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大气包举 视野宏阔

——《漠南文稿》读后

□刘 杰

版次:062025年04月09日

郭世乐是达拉特旗才俊,他崇尚哲学,热爱文学,热衷史学,读书博杂,涉猎广泛,对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爱得深沉、爱得执着。心中有大爱,笔下有妙文。他多年从事新闻与史志编研、文学创作,退休后致力于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撰述、演讲,成果颇丰。举凡新闻通讯、小说、散文、杂文、辞赋、报告文学、理论等各种体裁,都有精彩作品。

作者为自己起了个蕴含丰富的笔名——曲辰。其一,他热爱农村、敬重农民,把繁体“農”字分开即为“曲辰”;其二,中国干支纪年法中十二地支与十二属相搭配,组合谓之“辰龙”,自己1952年出生属龙;其三,辰是日、月、星的统称。笔名体现出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他穷其数十年精力浸淫于新闻和文史领域,孜孜不倦,勤奋写作,终成大器。曲辰先生新书《漠南文稿》三卷,计90余万字。序言由原鄂尔多斯日报社总编齐凤元扛鼎。

恭读鸿文,可以看出,文学是本位,理论是基础,文化是视野,文稿三者兼备。作者文化功底深厚,人生历练丰富,文章浑厚华滋。

古人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语言者,文章之基石。著名语言学家陈望道在他的经典著作《修辞学发凡》中,反复提醒后学,为适应题旨情境,注重修辞乃文章第一要义。

世乐作文很注重修辞及达到的审美效果,例如抒情美文《响沙湾寄情》。文中说:“沙漠中海市蜃楼的瑰丽幻景,曾经启发我们的祖先开掘出灿烂的文明宝库敦煌艺术宫;小说作家也曾用多情的笔触描写过神秘的松布尔那迷离的沙原奇景;塔克拉玛干蕴藏了比沙子还多的原油;脍炙人口的吐鲁番葡萄和哈密瓜,也是来自沙漠的珍品。”

作者用深邃的目光看待沙漠,把浩瀚的大沙漠看作是耀眼的黄金。这是他早年创作的一篇精美散文,博得文化界的赞誉。

作者桑梓情深,热爱家乡王贵村的那片土地。浓得化不开的乡风、乡情和乡音,像久旱的甘露滋润着他的心田,才能写出《玉茭茭》那样的浓情散文。

文章倾情歌颂了农家食品里历史悠久的、北方农村普通的吃食——玉茭子。村民把黄灿灿的玉米颗粒加工成面,做成各种花样的食品,人们吃着它,乐在其中。虽然是粗粮,曾让村民度过艰难困苦的岁月。“娃娃们拿着煮熟的玉茭茭边走边吃、边玩边吃,津津有味。记得我当年和同龄的伙伴们,把玉茭子啃得花样翻新,有时空一行、有时空两行、有时啃出几道箍。”倾注了对家乡父老、童年伙伴的挚爱,融进了悠悠的乡恋,描写故乡的一草一木,笔调是温馨而自豪的。

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说:“人有粗野性,要靠艺术这只慈祥的手来拯救。”是的,作家和艺术家的责任,是把自然之美升华为艺术之美。从这篇散文中看出,作者把自己所钟爱的土地艺术化,变化为普通百姓都能分享的艺术美。

几篇写人的散文,忆述的对象有家乡父老、文朋诗友、社会名流、授业恩师、旗委领导……激赏的人物很多。作者用“心”打量人的世界:他们有独特的精神魅力,留下永不消逝的身影,叙写家国情怀,在历史的深处闪光。表现手法:其一,注重细节描写,生动感人,人物个个立体化,避免了平面化。有如龙的眼睛,经作者妙笔点拨,龙就活灵活现飞腾起来;其二,行文夹叙夹议,撷取前辈的嘉言懿行,挖掘出深藏在人物背后的思想意义和文化价值。

《千古文章未尽才》一文,是怀念王华的。王华先生,是我和作者在旗委写作组工作时的恩师。文中说:“王先生为了给《内蒙古日报》赶制一篇大稿子,他挑灯夜战,不停地抽烟。一个通宵下来,脸色憔悴,拿起酒瓶猛喝几口,然后倒头便睡。为旗里各种会议写的总结讲话之类的材料更是数不胜数。”

是的,王先生不羡慕服饰之鲜华、饮馔之丰洁、歌乐之靡丽,而是崇尚俭朴恬淡。不仅能熬得筋肉之苦,也能熬得住心神之苦!

