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在库布其沙漠钤印“中国绿”

版次:022025年08月15日

(上接第一版)道图嘎查紧邻七星湖旅游区,孟克达来嗅到了商机。2006年,他开起了村里的第一家牧家乐,后来他又带动乡亲们开民宿,组建驼队、马队,发展集餐饮、住宿、沙漠越野、水上快艇等多元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旅游项目,每户人家年收入二三十万元稀松平常。

“这20年最大的变化,不仅是生活环境改善了,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孟克达来感慨道,“过去我们接触不到这么多游客,现在不仅能向全国游客展示蒙古族特色美食,还能让更多人听到原汁原味的鄂尔多斯民歌。”

而在鄂尔多斯草原景区内,绿草如茵,人潮似海,实景马术剧、飞天草原等项目吸引众多游客驻足打卡,欢呼声此起彼伏。进入旅游旺季后,景区日接待游客量达到6000余人次,年接待量达到30万人次,年收入达到8400多万元。

曾经的库布其让人深恶痛绝,而今的库布其让人一往情深。杭锦旗成功闯开了“沙海经济”的大门,驶上了一二三产协同发展、全面转型的新赛道。

以库布其为基地,杭锦旗正在“逐浪”于新能源蓝海。中国三峡集团、中国华能集团、内蒙古能源等企业在库布其沙漠腹地投资约210亿元,建成光伏装机规模5.4GW,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247万吨、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638.7万吨,到“十五五”末,规划新能源发电规模将达到63GW。

依托黄河、大漠、草原构建起的多条旅游线路,正重塑着杭锦旗的城市IP。大漠神光响沙、鄂尔多斯草原、七星湖、金沙岭、西贝铁军沙漠培训基地、三盛公等旅游景区成为更多人的“诗和远方”,“爱在弓弦 爱在库布奇”沙漠群英会、库布其沙漠越野赛暨中国汽车越野拉力锦标赛杭锦旗分站赛等大型文旅活动持续“吸粉”,“穿越库布其”“鄂尔多斯草原马上见”等旅游品牌不断“破圈”。今年上半年,全旗累计接待游客296.3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06亿元。

2025年,全旗实施农牧林草水领域重大项目22个,全球最大的马铃薯全粉循环产业项目和全国首个零碳食品加工生产线加快建设,6.52万亩高标准农田、肉羊智慧牧场、鄂尔多斯市绒山羊大牧场等一批重大项目快马加鞭地推进。沙漠蝴蝶兰飞向“北上广”,沙漠海鲜走上大众餐桌,沙漠蓝莓成为农牧民“新宠”……来自库布其的“新鲜劲儿”让人们重新定义着杭锦旗的“好光景”。

在杭锦旗,绿富同兴的新路子在库布其沙漠里“显影”,呈现的是经济稳中有进的“问道”,更是产业多元并发的“变道”。

共富之歌:唱响“发展新声”

视线转到“三北”工程六期的项目作业区,云东绿化工程项目负责人刘少东正在和工人们紧张作业,除表、开沟、播种、掩埋……一袋袋柠条种子即将在雨后的沙地上破土拔节。

“以前我们是让沙漠变绿,现在是让沙漠变好,种植柠条可以改良草牧场,为农牧民提供优质饲料。”“80后”刘少东是典型的“沙二代”,他大学毕业后放弃城里的高薪返乡治沙。他带着乡亲们包工程、促就业、鼓腰包,每年有百余名农牧民跟着他在“沙窝窝”里打拼。

从“明沙梁”到优质草牧场,刘少东帮乡亲们提升了沙漠的经济效益,而一天300多元的工资让乡亲们尝到了“家门口”就业的甜头。

这是“以工代赈”的典型案例。

在推进生态建设中,杭锦旗通过政府引导、市场激励、以工代赈等方式,理顺利益分配机制,让农牧民成为生态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目前,全旗 90%以上的防沙治沙项目都通过“以工代赈”方式实施,农牧民直接投工投劳参与生态项目建设,并向生态建设项目供应沙柳等原材料,24个嘎查村直接参与项目建设,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到43万元。仅今年上半年,通过“以工代赈”吸纳当地劳动力815人,发放劳务报酬300.41万元。

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杭锦旗将生态治理和共同富裕“绑定”,让身边的绿水青山真正变成群众手中的金山银山。

道图嘎查曾经也是黄沙遍野的不毛之地,许多村民像孟克达来一样,第一次走出独贵塔拉镇不是走向锡尼镇这个旗府所在地,而是巴彦淖尔、包头、呼和浩特。

“一出门都是沙子,根本没办法发展。”孟克达来“想发展”的心声正是杭锦旗的行动。2006年,占地面积500亩的牧民新村建起来了,分散在库布其沙漠腹地,生态环境脆弱、生产资料匮乏、生活条件恶劣的36户156名牧民过上了“群居”生活。

