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黄河“几字弯”里的伊金霍洛旗各民族“三交”情况

□王换弟

版次:032025年08月04日

黄河在内蒙古高原上勾勒出神奇壮美的“几字弯”,滋养着鄂尔多斯土地上世世代代的人民,成就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北疆文化”多元一体和共荣共生。黄河几字弯的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交往交流交融的内涵

2010年,在‌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正式提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升级为“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突出“理想、信念、情感、文化”的团结统一‌。各民族“三交”即“交往交流交融”是一个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过程,描述的是不同个体、群体、文化或民族之间建立联系、增进理解、最终实现和谐共存与共同发展的动态关系。“交往”是起点,指不同主体之间的接触、互动和往来。交往打破了物理或心理上的隔离状态,为后续的深入互动创造了可能性。“交流”是在交往基础上的深化,指思想、信息、情感、文化、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双向沟通与分享。交流超越了表面的接触,进入认知和情感层面。“交融”是最高层次和最理想的状态,是指在充分交往和深入交流的基础上,不同主体之间相互尊重、包容、欣赏、吸收、借鉴,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情感相依、利益相连、文化互嵌、和谐共生的境界。交融不是消除差异,而是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找到最大公约数,形成有机的整体。‌

伊金霍洛旗建筑文化在“三交”中发展

建筑形式展现了从自然穴居到人工建筑的演变。旧石器时代伊金霍洛地区发现古人类居住痕迹。交流中,此地有土石城池、佛院洞窟、蒙古毡帐和仿中原四合院式府邸。各民族建筑文化相互影响显著。

朱开沟遗址揭示鄂尔多斯先民能建造木骨泥墙茅草屋。沙日塔拉遗址发现8座半地穴式房屋。红庆河城址残存汉代城墙。纳林塔战国秦长城,起于伊金霍洛旗纳林陶亥镇,长41公里,是保存最完整、具观赏性的长城段。该长城建于2200多年前,主要用自然石片和夯土,夯土层均匀,夯窝整齐。它见证了伊金霍洛地区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及统一历史。

伊金霍洛旗召庙建筑融合了藏式、汉式风格,体现了北方游牧文化。规模宏大,占地广阔,拥有30多座庙宇和数百间僧房。使用当地材料,如青条石和本地烧制的砖瓦,工艺多由当地匠人完成,特别是彩绘。郡王府的砖雕工艺尤为突出,图案精美,技艺高超,富含吉祥寓意如“天官赐福”和“福禄寿喜信义和”,既美观又富有文化内涵。

郡王府位于阿勒腾席热镇王府路西南,是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内蒙古西部保存最完整的王爷府之一。它占地2200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融合了藏汉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的建筑艺术。正厅和偏殿建于五级砖石台基上,屋脊装饰有波浪纹镂空砖雕和二龙戏珠等图案。苏泊罕白塔建于康熙年间,距今近300年,是五世班禅的纪念塔。吉祥福慧寺建于1736年,是第九世乌兰葛根的家庙,由三世班禅赐名。陶亥召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距今350多年,建筑风格结合了藏汉元素。

伊金霍洛旗的历史和近现代建筑,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吸收了其他地区的建筑风格,形成了多元文化的繁荣。这些建筑遗产在历史中流传,受到各族人民的喜爱,为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添了丰富的建筑文化元素。

伊金霍洛旗饮食文化在“三交”中发展

伊金霍洛旗,以壮丽自然和深厚文化吸引游客,其独特的美食文化吸引全球食客。这里的饮食文化融合多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丰富的食材和独特烹饪技艺让它独具特色。

伊金霍洛旗有四千年前的朱开沟文化遗址,考古发现显示先民使用露天煤炭进行烧陶、取暖和炊煮。遗址中出土的陶甗,是一种独特的烹饪工具,分为上下两部分,可同时蒸煮两种食物。单把鬲是朱开沟遗址的典型文物,具有特定的形态特征。遗址出土的文物显示朱开沟部落以农业为主,兼有家畜养殖、手工业和酿酒业。遗址展示了朱开沟先民的狩猎、捕鱼等活动和饮食习惯。移民“走西口”引入内地餐饮文化,丰富了伊金霍洛旗的饮食多样性,如苏勒德霍洛村的醋文化。

