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师者如光 微以致远

——写在第四十一个教师节之际

版次:052025年09月10日

有那么一群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守着一块黑板、三尺讲台,任世界喧嚣、任年华老去,他们以爱心为种、以责任为土,在教育的田野上播撒希望,放飞一个个青春梦想——他们,就是平凡却不凡的人民教师。

在这个属于教师的特殊节日里,让我们回首那些被知识点亮的瞬间,重温那些向美而行的遇见,向所有耕耘在教育一线的师者捎去最真挚的祝福:感恩有您,教师节快乐!

今天,我们走近李芳芳、刘巧秀、牛慧、苏龙嘎、李春波老师,聆听他们扎根教育一线,用责任与温情书写的育人篇章。

五位教师,五种轨迹,却有着同样的教育初心。他们或扎根乡土,或守护教育特殊群体,或深耕幼儿教育,或以体育育人,或传递爱心,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师者如光”的深刻内涵。这个教师节,让我们向这些“微以致远”的教育者致敬,感谢他们以爱为灯,照亮无数学生的成长之路。 ——编者

李芳芳:放不下乡村孩子们眼中对知识的渴望

在准格尔旗沙圪堵镇,坐落着鄂尔多斯市唯一一所不在旗区政府所在地的普通高中——准格尔旗第一中学。在这里,历史教师李芳芳已坚守教学一线 21年: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到沉稳笃定的中年,她始终以课堂为“田”、以史为“犁”,用一颗赤诚育人之心,点亮了一批又一批乡村学子的成长之路。

面对多次调往旗府学校的机会,李芳芳始终选择留下——只因放不下乡村孩子们眼中对知识的渴望。

深耕教学一线的她,既是毕业班的“定海神针”,也是教改路上的“先行者”。2021年,她率先引入“审辩式教学”理念,提出打造“有温度的历史课堂”。她引导学生基于史料实证,对历史事件进行多角度审视、理性批判与价值思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她设计的“草原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互鉴”“走西口与民族交融”等探究学习议题,引导学生深入史料,感悟历史的深邃,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她开发了《乡土鄂尔多斯:历史回响与现实观照》校本课程,将“漫瀚调流变”“准格尔召沧桑”等鲜活素材引入课堂。她设计了“家乡遗迹寻访”“口述史采集”等活动,带领学生触摸历史遗迹,聆听祖辈故事,使抽象概念转化为生命体验。

作为鄂尔多斯市及准格尔旗两级高中历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李芳芳坚信“独行快,众行远”。针对农村青年教师的发展瓶颈,她设计了系统方案:开展“核心素养落地”“审辩式教学实践”深度研讨,组织“同课异构”,共读前沿著作,上示范课,做专题讲座。在她的引领下,工作室成果丰硕:多名成员获得市级奖项,成长为骨干;产出“史料教学”“大单元设计”“乡土课程”“审辩式教学”等高质量论文、课例及资源包,并在全市推广惠及广大师生。2023年,她成功入选“内蒙古自治区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从教 21载,李芳芳的付出收获了诸多认可:准格尔旗名优教师、优秀教师、拔尖教师,鄂尔多斯市首届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这些荣誉是对她扎根乡土、矢志育人、锐意创新、无私奉献的崇高礼赞。

如今,李芳芳仍在乡村教育的沃土上耕耘。她用21年的坚守与实践,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内涵。

刘巧秀:静待花开的声音

她在无声世界里耕耘出一片希望的田野。一句简单的“你好”要教一整个学期,一个普通的发音需要重复千百遍……刘巧秀用三十年光阴,在特殊教育的园地里谱写了一曲动人的生命赞歌。

1994年秋天,初登讲台的刘巧秀接手了聋一年级。教室里那个总躲在角落的小乐,成了她第一个“特别的学生”。为了教会小乐发音,她将嘴唇贴近孩子的手背,让孩子感受气流的变化;她把孩子的小手放在自己的喉咙、鼻翼,体会声带的振动;甚至在学习舌根音时,她让孩子的手指伸进自己嘴里,触摸发音时舌头的位置。整整半年的坚持,终于换来了一声含糊却清晰的“老师”。那一刻,刘巧秀泪流满面,她第一次真切地触摸到了特教工作的意义。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1995年,转学生小娜的到来让刘巧秀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个总是独自徘徊、爱摸同学衣服的女孩背后是一个令人辛酸的故事:父母外出打工,家中偏爱听力正常的弟弟,小娜被送进市特殊教育学校后就鲜少得到家人的关心。刘巧秀把小娜带回家,为她梳洗、买新衣,像母亲一样给予温暖。当小娜便秘多日痛苦不堪时,是刘巧秀用手为她抠出干结的大便;当小娜挑食不吃蔬菜时,是刘巧秀变着花样哄她进食。这份真心终于焐热了人心,一个周末,刘巧秀接到了小娜母亲的电话:“刘老师,谢谢您……我们以后会常来看孩子。”电话这头,刘巧秀欣慰地笑了。

