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怀念骑单车的岁月

□陈骏驰

版次:032025年05月25日

2007年底,在东胜上班的我购买了自家第一辆小轿车,从而结束了30年的骑自行车历史。

交款提车后,看着崭新的小轿车,我浮想联翩、感慨万千。进入新世纪后,国家经济发展迅猛,鄂尔多斯的经济社会发展更不用说,已在经济腾飞的“快车道”上驰骋。购买经济适用家庭小轿车已纳入好多人家的计划。

买车的当天晚上,我躺在床上辗转反复,睡不着觉,思绪回到了30年前……

1977年冬天,我大姐按留城青年被安排在了榆树湾发电厂汽轮车间。为了不影响大姐上班,家里决定从榆树湾五金公司买一辆自行车。当时正是计划经济时期,买大宗商品得按国家计划来。

1978年1月份,新买的自行车到了,是天津自行车厂生产的“红旗”牌。家里大人娃娃围着自行车勤打量、细端眸,好多邻居也跑来了,就像现在人们看一辆“法拉利”跑车似的。新自行车经榆树湾修车铺的白掌树大爷“整”过后,便能骑了。在大姐骑着这辆自行车上班前,父亲又从五金公司买回几卷两厘米宽的蓝色塑料卷子,请专业人员把车子的大梁、斜梁和车子后面的撑架全部裹出来,又买了一把车锁,同时在脚蹬上让白大爷钉上了和脚蹬子一样大小的胶皮,以防磨损脚蹬子。经这么一打扮,自行车顿时漂亮得不得了。大姐每天骑着这辆自行车往返于榆树湾陈家大院和电厂之间。

大姐上班是“三班倒”,下班回家便休息了。如果遇上星期天,就给我和弟弟创造了学车的机会。我俩经常悄悄地把自行车推出大院,到榆树湾老街、825学校操场或者榆树湾生产队的“场面”上,练骑自行车。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掌握了骑车的基本技能。

又赶小学毕业,我已能够骑车上榆树湾东湾、下毫米圪坨帮家中大人干些事情了。

1982年9月,我在准格尔旗一中上高中。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基本上就是“三点一线”——宿舍、教室和操场。到了星期天,免不了出去买一些日常用品。开始的时候就是“步拉格”,后来和沙圪堵街上的同学熟了,他们的自行车就成了住校生的基本交通工具了。这里我要重点提一下王学军同学。他为人憨厚实在和大家打成一片,他的自行车也成了公用自行车。住校生利用闲暇时间,这个骑完那个骑,把他的自行车当成“公车”使用。3年时间,硬把学军崭新的自行车让我们给“拾掇”烂。

1984年春天高二第二学期,在班主任罗成蕃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骑车去古城春游。古城是陕西省府谷县的一个乡,离沙圪堵大约有30里地。跑校生、住校生一起出发。我和同宿舍的舍友李富君同骑他的自行车。在古城,我们参观了古城的城门楼子,中午吃了两个碗托儿,下午去了乡政府东边的“吉祥慧福”寺。那天大家都累得趴下了。

1985年秋天,我在呼和浩特市十四中补习。每天早晨在大哥家吃完早点,便骑着大哥的“飞鸽”牌加重自行车往学校赶。每天来回跑四趟,风雨无阻,顺利完成了补习期间的学业。

1986年秋天,我上了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系。大学期间,一到星期天我基本在大哥家度过。大哥的“飞鸽”牌自行车陪伴了我四年大学生活。

1990年8月底,内蒙古师范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伊克昭盟师范学校任教。参加工作的第一个月,拿到了第一份薪水88.5元。同年十月份,我用自己攒下的钱买了一辆“永久”牌加重自行车。成家后,这辆“永久”牌自行车见证了我去岳父家驮炖好的羊肉,见证了我送孩子上幼儿园,见证了我从盟师范到盟委大院参加盟委组织部招考工作人员的笔试面试,也见证了我在组织部上班的点点滴滴……

现在回想起骑单车的30年,正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30年。交通工具的演变过程,反映了党领导人民群众不断努力奋斗的过程!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作为从过去的艰苦岁月走进新时代的人,应该能从中悟出一些道理。

现在自己偶尔也在早晨,骑着前几年买下的变速自行车去东胜周边锻炼身体,但总找不到几十年前骑自行车上班、做营生的感觉。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一般意义上的自行车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平时街上扑入视野的是满大街的小轿车,过去跑自行车的小道上,现在全是电动车,真是拣稀罕也很少能看见正儿八经的脚蹬自行车。但在笔者心中,永远给传统自行车留着一块位置。

难以忘怀过去骑单车的年代!

作者:${article.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