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旗:“非遗之花”绽放校园

作者:郝媛渊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编辑:塔拉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19日 11:11:22
|

“叮铃铃……”随着课后服务的铃声响起,伊金霍洛旗第三小学五年级学生郭雨辰第一时间来到学校的美术教室,拿起她的毡绣作品继续创作。

毡绣是伊金霍洛旗第三小学的特色美术项目,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周一至周四下午的课后服务时间,伊金霍洛旗第三小学的毡绣社团课教室里总是挤满了学生,学生们以毡为纸、以针为笔、以彩色羊毛为颜料,在方寸之间挥洒奇思妙想。

“我从二年级开始学习毡绣,学习了如何擀毡、刺绣,制作出了许多有趣的作品,也从中感受到古老的非遗技艺代代相传十分不易。”伊金霍洛旗第三小学五年级三班学生张冉告诉笔者,她梦想成为一名“守艺人”。

“开设毡绣特色课程,为孩子们感受优秀传统文化、感知古老文化遗产的魅力打开了一扇窗。”美术教师王艳超说。像张冉这样从二年级就开始接触毡绣的学生,社团里有73名,经过3年的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础和技巧,并且能够独立完成作品。

当从时光深处走来的非遗与校园中的“青春力量”相遇,学生们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提升,积极向上的审美素养也在逐步形成。

那么,如何促进学生对非遗的理解由“浅层”走向“深度”?

伊金霍洛旗第三小学有自己的一套解题思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从背景引入、欣赏感受、艺术实践、设计应用等方面联合开发设计了一套大单元课程,由浅入深地让学生们逐步认识、感受、实践、传承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

简单来说,就是在日常教学中全面介绍毡绣这一非遗文化发展历程,挖掘蕴含其中的爱国主义、工匠精神、民族精神等,激发学生们热爱家乡的情感;邀请民间艺人、各级非遗传承人进行毡艺教学,共同欣赏优秀毡艺作品;组建兴趣小组、工作坊进行传习实践,介绍羊毛从收集、梳理、染色、制作艺术作品的过程,展示针毡法、湿毡法、混合法等技艺;建立非遗进校园的长效机制,在保留传统手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进行创作,让孩子们在近距离接触、深层次了解中读懂非遗。

“非遗技艺难以‘速成’,校园传承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目前,学校开设了毡绣、剪纸、书法等多个非遗社团,学生参与率极高。”伊金霍洛旗第三小学校长王志刚说。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多一些这样的“非遗进校园”的课程,让文化素养与能力素养“齐头并进”,正是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

据了解,2019年,该校在伊金霍洛旗范围内率先成立毡绣工作坊,其间,师生们用戳绣技法创作了多幅作品,获得了一致好评。2023年4月,鄂尔多斯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鄂尔多斯毡绣”在该校成立教育实践基地,此后的一段时间,该校在鄂尔多斯市第十三届中小学生艺术节工作坊展演、伊金霍洛旗中小学生书画艺术节等活动中频频斩获佳绩。

在伊金霍洛旗,将非遗文化融入校园教育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在伊金霍洛旗第六小学,漳州木偶头雕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福春派”布袋木偶戏第五代传承人杨亚州,为孩子们带来精彩的“云端”课堂;在伊金霍洛旗红庆河镇纳林希里小学,同学们在课堂上用废旧书皮制作出一件件精美的皮影,编排“一出好戏”;在伊金霍洛旗矿区小学,学生们在蒙古鹿棋的棋局中学会睿智思考,在行棋中懂得三思慎行,在博弈中结交八方挚友……

从美术到美育、从碎片到深度、从传统到创新,在伊金霍洛旗,非遗文化与校本课程自然融合,与育人目标不断贴近。

“美育是‘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伊金霍洛旗教育体育局青少年体育艺术办公室主任杨府雄表示,多年来,伊金霍洛旗一直在寻找一种有效方式来落实美术课的扩优提质,“非遗”就是那条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