在三十年教学生涯中,刘巧秀扮演过太多角色:教师、母亲、理发师、护士、心理咨询师……她记得每个学生的特殊情况,办公桌抽屉里的针线盒、教室角落的理发工具、随身携带的应急药品,都是她爱的见证。

作为教研组长,她带领团队完成《聋校语文校本教材》等多项研究成果。2019年课题结题期间,她全身心投入工作,甚至错过了陪伴儿子高考的重要时刻。如今,年届五旬的她仍在学习信息技术,制作会“说话”的识字卡片、能“互动”的语法动画。她的五本“教学反思笔记”成为青年教师争相传阅的宝典。

“我可能永远教不出清华北大的学生。”刘巧秀抚摸着毕业生寄来的明信片说,“但当看到孩子们能自食其力,有的成为面点师,有的当上汽车维修工,有的考取大学……这些平凡的成长,就是我最骄傲的成就。”在她的努力下,曾经叛逆的格希格考入了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成为家乡第一个听力障碍人士大学生;曾经自卑的小娜如今开了一家裁缝店,用巧手缝制美丽人生。

三十载春秋,粉笔灰染白了她的鬓角,岁月在她眼角刻下细纹。但每当听到毕业生回校时那声含糊却真挚的“刘妈妈”,所有的疲惫都会化作幸福的微笑。在“特殊教育名师工作室”的墙上,挂着这样一句话:“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星星,我们要做的,是帮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闪光方式。”

牛慧:用爱浇灌童心 用心守护成长

在杭锦旗第九幼儿园,有一位深受孩子们喜爱的老师——牛慧。她的脸上总洋溢着温暖的笑容,声音轻柔如春日微风,孩子们总爱围在她身边,亲昵地喊着“牛老师”。投身幼教事业五年来,她始终将每一个孩子视作自己的宝贝,以特有的爱心、耐心和细心,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动人的幼教故事。

“孩子的小事,都是大事”,这是牛慧常挂在嘴边的话,更是她践行幼教初心的准则。每天清晨,她总是提前等候在教室门口,温柔地接过每个孩子的小手,弯腰倾听他们分享“今天带了新画笔”“妈妈做了小饼干”的点滴欢喜;午睡时分,她轻手轻脚地为踢被子的孩子掖好被角,给思念家人的小朋友轻声哼起摇篮曲。去年冬天,班里的乐乐突然发烧,她一边用温水为孩子擦拭额头降温,一边轻声安抚孩子的情绪,直到乐乐妈妈匆匆赶来。

在一日活动中,牛慧总能巧思不断,把日常活动变成孩子们眼中的“快乐天地”。为了让孩子们直观感受春天的气息,她带着孩子们走进幼儿园的小花园,一起寻找破土的嫩芽、聆听清脆的鸟鸣,还和孩子们用捡来的树枝、飘落的花瓣创作可爱的手工;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感,她发起“班级小管家”活动,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负责整理玩具、照顾班级绿植。在这样的氛围里,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乐,不仅变得更加开朗自信,还渐渐学会了关心身边的小伙伴。

提起牛老师,家长们满是心怀感激。她会定期与家长沟通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无论是孩子取得的点滴进步,还是成长中遇到的小困惑,都耐心细致地一一分享;遇到家长因工作繁忙无法按时接孩子,她主动提出帮忙照看。“把孩子交给牛老师,我们特别放心”,这句话成了家长们对她最高的认可。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地守护。牛慧用爱浇灌每一颗纯真的童心,用心守护每一段珍贵的成长时光。她就像一盏温暖的灯,照亮孩子们的童年,也成了幼儿园里最动人的一道风景。

苏龙嘎:用弓箭点亮少年体育梦

在乌审旗第五小学的射箭训练场上,总能看到这样一幅画面:苏龙嘎手持弓箭,耐心地纠正学生的站姿,从握弓姿势到拉弓撒放等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他都亲自示范、耐心指导,务必让学生掌握规范的射箭动作。

这位在训练场上一丝不苟的体育教师,曾是赛场上屡创佳绩的射箭运动员。出于对射箭的热爱,让他从竞技赛场转向体育教育,带着一身技艺与满腔热忱,在射箭项目上为学生们铺就了一条追梦之路。

苏龙嘎深知,培养优秀射箭运动员的第一步是找到“好苗子”。在选拔中,他有自己的标准——要“身心兼备”,不仅看学生的身体素质还有心理素质。他认为,一个优秀的射箭运动员不仅需要好的身体,更要具备坚韧意志和沉稳心态。

在一次选拔中,苏龙嘎注意到了阿吉太。这个孩子的身体条件并不是最突出的,但测试中的专注和认真让苏龙嘎眼前一亮。进一步观察和测试后,苏龙嘎发现他学习能力强、自我调节能力好,于是决定将他选入训练队。事实证明苏龙嘎眼光独到,后来阿吉太在训练和比赛中表现优异。

