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新时代基层讲师核心素养构成与培育

□王娟

版次:062025年06月26日

基层理论宣讲是打通党的创新理论“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基层讲师的素养水平直接决定宣讲实效。新时代背景下,伊金霍洛旗讲师团以“理响伊旗”品牌为依托,探索出一套讲师核心素养培育体系。本文基于实践,剖析新时代基层讲师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结合培养、管理、激励机制的创新经验,提出系统性提升路径,为基层宣讲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新时代基层讲师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政治素养:宣讲工作的根本遵循

1.政治立场坚定性:须准确把握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政治内涵,如在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时,能精准阐释“两个结合”“两个确立”的核心要义;

2.政治敏锐性:及时识别并纠正基层宣讲中的错误倾向,要求成员在宣讲前签署《政治承诺书》,确保内容导向正确。

理论功底:宣讲内容的深度支撑

1.理论体系掌握度:需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框架;

2.政策转化能力:将中央政策“翻译”为基层语境,如成员解读“乡村振兴”时,能结合当地“光伏治沙+生态养殖”模式具象化阐释。

表达能力:宣讲效果的关键要素

1.语言转化技巧:用“沾泥土、带露珠”的群众语言替代理论术语,伊旗“共享爷爷宣讲团”成员擅长以“牧区变迁故事”解读政策;

2.场景化叙事能力:如在“头雁讲堂”中,组织部部长以《储草棚里的“党课”》为题,通过牧区工作场景还原增强感染力。

媒介素养:新媒体时代的必备技能

1.多平台运营能力:熟练运用短视频、直播等载体,讲师团成员须掌握“理响伊旗”公众号的“微讲座”“微剧集”制作流程;

2.数据化思维:通过分析线上宣讲的完播率、互动量等数据优化内容,如根据青年群体偏好调整动漫科普视频的选题。

调研能力:精准宣讲的基础支撑

1.需求洞察能力:通过田间问需会、社区调研等方式收集群众关切,讲师团2023年开展基层调研87次,形成《农牧民理论需求清单》;

2.问题分析能力:如在调研中发现农牧民对“生态补偿政策”认知不足,针对性开发专题宣讲课程。

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探索

系统化培养机制:从“单一培训”到“多维赋能”

1. 分层分类培训体系

新讲师:参加“理论武装+表达技巧”入门培训,如2024年开展的“微宣讲创作工作坊”,重点训练“3分钟政策小故事”撰写能力;

骨干讲师:参与“新媒体技术研修班”,赴浙江、江苏等地学习VR宣讲、数据可视化等前沿技能。

2. 实践淬炼机制

建立“传帮带”制度,每位新讲师配备1名资深导师,跟随参与“田间讲堂”“社区夜话”等实战宣讲。2024年累计开展实战演练124场,覆盖讲师96人次。

精细化管理机制:从“粗放管理”到“科学规范”

1. 能力矩阵管理

构建“政治素养—理论水平—表达能力—媒介技能—调研能力”五维评估表,每季度对讲师进行星级评定。如某讲师因“媒介技能”短板被列入“专项提升名单”,需参加短视频制作强化培训。

2. 宣讲质量管控

实行“三审三校”制度:选题审核(确保政治正确)、讲稿审核(确保理论准确)、效果审核(通过群众反馈评估)。2024年累计审核宣讲稿176篇,修改问题稿件42篇。

多元化激励机制:从“被动参与”到“主动作为”

出台《激励宣讲工作办法》,将宣讲场次、受众反馈等纳入绩效考核。

新时代基层讲师素养提升的路径建议

内容创新:构建“政治—理论—实践”三维培养体系

1. 政治素养强化:建立“第一议题”学习制度,每周组织讲师研读中央最新文件;

2.理论实践结合:实施“基层调研计划”,要求讲师定期去农牧区、企业调研,将实践经验转化为宣讲素材。

机制优化:完善“选育管用”的全链条保障

1.动态准入退出机制:建立“年度考核—末位调整”制度,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讲师退出宣讲团,每年新增20%新鲜血液;

2.跨区域交流机制:与鄂尔多斯市其他旗区建立讲师互派机制,开展“转型宣讲案例交流周”活动,促进经验共享。

实践表明,新时代基层讲师核心素养的培育需在政治引领、理论夯实、能力提升、机制创新上协同发力。未来,基层宣讲队伍建设应进一步强化“素养构成—培育机制—实践应用”的闭环管理,让讲师既能“坐下来研理论”,又能“走出去讲实效”,真正成为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的传播者、践行者。

(作者单位:伊金霍洛旗讲师团)

作者:${article.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