔多斯文化、提升暖城形象力的重要载体。
同时,培育“夜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消费者参与。我们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凝聚合力,从精细化管理层面上下功夫,让一条街“火起来”,经济“热起来”,城市“亮起来”,为游客创造更多爱上暖城的理由。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凌禹 折海军 常娜 杨家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