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石榴花开耀暖城

——鄂尔多斯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综述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彦军 侯勇 池小花 贺晚霞

版次:012025年09月30日

祖国北疆,在草原丝路文化景区康镇沉浸式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观赏民族特色歌舞、非遗展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呈现新气象;

黄河“几字弯”,“蒙超”联赛、暖城“村BA”篮球联赛、草原村排、“村歌嘹亮”等系列赛事激情上演,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文旅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不断创新;

农村牧区,民族团结进步宣讲“轻骑兵”用深情、用真情、用激情传唱着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推动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如春风化雨般浸润鄂尔多斯各族群众;

……

鄂尔多斯各族儿女在一项项可感可知、有形有效的活动中,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心中、融入血脉、铸入灵魂,一幅籽籽同心、幸福暖城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聚焦全区“两件大事”和全市“三个四”工作任务,坚持高起点谋划、系统化推进、全域化创建,创新培塑“暖城石榴籽”品牌,持续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成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鄂尔多斯样板”,扎实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加强党的领导,创建工作稳步有序推进

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抓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是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根本保证。

鄂尔多斯市始终把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作为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检验,坚持“第一议题”抓学习、“第一遵循”抓贯彻、“第一政治要件”抓落实,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高位推动工作落实,构建“全域联动、全民参与”的创建新格局。2024年1月,鄂尔多斯市《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域示范创建》获评全国统战工作实践创新成果。

强化组织领导体系建设。市委、市政府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抓手,提出“全面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的新目标,建立统筹推进“双创”组织领导机制,强化各级党委(党组)主体责任,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落实,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全力打造创建工作升级版。

强化政策制度体系建设。出台《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实施方案》《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方案》等指导性文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任务写入全市68个部门250个事业单位的“三定”规定,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植根于各族干部群众心灵深处。

强化基层组织力量建设。织密民族工作“四级”网络,配齐配强9235名专兼职民族工作干部及基层联络员,构建上下联动、全域覆盖的创建格局。依托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以“项目、课题、宣讲”为载体,发挥社会组织智力支撑作用。深化1088个“四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功能,基层民族工作活力不断激发。

通过一系列举措,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新格局,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9个,全市9个旗区全部进入自治区级以上示范区行列,现有599个集体、1088名个人获评市级以上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结出累累硕果。

强化思想引领,深化民族团结宣传教育

漫步在大街小巷,处处可见“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等宣传标语,让过往的行人第一时间就能看到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也让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理念润物细无声地传播到暖城的每一个角落。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宣传思想工作大格局,线上线下同频发力,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完善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创新推行“理论筑基、文化赋能、宣教浸润”三位一体模式,积极构建“点、线、面、体”多维度、全覆盖的宣传教育体系,促进各族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用中华文化浸润民族团结、滋养民族血脉,以奋进之姿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推进理论实践研究。成立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研究中心,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鄂尔多斯市分基地在此设立,挂牌成立中央民族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全国仅有2家),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基地13个。深入开展鄂尔多斯实践研究、《南京知青在草原》等重点课题研究,形成《鄂尔多斯交融佳话》《鄂尔多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鄂尔多斯历史故事》等理论成果104项,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提供坚实理论支撑。

——推进优秀文化创新发展。深入实施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系统推进萨拉乌苏遗址、鄂尔多斯秦直道遗址、阿尔寨石窟等160处文化遗产保护,编纂164部古籍文献丛书。打造《黄河几字弯里的青铜文明展》等精品展览,漫瀚调登上巴黎国际博览会,《黄河从草原上流过》获评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精品。创作《驮着魂灵的马》等160部主题文艺佳作,乌兰牧骑作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赞》亮相全国少数民族优秀声乐作品展演、《马铃摇响幸福歌》获得“荷花奖”、民族团结主题舞剧《胡笳十八拍》入选北京市演艺服务精品剧目,以艺术形式生动诠释民族团结进步内涵。

