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22025年07月30日
在广袤的鄂尔多斯高原上,二十四载光阴流转,一位新闻工作者的足迹深深印刻在这片热土上。从库布其沙漠的风沙里到黄河“几字弯”的涛声旁,从杭锦旗的对外宣传到融媒体时代的评论前沿,孟瑞林始终以笔为犁,深耕在时代前沿,用心用情讲述着暖城故事,传递着高原强音。
信念如磐石:忠诚,是他最亮的底色
“厚道做人、务实干事、开拓进取、勇于创新”——这不仅是父母师长的谆谆教诲,更是孟瑞林刻在骨子里的行动准则。从手握粉笔的乡村教师,到手拎相机的新闻记者,再到独当一面的外宣干部、乡镇领导,岗位在变,环境在变,但他对党的赤诚始终如一。
他视每一次采访、每一篇稿件、每一项职责为对党忠诚的实践。深刻领悟“两个确立”,自觉践行“两个维护”,早已融入他的血液,化作每一次政策解读的耐心细致、每一次深入基层的坚定步履。
在杭锦旗委宣传部,他精心策划,让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在独贵塔拉镇,他躬身力行,确保党的政策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助力打造沙漠越野特色小镇、挖掘保护“古如歌”、发展产业致富老百姓……一项项、一件件接踵而至的工作重担,他总是义无反顾、勇于担当。
妙手著华章:担当,是他最好的响应
2018年,孟瑞林调入鄂尔多斯市融媒体中心(原鄂尔多斯日报社),迎来了新闻生涯的淬火与升华。他扛起肩上的责任,化身为时代的记录者和呐喊者,策划推出了一系列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重磅报道。
500多篇饱含深情的新闻稿件,超过100万字的辛勤耕耘见诸报端;
200余篇掷地有声的重磅报道,登上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等国家级主流媒体;
80余篇稿件在新华社客户端引发强烈共鸣,点击量突破“百万+”,《“三带共舞”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等佳作激荡人心;
700余块报纸版面、910多万字稿件,经由他字斟句酌、火眼金睛般的严谨编审;
……
一笔一划,都在为“暖城”鄂尔多斯编织着闪亮的名片。
他笃信,“一线里藏着最动人的暖城故事”。为了写出《一个村的破茧:“家门口”的诗与远方》的鲜活蜕变,他扎进田间地头,与老乡同坐一条板凳;为了捕捉《一份暖的承诺:让群众的幸福“升温”》的细腻温情,他反复穿梭于社区街巷,倾听最真实的百姓心声。
那些“沾着泥土芬芳、带着清晨露珠、冒着生活热气”的文字,最终化为60余篇登上“学习强国”平台的精品佳作,让鄂尔多斯的温暖故事,像春风一样吹遍北疆大地。
勇立潮头浪:激情,是他最燃的引擎
2022年,多重角色、多项工作同时叠加:汉文报党支部书记、总编办轮值主任、重大主题策划骨干、鄂尔多斯好故事专班策划……面对这层层累加的考验,孟瑞林非但没有退缩,反而激发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豪情与“功成必定有我”的锐气。
他像一枚高速旋转的陀螺:白天,为“党的二十大”专题宣传殚精竭虑;深夜,仍在灯光下反复打磨《对标先进 追赶超越》的稿件。一年间,他的足迹踏遍了全市9个旗区的山山水水,主笔推出了40余篇在全市引起热烈反响的重点报道。《鄂尔多斯:让更多“千里马”在高原上竞相奔腾》《鄂尔多斯: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崛起》等力作,成为这座城市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生动注脚。
担任党支部书记时,在领导的支持下,他创新性地将党建“红心”与业务“匠心”深度融合,带领支部党员拧成一股绳。汗水浇灌出硕果——汉文报党支部历史性地摘得了“全市最强党支部”的荣誉。
2024年,履新鄂尔多斯市融媒体中心评论部副部长,他更以“头雁”之姿,引领融合传播新浪潮。《黄河“几字弯”里的美丽蝶变》《从“市域之治”到“中国之治”的“暖城样本”》《幸福之城“暖”如春》等100余篇思想深刻、视角独特的深度报道与评论,不仅在本地全媒体平台开花结果,更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奔腾融媒等央级、自治区级主流媒体形成很大的传播力。年轻的记者、编辑们亲切地称他为“移动的教科书”——他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更以“遇事不怕事、碰硬敢较真”的扎实作风,为大家树起了榜样。
星光不负赶路人,24年风雨兼程,51个苏木乡镇的深深足迹,20余项沉甸甸的市级以上荣誉——孟瑞林在新闻战线上,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印记。
内蒙古好新闻奖、全国城市报好新闻一等奖等荣誉,见证着他专业的深度与高度;
“全市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市库布其沙漠治理经验重大典型宣传报道工作突出贡献奖”“中国最美村镇‘50人’”等称号,铭刻着他的赤子情怀。
他用脚步丈量着暖城的每一方土地,用真情传递着暖城的每一份温度。在鄂尔多斯高原猎猎的风中,他依然在奋力书写着那个庄重的承诺:“做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者”——这不仅仅是一个光荣的称号,更是他孜孜以求、用每一篇报道去践行的信仰灯塔。
时代的画卷壮阔铺展,孟瑞林同志,这位蘸取着黄河水、浸润着大漠风的新闻人,正继续在鄂尔多斯高原上,书写着一篇篇沾满晨露、饱含热望的动人篇章。 (鄂尔多斯市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