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曼
版次:032025年04月27日
在准格尔旗沙圪堵镇,提起武玲丽的名字,许多患者都会竖起大拇指:“她是咱们家门口的光明使者!”这位扎根基层医院32年的眼科医生,用青春和汗水在黄土地上书写着医者仁心的动人篇章。
照亮基层光明之路
在准格尔旗人民医院手术室,一台紧张有序的白内障手术正在进行。主刀医生武玲丽专注地盯着显微镜,熟练地操作着超声乳化仪器,在助手与护士们的默契配合下,顺利完成了人工晶体植入。“不用出门就能治好眼疾,真是做梦都没想到!”术后三天,72岁的白内障患者李文清术后视力从0.2恢复到1.0,逢人便夸武大夫的医术。
白内障是全球首位致盲眼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准格尔旗人民医院地处基层乡镇,放眼整个内蒙古,类似的能实施白内障手术的基层医院寥寥无几。老年人是白内障的高发群体,他们中有很多人行动不便、生活困难。为了让这些基层患者在家门口重见光明,武玲丽一面积极外出求学,引进“白内障超声化加人工晶体植入术”;一面积极参与义诊行动,并与残联合作开展免费白内障复明手术。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准格尔旗人民医院成为全市唯一可独立完成“白内障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旗县级医院。2004年以来,3000多名白内障患者在家门口重见了光明。
从“土法上马”到技术革新
1993年,刚从内蒙古医学院毕业的武玲丽来到准格尔旗人民医院时,医院连基本的眼科设备都没有。面对仅有一台陈旧裂隙灯的困境,她白天接诊患者,晚上查阅资料,利用废旧零件自制验光设备,在巴掌大的诊室里,开启了基层眼科诊疗的探索之路。
“那时候老百姓不信任眼科专科,我就从最基础的眼睑手术、泪道治疗做起。”武玲丽回忆道。经过十年努力,她带领团队逐步开展由眼睑手术及整形、翼状胬肉手术到“白内障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术”“抗青光眼及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玻璃体腔注药术”等内眼手术。2005年,医院斥资引进全市首台白内障超声乳化仪,武玲丽赴北京等地进修学习,成功开展全旗首例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使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时间从传统手术的15天缩短至3天。
“现在我们科室配备了大量高端精尖设备,形成以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玻璃体腔注药技术为优势技术、眼底病荧光造影、视网膜激光治疗、青光眼早筛、防控为特色技术的复明中心,以儿童青少年视力保健近视防控为主的视光中心,和针对干眼诊疗的干眼门诊,对眼部常见疾病及许多疑难杂症诊断明确,治疗效果可靠。”武玲丽团队创造了年手术量突破 500台、年门诊量超过7000人次的奇迹。“以前患者要辗转去呼市、包头做手术,现在周边晋陕蒙三省交界的患者都慕名而来。”准格尔旗人民医院眼科护士长刘霞说。
医者仁心铸就生命之光
在武玲丽办公室的墙面上,挂满了患者送来的锦旗。“每次走在路上被患者认出来,听到那句‘武大夫,是你让我重见光明’,所有的辛苦都值了。”她说。
在治疗中,她总是一切为病人考虑,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给予合理的治疗,并尽可能地为病人节省医疗费用。她常常下乡、入社区、进校园,义诊筛查青少年视力低下、老年眼病患者,为青少年近视防控、视力发育及其他可避免盲起到积极防控作用,为视力残疾人康复治疗提供了有效支持。
“作为一名基层医生,能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好病,就是我最大的幸福。”武玲丽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初心与担当。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医生到鬓染霜华的主任医师,武玲丽用三十载坚守诠释着医者誓言。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她用仁心妙手为眼病患者点亮光明,更用坚守奉献照亮了基层医疗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