——推进宣传教育走深走实。构建“端、网、微、视、报、屏”六位一体全媒体矩阵,开设宣传专栏,推出系列宣传报道、新媒体产品2万余条,《石榴籽微课堂》短视频播放量破2亿次,有形有感有效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多点发力推动宣传教育全覆盖;大力推广国家民委“道中华”平台,举办“民族融合家园 历史文化暖城”研讨会,推动“道中华”大讲堂走进鄂尔多斯;创新打造1756个实践平台、组建1905支宣讲队伍,开发18条“暖城同心”体验线路,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率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建设,23所学校获评自治区级试点,并通过“红色文化三年行动”,推动“五个认同”在各族群众心中落地生根。

如今,在鄂尔多斯高原这片奋斗的沃土上,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硕果盈枝,每一种渴望都被理解,每一个期待都被尊重,自由、底蕴和包容,共鸣着人生梦想,绘就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美好画卷。

共享发展成果,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效

在伊金霍洛旗,率先设立共同富裕资金,成立全国首个共同富裕基金会,推动工业反哺农业、二产拉动一产,紧抓“地企合力”“万企兴万村”等专项行动,广大工业企业积极参与共认捐3.686亿元,促进农牧业高质高效、农牧区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

在达拉特旗,全面推行“党建引领 统种共富”土地合作经营模式,全旗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120万亩,132个嘎查村集体经济纯收入均突破20万元,有效推动村集体增收、农牧民致富;

在准格尔旗,全域聚焦共享服务维度,完善机制、做优服务,创新打造“一体两翼”养老服务模式,搭建青少年线上线下联动共享学习交流平台,全方位守护“一老一小”幸福生活;

……

这些是鄂尔多斯聚焦缩小区域差距,不断探索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新方法、新模式、新场景。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始终坚持把发展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落实到惠及当地上、落实到增进团结上,把各项工作放在更好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中来推进,持续提高群众收入水平、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以高质量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以各民族团结进步保障高质量发展,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

——实施“共同富裕+创建”工程。推进一产重塑、二产升级、三产重构,推动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力当好全区经济发展的顶梁柱、排头兵。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363亿元,总量位居全国地级城市第43位,人均GDP位居全国第一。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人口加速集聚,常住人口22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0.4%,跻身三线城市行列。

——实施“民生保障+创建”工程。突出抓好民生实事,每年财政用于民生支出超70%,各族群众生活水平持续提升,部分社会保障指标位居全国前列,科技创新、文明创建、平安建设等领域获评多项国家级殊荣,“暖城”品牌效应加速释放。

——实施“乡村振兴+创建”工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农牧业强市,全力打造粮食、羊绒、肉羊、肉牛、奶业5个百亿级产业,着力培育“暖城多味”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以“特色产业+文旅融合”为导向,对我市18个和美乡村试点嘎查村进行升级打造,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快速推进。

——实施“生态守护+创建”工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深入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完成沙化土地治理446万亩,扎实推进十大孔兑综合治理,高质量建设国家生态治理典范。

鄂尔多斯市始终坚持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一项项民心工程、一件件惠民实事,让民族团结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让全市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全区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走在前。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让各族群众幸福感满满。如今,在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鄂尔多斯各族人民同心筑梦,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同心协力共创美好家园,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践行以民为本,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2019年,伊金霍洛旗与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签订了五年教育委托培养计划,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伊金霍洛校区承担委培任务,建立“石榴籽班”。该校连续三年培养了120名高中毕业生,开展“青蒙一家亲”线上线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以实际行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漫步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伊金霍洛校区,大门右侧“火红石榴籽 殷殷团结情”的石榴籽仿真景观小品格外醒目。沿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一条街”向前,一尊刻有“聚蒙旗学子、谢母校领航”的领航舵,是“石榴籽”班毕业生留给母校的纪念品。在展陈长廊,有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赠送的挂毯、学生笑脸墙、藏袍、藏文作业本、签名的校服以及几袋青稞麦,这些展品在无声地讲述着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美好故事。

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深入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三项计划”,全面打响“三项计划·暖城行动”品牌,绘就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生动画卷。