著名学者王仁定高度评价说:“王华先生为人、为友,善良正直,豪爽大方,心胸坦荡,不留城府。其为文,则才思敏捷,下笔千言,几乎是信手拈来,不费吹灰之力。只要有烟酒相伴,毕一夕之功,无不成就一场千人大会的材料。倚马快才,世间少有。”可惜哟,天不假寿,恩师57岁就被病魔夺去生命。

文章末尾引用明朝诗人夏完淳的诗句“一夜西风闾阖开,招魂秋草不胜衰。九道原谊人何在?千古文章未尽才。”叹息王华先生英年早逝,才情未尽。苏轼说:“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笔者可以说,读《千古文章未尽才》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义。

鄂尔多斯多元的地域文化,影响了世乐文学创作的审美情趣,他用幽默的语言讲述了各种人的故事,让读者铭记。

《同心同德歌同声》一文,记述了柴登草原著名歌手,三人合唱倾倒无数观众,把青春年华献给达拉特旗文化旅游事业的刀劳斤、焦仁、森布尔。赞扬他们高尚的心灵,能抵挡住蝇头小利的诱惑;有被真善美陶冶的人生观,不与丑恶同流合污;有用良知和正义锻造的头脑,不向虚假和鄙劣低头。

作者用细微的笔法,绘声绘色描写了三位蒙古族歌手的演唱技能、豪放性格和亮节高风。例如森布尔“唱起歌有如自带一个音箱。当拖拉机手时,几里路外人们听不见拖车声,先听见他的歌声。有一次森布尔买了一百个冰棍儿,吃一个装两袋化肥,冰棍儿吃完,二百袋化肥全部装上车。”一个身强体壮,气宇轩昂的蒙古族大汉仿佛站在我们面前。

森布尔73岁时不幸病逝,作者心香一炷祭哀思,痛惜地说:“他突然离开亲人朋友怅然远行,他或许是到很远的地方唱那富有生命色彩的长歌,或许是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厮守那片绿色的草原。”真诚切至,出自心田,紧紧抓住森布尔给自己最深刻的几点感受,突出描写,让读者记得住、传得开。

感激,是一种高尚的感情。世乐怀着感激之心工作和生活。丰衣足食,感激辛勤劳作的农牧民;漫步在宽阔的道路上,感激清洁工;写作有进步,工作中取得成就,感激老领导和提携他的恩师。

《三个老汉三瓶酒》,用简练的语言评点三位老前辈:“三个老汉,两个七十八,一个七十九。喝了三瓶酒,瓶瓶尽净,平平静静。三老酌酒,意笃情真,点滴入心……王志道不爱文学,颇重道义,大有‘道不同不相为谋’之气度。甘英才文史哲兼通,义理情兼顾,通晓公文政务,练达世事人情。鲁德重勤读马列铁笔担道,著就三卷杂文评说人文世象号称‘高原剑客’,度过七十春秋更具雄才大略公认德高望重。”

罗丹在《艺术论》中说:“艺术就是感情。”此文以情立文,拙朴而丰沛。语言诙谐幽默,情趣浓浓,给读者以会心的微笑。

世乐的散文,写人形神兼备,声情并茂,以别致的角度,敏锐的观察,贯通于温馨而睿智的字里行间,烛照文学,洞见人生。打动读者的是内在的生命意蕴,而不是求新猎奇。

赋,是中国文学一种特别的体裁。《两都赋》序言里说:“赋者古诗之流。”刘勰在《文心雕龙》里也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可见,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文体。流畅奔放,如散文;变化中有音律,又似诗。

世乐的七篇赋,各具特色。

旗委大门前的石刻碑文,是他精心撰写的《达拉特赋》。铺采摛文,绵密简隽,有如汉代初期的赋,走的是新体诗的路,以四字句为基本句型。文化名流,社会贤达,普通民众,都去慕名诵读。读起来口角生香,看上去流连难忘,让人激扬踔厉、鼓舞奋发。

