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小鱼山 红瓦绿树间的文脉传承

□李红梅

版次:072025年06月24日

晨光微熹时登上小鱼山,整座山岗浸润在淡金色的薄雾里。览潮阁的琉璃瓦泛着翡翠般的光泽,八角飞檐挑起几缕流云。向东望去,第一海水浴场的弧形沙滩像一弯新月,浪花在礁石上碎成珍珠;转身西眺,八大关的红屋顶在梧桐树影间若隐若现,宛如散落的欧洲童话。

青岛小鱼山位于汇泉湾旁,山势不高,面海而立,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俯瞰“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绝佳观景台。更难得的是,20世纪30年代起,这里陆续聚集了梁实秋、童第周、冯沅君夫妇等文化大家,形成独特的“小鱼山文化圈”。

鱼山路33号是梁实秋故居。20世纪30年代,梁实秋在青岛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期间,在此居住,并创作出版了《文艺批评集》,开始了《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

梁实秋是众多文化名人中,与青岛感情最深的一位,他的一生中关于青岛的文章有十多篇之多,其中《忆青岛》一篇成为青岛人口口相传的名篇。让我们再来回读一下先生的《忆青岛》片段:“……我虽然足迹不广,但北自辽东,南至百粤,也走过了十几省,窃以为真正令人流连不忍去的地方应推青岛。”“屋顶一律使用红瓦片,山坡起伏绿树葱茏之间,红绿掩映,饶有情趣。”“夏天的凉风习习,秋季的天高气爽,都是令人喜的,而春季的百花齐放,更是美不胜收。”“我在青岛居住四年,往事如烟。如今隔了半个世纪,人事全非,山川有异。悬想可以久居之地,乃成为缥缈之乡!噫!”

一个“噫”字,把梁实秋对于青岛的留恋、追忆、不舍,统统浓缩。

如今的梁实秋故居仍有普通市民在此居住。院子的角落里堆积着杂物,台阶上摆放了几盆正在绽放的月季,院当中飘拂着晾晒的床单与被罩,一旁的厨房里,一只水壶在煤气炉上发出尖厉的哨声……尘世生活的繁琐淹没了曾经弥漫在这里的浓浓的书香气息。但也正是这平头百姓的俗世烟火,让人更觉往事如烟,岁月无痕,不由同先生一般发出一声“噫”的叹息来。

梁实秋故居对面是一座大院,外表看平淡无奇,但院门口挂着的三个牌子却不能不令人驻足。这三个牌子上分别书有“童第周故居”、“冯沅君与陆侃如故居”和“束星北故居”。童第周是我国最著名的生物学家;束星北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也是国内最早研究量子力学、相对论的学者之一。

在这个花木满园的院子里,作为一个现代文化的追随者,我更感兴趣的是靠近院门口的五号楼,这里曾留下过一段文坛伉俪的浪漫足迹,这里也曾给中国文学史书写过一段千古佳话,这里是文坛伉俪冯沅君与陆侃如的故居。

冯沅君与陆侃如同为我国现代作家、教育家,曾先后担任过山东大学副校长,一起致力于文学研究,携手几十年,一同完成了《中国诗史》、《中国文学史简编》与《南戏拾遗》等著作。认识冯沅君与陆侃如,是在大学的图书馆里,读《中国诗史》的同时,对两人有了一种朦朦胧胧的羡慕,再没有比伉俪二人携手做学问更让人感觉浪漫的事了。

后来又陆续读过一些冯沅君的文学著作,《卷箷》、《春痕》等,并在一些相关的资料中获知,昔时,冯沅君与苏雪林、冰心、丁玲和凌叔华并称中国文坛“五女作家”,她的短篇集《卷箷》,便是由鲁迅先生亲自编辑并办理出版的。走过激进也易于成名的文学创作,最终潜心于文学研究,冯沅君、陆侃如夫妇的淡泊于名利、沉浸于学术中的恬淡心情,恰如其故居中这散落一地的樱花花瓣,悄然飘落而幽香淡淡,耐人寻味。

漫步小鱼山,每一块斑驳的红瓦都在诉说:真正的文化地标,不仅是建筑的存在,更是精神血脉的延续。这些故居里沉淀的学术理想与生活美学,构成了青岛最具人文深度的城市底色。

暮色渐浓,落日为德式老建筑群镀上金边,汇泉湾的水面浮动着细碎霞光。山脚下梁实秋故居亮起暖黄的灯,与海面上渔火的银星遥相呼应,历史与当下在此刻温柔相拥。

作者:${article.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