射箭的基础训练往往伴随着重复与枯燥:标准的站立姿势、重复成千上万次的拉弓动作……为了让学生扎实的掌握基本动作和技巧,苏龙嘎制定了科学系统的训练计划。他从不急于求成,手把手地纠正每一个偏差。为了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和耐心,他让学生做盯点练习、冥想训练等。他也会用趣味训练化解训练枯燥:组织“小组射箭接力赛”,设置有趣奖励,让学生在竞争中感受乐趣。

当学生的技能逐渐成熟,苏龙嘎便带着他们走向赛场——这既是检验训练成果的舞台,也是锤炼心态的“试金石”。每次参赛前,他都会作足准备:根据学生的技术特点和对手的情况,制定个性化战术;模拟比赛场景让学生熟悉流程、减少紧张;还会专门开展心理辅导,教学生如何应对压力、调整状态。

呼毕赛汗曾在一次重要比赛前因压力过大,陷入失眠焦虑,苏龙嘎发现后,每天抽时间与她谈心,帮她调整放松心态。同时,根据她的技术特点,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让她在比赛中发挥出最佳水平。

赛场上,苏龙嘎始终是学生最坚实的后盾。取得好成绩时,他为学生骄傲自豪,提醒他们不要骄傲自满;失利时,他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总结经验,鼓励他们不要气馁。

在苏龙嘎看来,射箭教育远不只传授技术——更要通过这项运动,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律、坚持和团队合作。训练之外,苏龙嘎非常关心学生全面发展。他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进取,勇于追求梦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多年的坚守与付出,让苏龙嘎收获了诸多认可:他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教练”……他所带领的射箭队更是成为乌审旗第五小学的一张“亮丽名片”——阿吉太在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五届运动会射箭比赛中以702环获个人第一、混合团体第一、男团第二,打破赛事纪录;呼毕赛汗个人排名第七,并在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中国体育彩票杯”青少年射箭锦标赛中获全能排名第三、团体全能第一、淘汰赛第三,被评为优秀运动员;苏力图、呼斯勒获30米淘汰赛第一;还有许多学生在各级比赛中获奖,为学校和个人赢得荣誉。

苏龙嘎以弓箭为笔,在体育教育的画卷上,写下了一个又一个关于梦想、成长与传承的故事;而那些被他点亮的孩子,正带着这份“射箭精神”,在人生的赛场上,勇敢地拉弓、瞄准,朝着目标靶心坚定前行。

李春波:为寒门学子点亮希望 让爱永续传递

十年光阴,能见证怎样的成长?东胜区第一小学二部教师李春波用亲身经历,书写了从受助学子到资助先锋的动人篇章,诠释着教育资助的力量与爱心传承的真谛。

李春波出生于准格尔旗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兄妹二人的求学开支全靠家中几亩薄田和父亲打零工维持。高中时,家庭经济压力骤增,班主任为他申请的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缓解了燃眉之急,也在他心中种下感恩与奉献的种子。高考后,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助他踏入大学校园。大学期间,他主动将助学金让给更困难的同学。“国家帮助了我,我也要把温暖传递出去。”成为他前行的动力。

2020年,李春波成为东胜区第一小学二部教师后,主动承担了学校的学生资助工作。6年来,他累计审核资助966人次,为学生精准发放26万余元奖助学金。除国家资助外,他还联动太平洋保险公司等社会公益团体,为困难学生提供更多帮扶。

审核资助申请时,李春波不仅核对材料,而且会细心观察,他日常总是留意穿旧校服、学习用具简陋,或突然变得沉默寡言的学生,悄悄与其班主任沟通后,在保护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耐心指导家长准备材料。他还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免费课后托管,联系爱心人士提供学习用品、校服冬衣。曾有个留守儿童跟着奶奶生活,寒冬仍穿着单薄外套,他不仅为其申请补助,还自掏腰包购置围巾手套。

同事称他是“最较真”的资助审核老师,因他反复确认细节,确保资助款精准到位;他也会“心软”,遇到特殊情况加班处理。有位单亲妈妈因无力承担研学费用向他求助,他及时与领导小组加急审核,为孩子争取到全额减免。

李春波明白,资助不仅是物质帮扶,更是精神滋养。他常以自身经历鼓励学生,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组织学生参与敬老院服务、社区环保等实践活动,培养其责任感与感恩之心。李春波说:“看到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就像看到曾经的自己。”学生们的成长,也激励着他不断努力。

李春波始终认为,在小学做资助工作,重要的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用爱心守护成长。从受助者到助人者,他用十年完成温暖蜕变,他的故事,是教育资助成效的生动缩影,更是“感恩、奉献、担当”精神的有力诠释。

作者:${article.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