政府及时出台政策,引导和扶持牧民转租沙漠、入股企业,大力发展沙漠旅游服务业、生态修复和集约化种养殖产业,助推其脱贫致富。如今,牧民新村36户居民,从2006年户均收入不足1万元提高到现在的12万元,道图嘎查也成为自治区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而在朔方新能源大基地,按照板上发电、板下种植,光伏+中草药、光伏+牧草的种植模式,项目区已成功打造出1500亩土壤改良示范田。农牧民将土地流转给企业又去企业干活,户均增收5万多元,有效解决了周边农牧民就业难题。

“土地流转增加了稳定收入,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还租用了我的机械设备,让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最近,基地里的商业街项目也建设起来了,又带来了新机遇。”吉日嘎朗图镇黄芥壕嘎查牧民布日达赖说。

作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色生态正在成为杭锦旗人民群众的“绿色银行”,共享的福袋“变现”为共富的钱袋。

中国之路:开出“世界良方”

站在伊和乌素苏木巴音孟和嘎查,向东望去,直线距离10公里便是库布其沙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标识被树立在沙梁上,更深深扎根在杭锦旗人民的心中。

库布其沙漠里的绿色屏障保护着色登的家。

“以前,草场沙化得厉害,眼看着有2000多亩草场,但养不了多少羊。大面积绿化治沙开始后,沙丘固定住了,草场越来越好,我现在养殖绒山羊,收入翻了两番。”牧民色登说,他的背后是一溜灰墙青瓦的新房子,前面是密密匝匝的榆树林。为了实现保护草场和增加收入双赢,他成立了绒山羊协会,带着周边牧民一起调整养殖结构,年收入超百万元。

有了好环境才能有高收入,色登是世界荒漠化治理的受益者,也是实践者。

绿色正在改写着杭锦旗的历史,也指引着这一县域小城链接上世界的关注。

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前行,杭锦旗探索形成了“党委政府政策性推动、企业产业化投资、社会和农牧民市场化参与、技术持续化创新、成果开放化共享”的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并被世界点赞。

库布其沙漠国际论坛连续九届在杭锦旗举办,这是全球唯一的致力于推动世界荒漠化防治和绿色经济发展的大型国际论坛。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为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致贺信,对库布其沙漠治理给予高度肯定。2017年9月6日,主题为“携手防治荒漠、共谋人类福祉”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鄂尔多斯市召开。会议达成《鄂尔多斯宣言》,库布其作为中国防沙治沙的成功实践被写入190多个国家代表共同起草的联合国宣言,成为全球防治荒漠化典范。

2018年,杭锦旗被国家生态环境部确定为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这是内蒙古首个,也是中国荒漠化地区的首个。同年,杭锦旗甩掉了“贫困县”的帽子,阔步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征程上。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从治沙理念的变革到治沙经验的输出,杭锦旗努力做绿色中国的“播种人”。

种树女强人敖特更花,不仅带着乡亲们让3万多亩荒漠化土地披上了绿装,还先后带领工友赴新疆、西藏等地从事绿化工作。

“我要把我们在库布其沙漠治沙的经验,告诉那些生活在沙漠边缘的人,让他们看到,治沙才能过上好日子。”敖特更花说。她的愿望是走出库布其,走向浑善达克、乌兰布和、腾格里、塔克拉玛干沙漠等更多备受荒漠化困扰的土地,并向全世界荒漠化地区分享成功经验和模式。

无数个敖特更花在时间坐标上接续努力,正是量的“物理积累”,催生着质的“化学反应”,遥感卫星图中那持续扩张的绿色,凝聚为沙漠里不断升腾的新气象。

在世界荒漠化治理的宏大叙事里,杭锦旗用世代之力写下中国经验的一部分,成为中国方案的一个章节。而流淌于血脉的治沙精神,注定则成为“三北精神”的鲜活镜像,和中国精神谱系的基本因子。

山河为证,只此青绿。20年来,杭锦旗领头快跑,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以“库布其实践”守卫着九曲母亲河,守护了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

从空中俯瞰,纵横770公里的穿沙公路交错延伸,将沙漠切割成多个“单元格”,600万亩流动沙丘“站住了脚”。那一条条绿色飘带,串联起风起云涌的时代变迁,也镌刻下杭锦旗践行“两山”理念的精神路标。

看,那些整齐有序的草方格沙障,正是被世界赞誉为治沙智慧的“中国魔方”;听,初秋的风吹过库布其的沙,绿色发展的坚定行动派、重要贡献者正在“破沙开路”。

一直向前,脚下的绿,是库布其献给美丽中国的亮丽底色,也是我们奔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厚重暖色。

作者:${article.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