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高质量发展理念 在资源型地区落地生根的宣讲阐释研究

——以伊金霍洛旗产业转型与绿色发展实践为例

□王娟

版次:062025年06月25日

资源型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是破解“资源诅咒”的关键命题。伊金霍洛旗作为典型资源型地区,依托煤炭产业起步,近年来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探索出一条产业转型与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如何通过精准宣讲凝聚发展共识,推动高质量发展理念在资源型地区落地生根,从而为同类地区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背景与核心挑战

现实背景:从“资源依赖”到“转型突围”的必然选择

伊金霍洛旗曾长期依赖煤炭产业,2019年煤炭及相关产业占GDP比重超70%。随着“双碳”目标推进与经济转型升级压力,亟须通过宣讲凝聚“绿色转型、创新驱动”共识,破解“一煤独大”的产业困局。

核心挑战:三重认知鸿沟的破解需求

产业惯性认知:部分干部群众对传统资源型经济存在路径依赖,对新兴产业发展信心不足;

绿色转型成本:企业对环保投入与短期收益的矛盾认知,导致绿色技术应用积极性不高;

创新能力短板:基层对科技创新的实践转化路径模糊,缺乏“创新驱动发展”的具体认知框架。

高质量发展理念的宣讲实践路径

内容体系构建:从“理念灌输”到“场景化解读”

政策解码与本土案例结合:围绕“双碳”目标、产业转型政策,解析《伊金霍洛旗“十四五”绿色低碳发展规划》,结合圣圆煤化工基地“煤制烯烃”产业链延伸案例,说明“以煤为基、多元转化”的转型路径;

以蒙苏经济开发区零碳产业园为例,宣讲“风光氢储车”一体化项目如何实现“用新能源生产新能源”,2023年该园区已吸引远景、上汽红岩等企业入驻,年产值超百亿元。

数据对比与发展愿景可视化:制作“转型前后效益对比图”:2019-2023年,伊金霍洛旗非煤产业占比从28%提升至41%,万元GDP能耗下降18%,让群众直观感受绿色发展成果。

宣讲队伍建设:从“单一主体”到“多元矩阵”

专家+实践者双轨宣讲:组建“高质量发展宣讲团”,吸纳高校经济学者解读新发展理念,邀请蒙泰集团工程师讲述“煤矿智能化改造”实践(如5G+智能开采系统使单矿生产效率提升30%);

分众化队伍精准触达:针对企业管理者,侧重宣讲《内蒙古自治区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面向农牧民,以“光伏治沙+生态养殖”模式解读绿色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关系。

载体形式创新:从“单向传播”到“沉浸式体验”

沉浸式体验传播:举办“绿色发展开放日”,组织干部群众参观布尔台煤矿智能调度中心、天骄绿能50万千瓦光伏项目,直观感受“黑色煤炭—绿色能源”的转化过程。

文艺化与互动式表达:创作宣讲微剧《煤城变绿城》,以三代矿工家庭变迁反映产业转型;开展“我为转型献一策”征集活动,收集有效建议237条,其中“矿区复垦+文旅开发”建议被纳入政府规划。

高质量发展理念宣讲的经验启示

内容创新:构建“政策—案例—情感”三维阐释框架

政策通俗化转译:将“新发展理念”拆解为“三个转变”——资源开发从“挖煤卖煤”到“吃干榨尽”、产业结构从“一煤独大”到“多业并举”、发展方式从“高碳粗放”到“低碳集约”;

情感共鸣设计:通过“老矿工口述史”“转型前后家园对比图”等载体,唤起群众对“绿水青山”的情感认同。

技术赋能:打造“智能+体验”的传播生态

数据驱动精准宣讲:利用政务大数据分析不同群体关注焦点,如向能源企业推送“碳捕集技术补贴”政策,向农牧民推送“新能源产业就业机会”信息;

沉浸式场景构建:建设“高质量发展体验馆”,体验“煤炭—电力—化工—新材料”的全产业链升级过程。

机制优化:建立“需求—反馈—提升”的闭环体系

动态需求响应:通过“转型民意调查”发现农牧民对“生态补偿政策”关注度高,随即增设“矿区生态补偿解读专场”,覆盖受众1.2万人次;

成效量化评估:从“认知度—认同度—参与度”三维评估宣讲效果,2023年调研显示,干部群众对“绿色发展”的认知准确率从62%提升至89%,企业绿色技术申请量同比增长47%。

伊金霍洛旗的实践表明,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理念的宣讲须扎根产业转型实践,通过“场景化解读破除认知惯性、矩阵化队伍提升传播效率、沉浸式体验激活参与热情”的协同机制,实现从“理念传播”到“行动转化”的跨越。未来,同类地区应进一步强化“政策落地—案例生成—宣讲迭代”的良性循环,让高质量发展理念真正成为资源型地区转型的思想引擎与实践指南。

(作者单位:伊金霍洛旗讲师团)

作者:${article.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