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伟
版次:052025年05月14日
清晨6点,鄂托克前旗城川镇的天边刚泛起鱼肚白,莎如拉家的灯已经亮了。灶台上煮着热腾腾的奶茶,丈夫呼和牧仁将烤好的奶豆腐切成小块,大女儿舞日丽格和小女儿塔美儿温柔地帮妈妈整理药箱,把血压计、听诊器一件件码齐。这是自治区“最美家庭”莎如拉家庭的寻常一幕:一家人分工默契,无需多言,却处处透着温暖与秩序。
药箱里的温情:医者仁心有“家味”
莎如拉的药箱是嘎查村民最熟悉的“安心符”。箱子里常年备着风油精、创可贴,还有她亲手晒制的蒙药药包。“夏天蚊虫多,给牧区老人送药时带上药包,他们能少受罪。”说着,她又往箱子里塞了两块女儿准备好的奶糖,“有些孩子怕打针,哄一哄就好了。”
这份细腻的关怀源自家庭的熏陶。莎如拉的太爷爷曾是草原上的“马背医生”,她读书时,听从了太爷爷和父母的建议,选择了读医,在她毕业回到家乡后,老人把用了半辈子的药臼传给了她。“太爷爷说,药臼捣的是病,暖的是心。”如今,这只磨得发亮的药臼摆在客厅最显眼的位置。孩子们从小就懂它的分量:舞日丽格给奶奶端药时,总会轻轻吹凉汤剂;塔美儿摔伤膝盖,自己抹完药还不忘把药箱擦干净。
餐桌上的“家风课”:小事见品格
走进莎如拉家,最醒目的不是家具,而是墙上手写的“家规”:茶碗不留剩、言语不带刺、遇事不退缩。每周家庭聚餐时,夫妻俩会结合生活点滴给孩子们“补课”。
“上周大雨冲垮了西面草场上的小土坝,阿爸带着党员连夜抢修,饭都顾不上吃。”呼和牧仁夹起一块羊肉放进女儿碗里,“但当天咱们家剩的半锅炖菜,为啥都没了呢?”舞日丽格立刻红了脸:“我和妹妹觉得吃剩菜容易坏肚子,就偷偷倒掉了剩菜……”“浪费食物就像扔掉了牧民的辛苦。”莎如拉轻声接话,转身从橱柜端出腌好的萝卜干,“这些是前村王奶奶教妈妈做的,明天咱们给独居的巴爷爷送一罐去。”
这样的场景在莎如拉家并不鲜见。丈夫的旧衬衫改成了孩子的书包衬里;淘汰的血压仪零件被塔美儿做成科技课模型;就连药箱里用过的玻璃瓶,洗净后也会装上沙葱籽送给邻居育苗。嘎查的村民常说:“他家的‘破烂’都能变宝贝,但帮扶乡亲时从不抠门。”
星光下的传承:三代人的坚守
每到寒暑假,莎如拉会带孩子住进牧区卫生室。深夜出诊时,舞日丽格拿着灯走在前面照路,塔美儿抱着妈妈的药箱小跑跟随。莎如拉回忆道,很多年以前,有次救治发烧的小羊倌后,男孩掏出皱巴巴的五元钱说:“这是我捡瓶子攒的……”莎如拉没收钱,却收下了更珍贵的东西——第二天,男孩领着妹妹主动来卫生室打扫卫生,他说,“您教过我们,帮助别人不用等长大。”
这种言传身教的力量,在时光里悄然生根。去年冬天,莎如拉工作时扭伤了腰,但第二天要给嘎查村民们体检,舞日丽格说:“妈妈你来指挥我们就行,我们肯定不会耽误您的正事。”
第二天清晨,零下20摄氏度的寒冷天气里,姐妹俩的身影在卫生室门口忙碌成一道剪影。舞日丽格仔细核对血压计校准数值,塔美儿帮助把一些常见病的用药分包成小袋,写上蒙汉双语的服用说明。“家风就像草原上的芨芨草,看着不起眼,扎了根就能连成片。”莎如拉用手抚着药包说道。
国际家庭日前夕,莎如拉全家将一面褪色的旧党旗仔细叠好。那是呼和牧仁带领村民脱贫时插在田间地头的“战旗”,如今成了家里的“传家宝”。“旗子破了可以补,但初心不能丢。”呼和牧仁和莎如拉的话,道出了这个家庭最朴素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