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 一粒种的“芯”动:盐碱地上风吹麦浪

——“中国式现代化鄂尔多斯实践”现场观察记②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编辑:许燕梅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30日 09:25:42
|

“真不敢相信,村里的撂荒盐碱地能长出小麦,收成还不赖!”

在杭锦旗呼和木独镇巴音温都尔嘎查的试验田里,围观的村民议论纷纷,言语间满是惊奇。顺着他们的视线望去,只见成熟的麦穗低矮饱满,迎风摇曳散发着麦香;麦行之间裸露的土地上,白色盐碱斑块赫然眼前。

随着金黄的麦浪渐次“退去”,鄂尔多斯市盐碱地改造的成果“晒”了出来: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教师通过改良麦种,让寸草难生的盐碱地长出了“金豆豆”,实现亩产500斤。

这究竟是什么“神仙”种子?

给一粒粒种子做个“小手术”,它就能适应白茫茫、硬邦邦、寸草不生的盐碱地。

“这是我们的实验种子第一次从实验室走进大田,收成比我预计的要好一些。”弯腰割麦的“小后生”正是小麦种子的“改良者”雷红量。每一镰,他都割得很认真、收得干净,生怕麦粒撒落一粒,他的一举一动让这场收割充满“仪式感”。

一粒种子的力量有多大?

1996年出生的雷红量,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一毕业,他便将自己“化作”一粒种子,一头扎进“试验田”。在种子企业工作三年后,他觉得与自己的“节奏”不符。为了更深地“潜入田地”,他毅然决定回到家乡鄂尔多斯,就职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一边潜心研究,一边教书育人。

在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可以说,他是一名年轻的“老”科研人。走进他的实验室,三排摆满瓶瓶罐罐的实验桌映入眼帘,一抹嫩绿最是惹眼,只见一排排圆形培养皿内,一拃高的小绿苗快活生长,让实验室生机盎然。雷红量顺势拿起一株小苗,“这就是改良过的小麦种子种的,只需要稍微处理一下,它就能适应盐碱地环境。”在圆形培养皿旁边,有一些重度盐碱板结的实验土,几株黄绿色的麦苗顽强地生长着,让人不禁感叹:这每一粒不足0.1克的麦粒,其实有着重若千钧的分量。

这是科技的分量。

从零开始,不断尝试、不断推翻,雷红量在一个个不眠夜里,通过种子强化技术,仅用一年的制种周期,就让种子获得了耐盐碱特性,实现盐碱地改良低成本、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等效果。

“我们的中试和实验室里的数据基本吻合,通过改良种子,一亩地多投入4元钱就能实现盐碱地的综合开发。”在测量了收成数据后,雷红量自豪地说。而按照传统方法改良盐碱土壤,每亩地需投入2000到6000元,但最终亩均收益却不到2000元。

这也是坚守的分量。

春天里起早贪黑辛苦播种,夏日顶着日头观察记录,盐碱地上种庄稼,不仅要经常补水压盐,施肥也要“少吃多餐”……奔波在田野和学校之间,雷红量被晒得黢黑。有一次忙了一整天,从试验田回单位签退打卡,考勤机竟然“不认识”他了,他只能去卫生间洗了一把脸,才签退成功。

这更是梦想的分量。

被问及最近的愿望是什么时,雷红量扶了扶眼镜,坚定地说:“我希望这款改良种子从实验室扎根到试验田,再从试验田走向更广袤的盐碱地,成为高产优质品种,为北疆粮仓增添更多‘鄂尔多斯粮’。”无疑,雷红量的梦想正在拔节、开花、结果。

从白茫茫的盐碱地到黄澄澄的丰收田,从实验室里的紧张忙碌到实验基地的精心管护……一粒种子的履“新”之旅,是新品种“扎根”盐碱地的艰难过程,也是农业高质量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的深度“耦合”。

鄂尔多斯盐碱化耕地19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2%。如何低成本将“劣地”变“良田”,雷红量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正在做强种子“芯”,绘出好“丰景”。

从试验田到高产田,从鄂尔多斯到更多地区,一粒麦种在盐碱地上的“出道”之路才刚刚开始!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常娜 张晓艳 吴君琰 韩小凤 贺晚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