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炎炎夏日丝瓜香

□石国全

版次:062025年07月30日

炎炎夏日,除了苋菜、茄子随处可见外,丝瓜也大量上市了。上至庙堂之高,下至江湖之远,顺手买回一些新鲜欲滴的丝瓜,或清炒,或烧汤,成了百吃不厌的美食。

犹记儿时,村里差不多家家户户都种丝瓜。每年春天,村里几十户人家,有的在河边老柳树下,挖塘边播下丝瓜种子;有的在菜园里选一处空地,栽下丝瓜苗;也有的喜欢在院墙脚下埋上七八粒丝瓜种子,然后浇足了水。十天左右,娇嫩的丝瓜苗就破土而出,时间不长就开始铺藤了。

丝瓜不能就地铺藤,要插上竹枝协助藤蔓攀引上墙、上架、上树。于是,我找来几根小竹竿插在院墙的土里。丝瓜苗像长了眼睛一样,沿着竹竿往院墙上攀爬。丝瓜藤长得真快,藤衍藤,蔓长蔓,把院墙爬得满满的,白色的院墙被藤蔓编成一道绿色的屏障。微风吹来,院子里弥漫着淡淡的草本清香,让人舒畅。

丝瓜花开起来,绿墙就形成了绝美的乡间小景。你见过丝瓜花吗?它们像美丽的小仙女一样娇柔。尤其是它的颜色,明黄的、灿烂的,非常醒目。小黄花鲜嫩娇俏,在风中调皮地摆动裙裾,仿佛能听到它们的欢声笑语。黄色的小花朵点缀在绿瀑布之间,有璀璨的光芒。丝瓜花开呀开,开成千朵万朵,真有点繁星江满天的意趣呢。花朵引来了蜂蝶,花墙上蜂飞蝶舞,更热闹了。花朵们与蜜蜂嬉戏、与蝴蝶耳语,绿墙上生机无限。

过不了几天,小丝瓜就长出来了。刚长出来的丝瓜,只有手指般大,头上还顶着黄花呢。很奇怪的是,黄花未曾枯萎,依旧是鲜嫩好看的模样。小丝瓜很顽皮,总喜欢藏身在宽大的绿叶中。一阵风过,它们被吹得露出头,连同小黄花也露出来了。没多久,稚气的小丝瓜就长大了。长大的小丝瓜,真有点让人觉得“女大十八变”,它们的腰身变得修长美丽,婀娜多姿。一条条漂亮的丝瓜悬垂在绿墙上,就像一根根绿色的香肠挂满整个架子。每次采摘丝瓜,我都自告奋勇,小心翼翼地爬上屋后大柳树,左手握住丝瓜右手拿着铅笔刀,顺着藤割下成熟的丝瓜。丝瓜鸡蛋汤是村里家家爱做的一道菜。把摘下的丝瓜,去皮、切片、洗净,然后将切片的丝瓜入油锅翻炒后,倒水烧开,打两个鸡蛋搅碎,倒在丝瓜汤里,放一点盐,烧沸后出锅,绿中带黄。吃口饭,喝一口丝瓜蛋汤,真爽。还有丝瓜炒辣椒、丝瓜鲫鱼汤、丝瓜烧咸菜、丝瓜炒蛋皮……此时,丝瓜的清香溢满村里人家夏秋两季的厨房,那种香味真是令人陶醉。有时丝瓜结了很多,自己家里一下子难以消化,也会主动给邻居送上几根,小小丝瓜也成了邻里亲情的“互联网”、助推器。如果还有多余的则用绳子捆好,带到街上的集市卖掉,换些零用钱。

丝瓜,作为夏季餐桌上的常客,不仅是一种清爽可口的蔬菜,还被中医誉为“药食同源”的养生佳品。

《本事方》曰天丝瓜,又曰蛮瓜。有两种:一种瘦长者为丝瓜,一种粗短者为蛮瓜。又曰鱼鰦,或作虞刺。《食物本草》曰:痘疹及脚痈方中用之。性能解毒退热,利肠胃,和胎气。气味甘平,百病不忌,热病及痘疹、肿毒尤宜。或多饮其汁,能解大毒。《生生编》谓其暖肾助阳,俗医谓其化痰,均大误(此物捻之绵软,形如已痿之阳,故善能痿阳)。《直指方》治痈疽疮口大深不能敛合,捣汁频抹。丹溪治玉茎疮溃:捣汁,和五倍子末频涂。《普济方》治喉闭肿痛,捣汁饮。又稀痘诸方用其藤上须,不验,不足录也。

明代朱橚在《救荒本草》这样描述丝瓜:“结瓜形如黄瓜而大,色青,嫩时可食,老则去皮肉,有丝缕,可以擦洗油腻器皿。味微甜,采嫩瓜,切碎,炸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

元代朱震亨《本草衍义补遗》记载:“丝瓜主治痘疮不快,枯者烧存性,入朱砂研末,蜜水调服,甚妙。”《中药大辞典》将丝瓜的药用为“清热化痰、凉血、解毒” ,当丝瓜老熟后,采摘,晒干,去皮和种子后,切段后可入药。那时,乡下生活水平很低,医疗条件更是有限。村民有个头疼脑热,咳嗽痰喘,痈疽疮疡,无名肿痛等,丝瓜就成了治病疗伤的天然“良药”,既不花钱,又省精力。

《本草纲目》记载:丝瓜性凉,味甘,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通经活络的功效。

屋外,暑热正盛,不妨来一碗清热解毒丝瓜炒蛋汤吧!

作者:${article.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