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沪医驻鄂:让暖城“医靠”更强大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慧丰 贺炫凯 姜晨烨 苗佳乐 孙永芳

版次:012025年05月21日

在市妇幼保健院的病房里,来自准格尔旗的年轻妈妈赵丽看着逐渐康复的孩子,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让上海的专家给孩子看病,这下可算放心了!”这样温馨的就医场景,正随着市妇幼保健院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深度合作,成为当地居民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一幕。

近年来,鄂尔多斯以“家门口看名医”工程为笔,在广袤无垠的草原大地上,奋力描绘着医疗惠民的崭新画卷,一场优质医疗资源“同质化”平移新实践如同夏日暖阳,洒进千家万户,温暖着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家庭。

名医下沉,让优质医疗资源“零距离”

“大夫快看看,我家小孩肚子疼。”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专家许细财,在不是自己坐诊时间的情况下听到患者家属焦急的求助后,快步上前。眼前的患儿正经受着发烧与腹痛的折磨,许细财凭借丰富经验迅速判断出患儿患的是阑尾炎——这一极易被忽视,却又十分危险的病症。

诊断过程中,许细财不仅专注于病情判断,更将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先进的诊疗理念倾囊相授,现场为本地医生详细拆解鉴别诊断要点。作为知名专家,他的门诊号在上海常常提前数周便被一抢而空。如今,依托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资源下沉机制,鄂尔多斯的患儿家长却能相对轻松地挂上这位名医的号。

作为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派驻蒙西分中心的“桥梁纽带”,许细财深知肩上的双重使命。他不仅将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成熟的管理体系和前沿技术同质化平移到蒙西分中心,从设备采购的科学规划到药品使用的规范流程,从科室建设的顶层设计到人才培养的长远布局,他都亲自参与指导,推动蒙西分中心在管理标准、技术水平等方面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实现全方位接轨。

在日常工作外,许细财主动化身“移动诊疗站”,利用节假日穿梭于鄂尔多斯各旗区医院。他的到来,不仅为患儿带来顶级医疗服务,更为蒙西分中心搭建起与基层医疗单位的沟通桥梁,将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到更广泛的区域。

如果说许细财是点亮鄂尔多斯医疗之路的一盏明灯,那么在市妇幼保健院,正汇聚起一群同样闪耀的“医疗群星”,共同照亮患儿健康之路。如今的市妇幼保健院“名医矩阵”正日益壮大:1名常驻院长统筹全局,6名常驻专家扎根一线悉心指导,25名专家定期坐诊带来前沿诊疗经验。他们的身影活跃在门诊、病房、手术室和学术讲堂,不仅用精湛医术为患儿驱散病痛,更为患儿家庭带来心理上的慰藉——曾经需要远赴他乡才能获得的顶级医疗服务,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安心享受。

从去年九月到目前,累计有59名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专家在市妇幼保健院坐诊,儿科门诊就诊总人数达到7000多人次。专家“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路、少花钱”,真正实现优质医疗资源触手可及。

云端赋能,搭建远程医疗“高速路”

去年12月,一位被诊断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患儿来到市妇幼保健院门诊,近一年来,反复的喘息与咳嗽让孩子稍一活动便气喘吁吁,家长四处求医却收效甚微。为了给患儿提供最专业、最规范的诊疗方案,最大程度降低远期并发症风险,市妇幼保健院第一时间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呼吸科专家取得联系。

依托双方共同搭建的远程会诊平台,上海专家通过高清影像传输、实时数据共享,迅速获取了患儿的病历资料、检查结果及影像数据。两地医疗团队打破地域限制,展开“面对面”的深度研讨,最终为患儿量身定制出一套精准的个性化长期诊疗方案。 “专家们从病理机制到治疗路径的细致讲解,就像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让我在临床思维上有了质的飞跃。”市妇幼保健院医师刘双成在参与远程会诊后感慨道。

这套远程会诊系统,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医疗资源“同质化”平移的重要载体。它突破了空间的桎梏,让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顶尖医疗智慧能够跨越千里,实时赋能鄂尔多斯的医疗团队。从复杂病例的诊断分析,到治疗方案的优化调整,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两地专家的智慧与协作。

