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明珠:呼格吉勒艺术世家的传承之光

在乌审旗乌兰陶勒盖镇巴音敖包嘎查辽阔的草原上,距离旗政府9公里处,一座承载着独特文化使命的艺术殿堂悄然矗立。这里不仅是木华黎苏力德古老祭祀的神圣之地,也是“乌审雅图嘎”(轻便古筝)这一草原瑰宝的诞生源头。呼格吉勒艺术世家文化户如同一颗明珠,在这片风景如画的牧区深处,以“文艺世家,培训基地”为旗帜,点亮了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长明灯。

呼格吉勒的文化家园,远非寻常牧户。它是一处精心构建、功能复合的文化综合体:乌审雅图嘎陈列馆承载着历史的重量,蒙古包餐厅飘散着奶茶的醇香,粼粼鱼池映照着蓝天白云。2014年,其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使其荣膺“自治区4A级牧家乐”称号。数字背后是鲜活的文化脉动:每年逾30场鄂尔多斯民歌培训、庄严的木华黎祭祀、灵动舞蹈课堂等特色活动在此上演;辐射周边200余户牧民,成为他们汲取文化滋养的精神家园。更令人瞩目的是,文化之力在此切实转化为经济动能,带动餐饮等产业蓬勃发展,年创收达20万元——呼格吉勒艺术世家生动诠释了文化传承与牧区发展的和谐共生之道。

步入乌审雅图嘎陈列馆,便开启了一段草原音乐传奇的探索之旅。雅图嘎,又名“宏鸿根雅图嘎”,意为“轻便的乌审古筝”,其灵魂源于上世纪80年代乌审旗本土艺术家朋苏格脑日布的智慧与匠心。陈列馆精心布局四部篇章:“乌审雅图嘎”“发明者生平”“个人收藏”“艺术之家”。这里不仅清晰勾勒出雅图嘎名字的由来、朋苏格脑日布筚路蓝缕的创造历程,更深入剖析了雅图嘎独特的琴声构成原理。展陈无声,却有力述说着乌审旗为守护这颗音乐明珠付出的坚实努力:建立专门培训基地奠定传承之基,编撰系统教材规范教学之路,广泛开展培训播撒艺术之种。每一步都是对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的虔诚践行。

文化传承的薪火在这个艺术之家代际相传。呼格吉勒的姐姐、著名蒙古族音乐艺术家阿·其木格,正是这“文艺之家”不可或缺的栋梁。怀着对鄂尔多斯民歌的深沉挚爱与传承的强烈使命感,阿·其木格依托弟弟创建的艺术文化户平台,倾力创办了“鄂尔多斯民歌培训基地”。她以基地为圆心,年复一年举办系统培训班,将原生态的鄂尔多斯长调、短调等精髓倾囊相授。经年累月,这里已成为全旗民歌传承人的摇篮,为濒危的鄂尔多斯民歌注入了强韧的生命力。阿·其木格以艺术家的自觉与担当,将个人才华融入民族文化传承的宏大叙事,为守护草原声音的DNA、推动民族音乐在新时代的繁荣奏响了最强音。

艺术世家之心,更在于普惠乡邻的文化共享。呼格吉勒深知,文化血脉的延续需要扎根于最广袤的基层土壤。为此,他专门建设了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牧民文化活动室”,面向周边农牧民免费开放。这方天地承载着多重文化使命:是文艺队排练舞蹈、打磨节目的演练场,是牧人劳作之余静心读书阅报的知识驿站,更是各族群众亲手触摸马头琴、雅图嘎,体验民族器乐魅力的互动空间。活动室的门常开、灯常亮,它如同草原夜空下温暖的毡房,以无门槛的姿态,默默编织着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网络,让文化甘霖润泽最普通的牧民心田,成为凝聚社区、提升牧民精神风貌的坚实平台。

呼格吉勒艺术世家文化户,是镶嵌在乌审草原上的一颗璀璨文化明珠。它以家庭为原点,以“乌审雅图嘎”和鄂尔多斯民歌的传承保护为核心使命,将神圣的木华黎祭祀、日常的歌舞培训与充满生机的牧区休闲旅游巧妙编织,构建起一个“活态传承、创新表达、惠及民生”的可持续发展文化生态系统。它证明了文化传承非但不与经济发展相悖,反而能成为撬动乡村活力的有力支点。呼格吉勒与阿·其木格姐弟如同当代草原上的文化守望者与点灯人,他们守护的不仅是陈列馆里的乐器与乐谱,更是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与自信。当雅图嘎的清音与鄂尔多斯民歌的悠扬持续回荡在这片绿色大地,呼格吉勒艺术世家所闪耀的文化传承之光,正照亮着一条民族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独特路径,为赓续中华文脉的壮阔征程贡献着来自草原深处的智慧与力量。□王雅丽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