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康巴什区:“五心”志愿服务厚植民生温情

□张翼飞

版次:022025年08月02日

在小区广场上,一场志愿服务公益集市正热闹开展,免费缝纫、理发、配钥匙等便民服务一应俱全;社区“青苗学社”课堂上,孩子们正专注于科学实验;楼道里,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正清理杂物……这些温馨场景,正是康巴什“暖在社区”志愿服务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康巴什区坚持党建引领,将社区作为志愿服务主阵地,以精准服务回应民生期待,用有温度的志愿服务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多方“聚力”,服务“下沉”,统筹协同惠民心

康巴什区委社会工作部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强化系统谋划、统筹联动,推行“党建+志愿服务”机制,在职党员依托“双报到双服务双融入”工作,深度参与社区治理,协调解决新建非机动车棚、小区凉亭搭建、建设器材更新等200余件民生实事。构建“行业+志愿服务”机制,民政、应急、卫健等部门常态化深入社区开展生日陪伴、急救培训、健康义诊等志愿服务。2024年以来,开展服务50余次,惠及群众2万余人次。同时,组建“暖城骑士”“滨新侠”快递、外卖小哥志愿服务队,为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

社区“搭台”,群众“唱戏”,文化惠民悦民心

康巴什区充分挖掘社区文化能人,组建艺嘉共富民间艺术团、呼鲁格马头琴协会等群众文艺志愿服务队伍52支,精心编排《舞韵康城》《骏马追风》等文艺节目,举办百日消夏文化惠民文艺演出、红歌大赛、邻里文化节等活动,将“文化大餐”送到群众身边。乌兰牧骑文艺志愿者走进社区提供专业辅导服务,书法绘画志愿服务队在春节时为居民写春联、送福字,开设“青苗学社”课堂,为孩子们提供课后文化辅导、兴趣培养等服务。2024年以来,开展各类文化活动300余场次。

服务“出摊”,群众“赶集”,便民集市贴民心

康巴什区各街道社区积极链接辖区内的商业资源和公益资源,以便民“小”集市为平台,将便民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通过定期在党群服务中心、邻里中心、小区广场等场所设立“红石榴”“全新全益”“睦邻同心 益路温暖”等公益便民、志愿服务集市,根据群众需求,现场设置健康检查、家电维修、便民理发等摊位,开展服务活动60余场,吸引近2万人次参加。

睦邻“共治”,美好“共享”,邻里互助连民心

康巴什区积极构建“睦邻共治 美好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模式,通过选配联户长、培育社区调解组织等形式,促进邻里互助,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邻里圈”。推选联户长2939名,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第一时间收集社情民意、摸排矛盾纠纷、发现安全隐患,收集社情民意544条,发现隐患问题1004个,提供邻里关爱服务336人。组建“共享奶奶”“暖城矿嫂”志愿服务队,提供接送、爱心托管等公益服务。培育“老党员拉家常调解队”“梅姐工作室”等,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家门口”,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0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8%。

社工“引领”,志愿“同行”,联动融合暖民心

康巴什区将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与方法融入志愿服务实践,积极探索“专业社工带领志愿者,志愿者协助专业社工”融合发展模式,整合社会工作服务平台和社区志愿服务驿站21处,组织200余名社会工作专业师生深入社区开展需求调研和社会调查,建立项目库,配备专业督导,确保项目服务精准化、专业化;培育志愿者增能小组52个,实施“幸福邻里乐”“银龄无忧”“睦邻友好”等服务项目72个,开展“银发生日会”“幸福课堂”等服务活动500余场次,服务6000余人次。

如今,康巴什区以“五心”志愿服务为抓手,整合优化资源,将服务送到居民身边,为居民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精准化的服务。下一步,康巴什区将持续深化“志愿+”模式,让居民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

作者:${article.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