——深入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深化教育领域交往交流交融,与成都、延边等28个地区签订“手拉手”协议120余项,与青海省实施跨省学生培养计划,书写民族团结跨地区学习交流佳话。推行集团化办学,组织16万各族青少年参与“小石榴籽章”争章活动,推动24所原民族语言授课学校与35所优质校结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校创建率达99.6%,促进教育资源共享融合。

——深入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以互嵌式社区为主阵地,设立“石榴籽”服务窗口,推进“城市社区综合服务体”建设,打造幸福会客厅、口袋公园等150个公共空间,促进各族群众日常互动。创新社区集体经济模式,培育自治区级互嵌式试点24个,选树“石榴籽家庭、学校、企业”711个,在苏木乡镇、机关等22个领域建成示范点738个,形成悦和社区、暖城驿站等典型案例,编写《互嵌式发展典型案例》强化示范引领。

——深入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出台文旅融合扶持政策,推动构建“民族团结+体育+文旅+产业”互促模式,推出41条示范线路,并与长三角、粤港澳实施“百万人互游”计划,累计开展“黄河两岸是我家”等文旅活动3000余场次。乌兰牧骑文艺演出、非遗项目亮相巴黎国际博览会、深圳文博会等国际平台,向国内外全方位展示“暖城鄂尔多斯”的独特魅力。

行走在鄂尔多斯大地,处处能看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情景。在这里生活、工作的各族群众,手挽手、肩并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描绘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

坚持法治护航,营造团结奋斗良好氛围

康巴什区悦和社区现有居民7543人,流动人口占99%,是多民族融合聚居的典型社区。悦和社区汇聚点滴温情,凝聚多方力量,把居民的“小需求”精准精细做成“大民生”,用暖心服务的“小行动”托起居民生活的“大幸福”,让每一位居民都成为“悦和合伙人”,用心用情用力擦亮“21℃暖”幸福底色,实现居民“入圈”、治理“破圈”、幸福“出圈”。“我们社区是一个多民族融合居住在一起的社区,一直以来,我们和睦共处,亲如一家,创新实施红暖悦和、情暖小窗、温暖集市、暖暖相伴、温暖共享五大类18小项‘21℃暖’系列服务项目,组织开展‘一个新书包’‘暖心生日宴’‘幸福来敲门’等系列活动,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局面。”悦和社区党支部书记郭佳自豪地说。

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正是鄂尔多斯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生动实践。在暖城鄂尔多斯,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不断创新、新场景不断显现。

基层治理增效,百姓幸福“加码”。作为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鄂尔多斯市将持续擦亮“暖城善治”品牌,从“平安”迈向“长安”,全力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样板。

坚持依法治理。结合“两月一周”活动,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各族干部群众法治意识。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置审核机制,对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和修订。制定《涉民族因素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开展“清朗网络·石榴籽行动”,筑牢网络安全防线。市民委被命名为“全国普法工作先进单位”。

坚持创新治理。推动数字赋能民族工作,实施“民族工作+大数据”工程,建成“智慧石榴籽”信息平台,构建“宣传教育+事务服务+指挥调度”三位一体功能体系,实现民族事务“一网通办”、教育资源“一站共享”‌。全市在康巴什区率先试点推行“码上生活、码上服务、码上治理”的“二维码+”智慧治理模式,“多多评”智能平台被自治区全面推广,平台运行以来,接入网格事件11.2万件,办结率达98.6%,构建起“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的智能化治理模式。

坚持系统治理。系统推动数字化改革赋能基层减负,将民族事务纳入城乡网格化管理体系,总结推广“根数据库”“三分吸附法”“千里草原安睦隆”等经验,推进“三调联动”机制化,实现群众诉求“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8.7%。连续三年获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获得平安中国建设最高奖项“长安杯”。

籽籽同心,幸福暖城。站在新起点上,鄂尔多斯市将坚定不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团结各民族群众如同石榴籽般紧密相连、携手并肩,持续擦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金字招牌”,共同谱写鄂尔多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作者:${article.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