伊金霍洛旗服饰文化在“三交”中发展

伊金霍洛旗,位于黄河“几字弯”内,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区域文化。服饰方面,从原始社会的皮毛服饰到秦汉时期的上衣下裳,再到隋唐的多元服饰,宋元的多民族服饰,以及清代以来的服饰共存,伊金霍洛旗展现了其独特的服饰文化。

上衣下裳、冠袍礼服与北方游牧人的短衣窄袖、下裤长靴服饰相互交融。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改革,引入草原游牧部落的胡服,这种服装便于骑马。秦汉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促进了伊金霍洛旗地区服饰文化的融合。汉魏时期,伊金霍洛旗地区服饰文化呈现汉服与胡服共存的特点。隋唐时期,礼服与常服双轨制成为主流。草原丝绸之路的开放,也使中原内地的西域服饰文化影响草原地区。伊金霍洛地区的服饰展现了中华文化与各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魅力。

伊金霍洛地区的服饰在元朝以蒙古族和汉族传统服饰为主,明代继续发展这一趋势。清代至近现代,服饰文化定型,融入清朝服饰特色。晋陕农民迁入后,伊金霍洛服饰融入北方文化元素,民间便服多样化成为主要特征。

伊金霍洛旗礼乐文化在“三交”中发展

伊金霍洛旗目前有38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舞蹈,这些舞蹈展现了他们的生活习俗、文化特色和情感。在与不同地区和民族的交流中,伊金霍洛地区的先民们自古以来就敬天礼地,热爱草原。他们的舞蹈和歌曲反映了人民对家乡和自然的热爱。

伊金霍洛旗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文明交汇的要道,孕育了多元且包容的地域文化。包括漫瀚调在内的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北疆的粗犷与豪放。尽管漫瀚调起源于准格尔旗,但在伊金霍洛旗地区也产生了广泛影响,并作为地方特色艺术,在文化活动中得到认可和推广。

伊金霍洛旗交通文化在“三交”中发展

鄂尔多斯高原位于内蒙古西部,以伊金霍洛旗为中心,三面环黄河,连接中原与大漠。南面关中农区与草原牧区的产品在此交换贸易。鄂尔多斯地区因宜农宜牧的特性,成为关中与塞外、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是草原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和民族交融中心。

黄河几字弯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在中华大一统的背景下,秦朝推行了车同轨、书同文、量同衡、行同轮的管理制度,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随后马车被广泛应用于驿站、交通、运输等诸多领域。秦直道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令大将蒙恬率军用两年时间修筑的南起陕西林光宫,北至内蒙古包头九原郡的一条南北长达700多公里的一条军事通道,大体南北相直,故称“直道”。这条直道南北纵贯鄂尔多斯高原,伊金霍洛旗掌岗图村为草原地带。秦直道的开通,便利了中原内地与河套地区的交通往来,成为内地通向北疆的大动脉。内蒙古鄂尔多斯境内秦直道遗迹,南起伊金霍洛旗的掌岗图四队,北至达拉特旗高头窑乡吴四圪堵村,全长120多公里。秦直道在伊金霍洛旗境内分布最长,长约75公里。从陕西省榆林市进入伊金霍洛旗境内公尼召乡;向北进入位于阿勒腾席热镇西南12公里的掌岗图村朱家塔,由此向北进入哈巴格希乡,经合同庙乡全胜村与东胜区海子塔村境内的秦直道相连。

秦直道的修建把各民族的文化紧密相连,汉朝时期在今内蒙古建立郡县,修长城、移民屯垦、建设开发,伴随着商人和使节的频繁往来,“昭君出塞”、汉唐“丝绸之路”、宋元时期的“驿路”以及清末的“走西口”等,都为地处黄河“几字弯”内、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和贸易便利的伊金霍洛地区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共同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在这片士地上,出使的使节、和亲的队伍、迁徙的百姓、往来的商队,共同书写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作者单位:伊金霍洛旗委党校)

作者:${article.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