随着远程医疗体系的不断完善,市妇幼保健院实现了从硬件到软实力的全面升级。一年来,成功开展了多台以往因技术瓶颈无法实施的手术,产科就诊人数4722人次,较2023年同期增长14%,“大病不出市、小病不出镇”的目标正逐步成为现实。这条由云端搭建的“健康高速路”,不仅畅通了患者的救治通道,更为我市医疗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传帮带教,推动本土医疗“强筋骨”

在医疗帮扶的征程中,“输血”重要,“造血”更关键。市妇幼保健院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以传帮带教为纽带,着力培育本土儿科医疗人才,为医疗事业注入持久发展动力。

今年2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手术室里,实施了一场高难度手术。来自达拉特旗的姐弟俩,因遗传因素导致听力重度损失。姐姐人工耳蜗植入术后体内机故障,需取出重新植入;弟弟出生后即患有双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同样急需手术。焦急的家长向市妇幼保健院求助后,医院迅速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耳鼻喉口腔颌面外科副主任医师焦宇取得联系。通过远程会诊评估,认为患儿符合手术条件,双方立即开通绿色通道,安排姐弟俩快速完成术前检查并顺利手术。

这场手术不仅挽救了姐弟俩的听力,更成为一次生动的教学实践。手术过程中,焦宇一边操作,一边向市妇幼保健院前来进修的耳鼻咽喉科医生详细讲解手术适应症、操作步骤及关键要点。这种“实战教学”模式,让本地医生在观摩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有效拓宽了专业视野。

为实现优质医疗资源长效扎根,蒙西分中心创新建立“双导师制”培养体系。上海专家与当地医生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通过门诊带教、手术示教、科研协作等方式,进行全方位指导。门诊时,上海专家手把手传授问诊技巧和诊断思路;手术台上,他们毫无保留地展示操作要领;科研工作中,带领本地医生开展课题研究,提升学术水平。

在上海专家的悉心指导下,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团队实现技术突破,成功开展耳鼻喉科手术7例、宫颈微创手术7例,13名骨干医生赴上海进修,返岗后成为科室技术骨干,发挥着重要的传帮带作用。

这种“以点带面”的人才培养模式,正为我市儿科医疗事业培育出一支留得住、用得上、技术精的本土医疗生力军,让优质医疗服务在草原大地生根发芽、惠及更多百姓。

“我们计划将分中心建设成辐射蒙西地区的儿科诊疗中心,未来还将开展远程手术指导、多中心临床研究等合作。”市妇幼保健院院长郝亚琼满怀信心地介绍道。

从黄浦江畔到鄂尔多斯草原,从“远途求医”到“家门口问诊”,这场跨越千里的医疗协作,正持续书写着温暖人心的惠民答卷。沪鄂两地携手为打造区域儿科医疗高地、造福当地百姓不懈努力,让医疗惠民的阳光照亮暖城的每一个角落。

记者手记:

沪鄂医疗协作何以共绘健康路

□姜晨烨

当“家门口看名医”的愿景成为日常,当沪医驻鄂的成效维护了万千家庭的健康期望,这场跨越千里的医疗平移,不仅打破“看病难”的困局,更为暖城描绘出充满希望的健康发展蓝图。

长久以来,“看病难”是许多城市的切肤之痛。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诊疗能力薄弱,许多家庭不得不翻山越岭远赴他乡就医。如今,上海专家常驻坐诊、远程医疗实时响应、“传帮带”模式落地生根,让暖城医疗迎来蜕变。这种资源下沉与技术赋能,打破了地域与层级的壁垒,用云端会诊跨越空间限制,以双导师制培育本土人才,充分证明优质医疗资源“同质化”并非空谈,而是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一粒种子破土,需要厚植沃土;一番事业成长,需要久久为功。从沪上专家的倾囊相授,到本土骨干的成长崛起;从云端技术的广泛应用,到基层医疗的坚实落地,这不仅是医疗资源的简单流动,更是一种医疗体系的重塑与升级。随着蒙西分中心向医疗高地迈进,相信这种协作模式将持续释放效能,为更多地区解决医疗发展难题提供借鉴与启示。

作者:${article.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