时代的声息,就是辞赋的声息;时代怎样发音,辞赋就怎样发音。

《达拉特广场赋》,作者激情洋溢颂扬时逢改革盛世,旗委和政府顺应民意,为民服务,开辟了一处偌大的广场,为树林召镇增添新景的积极举措。《新风礼赞》赞誉旗委和政府拆除办公大楼外围的围墙,“追求封闭心存戒备是为疏民心态,仰赖高墙营造四合实乃封建思想。拆除围墙昭示政治开放,取缔隔栏展现时代风尚。心存高远,方能豁然开朗;敞开心扉,深得民心众望。”这两篇赋,同样引起在广场散步游玩的居民和前来旗委政府办事的人们的驻足深思。

历朝历代,骚人墨客用诗词曲赋歌咏王昭君。世乐深研中国古代史,对王昭君其人有翔实的考证,欣然写下一篇《昭君赋》。高度赞扬这位贤惠的女子,为国家安危毅然告别中原父老,北上和亲时的千难万险和不朽功绩,“深宫秀女敢闯千重恶障,花容月貌不惧戈壁沙尘。毡帐阔野新居新天地,马背胡笳度日度春秋。”作者说,昭君频繁往来于阴山南北,黄河两岸,宣传中原文化,播洒农耕文明,评价她是中华巾帼,千古精英。

《酒赋》,六百余字的短文,内容丰富含金量大,“知己相遇,千杯交心,智者浅酌,气旺神清;庸人放杯,颠倒神魂;恶人嗜酒,贼胆陡生。”赋文中引典甚多,令人目不暇接,也为读者上了一堂酒文化课:曹操煮酒论英雄,关羽温酒斩华雄,宋太宗杯酒释兵权,李白斗酒诗百篇,缔结金兰,洒酒壮行……各色人物饮酒的心态、目的、作为,活脱脱跃然纸上。讲究修辞、练句、华美,凝重典雅,趣味横生,体现出汉语的声韵美和形式美。留有时代的印迹,也写出个人心路。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是杜甫《偶题》中的名句。诗词文章若要流传千古,绝不能率尔操觚。诗文高下,作者本人是心中有数的。世乐优雅的赋文,源于平时对辞采的锤炼和追求。《漠南文稿》中各种体裁的文章,都有精辟的语句,可谓妙语连连,警语动人。试举几例:

“对酒述志,男儿敢作易水吟;借酒酿谋,冤家相邀宴鸿门。”(《酒赋》)

“酒本身不是文化,酒只是一种特殊饮料。但梁山好汉的放量豪饮与《红楼梦》里小姐的浅酌雅饮,体现出不同的文化情怀。”(《什么是文化》)

“王友卿其人,有钱有势,呼风唤雨,手眼神通,不会看上王爱召喇嘛。犹如《红楼梦》中的林妹妹不爱焦大,更不是冰糖小吃能够诱惑的。”(《把历史文化融入现代文明》)

“但他极其平静,往昔岁月的惊心动魄以及纷繁复杂,都不能使他的情绪为之所动。我理解,这是历经沧桑之后的练达与从容,是涉度关山之后的老成与持重。”(《怀念屈勋玉》)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我们的前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和智慧。

世乐的几篇史论文章很出色,提供了新史料,也有新见识。他用数年时间潜心撰写的《达拉特史话》,我认为应看作是达拉特古代简史。《史话》计四万余字,引用的典籍有《诗经》《史记》《汉书》《后汉书》《战国策》《盐铁论》《元朝秘史》《蒙古源流》《蒙古黄金史》《绥远通志稿》等三十余部。我反复研读,印象最深的是:作者把中国史从前后看、从左右看,使得这篇史论文章既有宏观览照,又有微观考证。在自然发展史上,达拉特以它远古悠久的历史春秋沧桑巨变,这一广阔领域经历的进化繁衍、兴盛衰亡、风云变幻而驰名,让我们聆听到从远古传来的声音,了解到历朝历代丰富的史事。

作者考证:距今大约三万五千年,达拉特已经有“河套人”在这一带活动,公元前两千多年,成为北方游牧部落和游牧民族活动的地域。达拉特在历史上的名称,从春秋战国以来,先后称“胡地”“河南地”“新秦中”,清朝初年命名“鄂尔多斯左翼后旗。”

《史话》中说:成吉思汗后裔作为蒙古族贵族通称“台吉”,“台吉”源出汉语“太子”,成吉思汗时只用于皇子,后来逐渐成为贵族称号。达拉特蒙古族中现今姓“奇”者,即属于昔日的台吉。成吉思汗家族名称是孛儿只斤,并没有姓。伊克昭盟各地的台吉人却姓“奇”,内蒙古其他地区蒙古族中的台吉人并不姓“奇”,台吉人姓“奇”,是伊克昭盟蒙古族的一个创造。

作者年轻时读过蒙古族三大史学经典《蒙古秘史》《元史》《史集》,对蒙古族的历史文化有较深入的研究。这一段文字,对伊克昭盟蒙古族“奇”姓的考证,便是明证。

对“西口之路”的考察,《史话》中有一段话很精辟,“西口之路曾经是一条苦难的道路,封建社会的种种罪恶使这条道路血泪斑斑。西口之路又是一条闪耀着历史文明的道路,它是蒙汉两族人民冲破封锁,缔结友谊,共建历史的桥梁,是民族文化融合升华的长廊。”

“康熙皇帝巡幸”和“西口之路”两节,文学色彩很浓。文中给读者讲述了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昭君出塞北上和亲的故事。引用历代文学作品有:庾信《明君词》,李商隐《王昭君》,司马光《和王介甫明妃曲》,吴伟业《出塞》。

《也说秦直道》一文,针对某些学人认为秦始皇修直道,欲游天下为目的之观点,反驳说:“秦朝首先是把历史上燕、赵、秦三国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形成绵延五千余里的‘万里长城’,作为防御匈奴南下的屏障;再就是修筑了全长一千八百多里的直道(约合今一千四百里)……秦始皇即使再昏庸也不至于倾国之力修一条路到荒凉的塞外旅游。”

作者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论研究历史,不脱离当时的背景和环境,把事件放在当时的具体条件下严谨考证,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

历史,只有真实才能对后人有启迪。犹如清凉纯净的水才能解渴,倘若喝了浑浊不堪的水,人是会生病的。

《漠南文稿》中的《思辩短章》这类短文,不像康德、黑格尔的思想写作,体系完整、结构宏大。而是像中国的禅宗,西方学者帕斯卡的《思想录》,语言简短,轻盈而有诗性,有哲理。通过探究和追问,体现个人识见。价值在于发现,在于建立在个人的独立思考之上。

世乐的书斋藏有各类书籍28架,万余册,满庭芳,永遇乐。他饱读史书,胸藏锦绣,常有社会贤达莅临品茗,青年后学慕名造访。他很自信,在《花甲抒怀》诗中说:“年届六旬,胸旷神清意气高。文思未老,辞赋涌心潮。”一位老学者评价他:“妙笔一挥,即成佳文。诗词骈赋,无师自通。”笔者信也。

《漠南文稿》大气包举,视野宏阔。散发出的是密集的文化信息和文史知识,有浓郁的人文情怀,高远的境界追求,深刻的思想力量。它能引领读者穿透蔽障、消弭隔膜。谁进入这座宝山,谁就能撷英咀华,拾得珍宝。笔者才疏学浅,几十年笔墨生涯,写出的文字仅有20余万字,和郭著比较简直是小丘见泰山。有了鲁班的评点,木匠可以把活儿做得更好。可惜我是刚学手艺做凳子的小木匠。所以没有能力全面评价此书,仅从散文、赋文、史论文章三个方面试笔点评,让作者和识者见笑了。

《漠南文稿》篇幅很大,蔚为壮观,难免有不足和疏漏之处。例如某些章节和文句,需要进一步斟酌精炼;某些见解和观点值得探讨商榷;散文的主题表达和艺术空间需要拓宽。想必读者能惠予谅察。

总而言之,此书是一部史学智慧与现实观照,思辨色彩与抒情随笔相映成趣的厚重著作,是一部思之有深度,读之有美感的好书,值得一读再读。

老友世乐读书作文心致真,理致知,学致用,期盼他晚年能有更多新作接踵面世。

作者:${article.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