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哈斯木仁:草原深处的文化守望者

——2025年度全区农村牧区文化示范户报道系列之三

□王雅丽

版次:072025年04月03日

在内蒙古鄂托克旗广袤的草原上,一座名为“锡林艾力”的牧民生活体验基地正悄然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它的创始人哈斯木仁,既是青年企业家,也是草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忠实守护者。从复原历史建筑到策划非遗工坊,从文旅融合到民族团结,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守艺人”的使命——让千年草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的文化动能。

非遗基因里的文化使命

2008年,哈斯木仁创办“锡林塔拉鄂尔多斯乃日文化主题旅游景区”,将其打造为国家3A级景区;2023年,他再度发力,建成占地3000平方米的锡林艾力基地。这里不仅是游客的打卡地,更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实践场。通过每周的民俗表演、手工艺课程,游客可以亲身体验蒙古族刺绣、皮雕、银饰制作等技艺。2023年,基地举办6场大型非遗活动,吸引近万名游客参与,将“静态展览”转化为“动态传承”。哈斯木仁说:“文化的生命力在于被看见、被触摸、被体验。”

从毡帐到瓦房的时空对话

锡林艾力基地最引人注目的,是哈斯木仁精心复原的鄂托克草原五大时代建筑群。这些建筑不仅是历史的缩影,更是一部草原人民智慧的立体史书。

游牧时代的蒙古毡帐:尖顶“撮罗子”与圆顶蒙古包,以木椽、毛毡搭建,展现古代牧民“逐水草而居”的生存智慧。

清末柳笆房:柳条编织墙体与草泥屋顶,记录游牧与农耕文化的首次交融。

民国弓背土屋:黏土与芨芨草构筑的拱形屋顶,折射出定居化初期的生活革新。新中国平房院落:独门独院的夯土建筑,象征牧民从迁徙走向安居。

改革开放青砖瓦房:青砖灰瓦与现代家具,见证草原迈向现代化的步伐。

建筑群内陈列100余件(套)展品,从马鞍、奶桶到传统家具,让游客“触摸”不同时代的温度。哈斯木仁说:“每一块砖、每一根柳条,都在讲述草原的故事。”

传统与现代的活力碰撞

锡林艾力基地打破了传统文旅的单一模式,以“文化+旅游+娱乐”的多元体验吸引游客。

动感草原,运动中的文化共鸣。骑马、射箭、卡丁车、真人CS等20余项娱乐项目,让游客在驰骋中感受草原的豪迈。每年,基地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日均流量140人,成为鄂托克旗文旅的新名片。

文化盛宴,艺术里的民族记忆。原创节目《草原晨曦》《马背上的民族》以歌舞演绎民族团结故事;非遗工坊中,游客与传承人共同制作手工艺品,文化的传递在指尖悄然完成。

教育实践,石榴籽般的团结纽带。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中心”,基地通过历史建筑展示、民俗课堂,让游客深刻理解“各民族一家亲”的内涵。一位游客感慨:“这里不仅让我们看到草原的过去,更让我们感受到民族团结的力量。”

数字化赋能与文化共富

锡林艾力的成功,为草原文旅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哈斯木仁计划进一步扩大非遗传承规模,引入虚拟现实技术打造“云端博物馆”,让草原文化突破地域限制。同时,基地将开发定制化文旅产品,如非遗研学游、草原节庆体验等,满足不同游客需求。

更深远的愿景是推动“文化共富”。通过与周边牧户成立“文化户联盟”,基地将带动区域经济联动,让牧民通过旅游分红、手工艺品销售等方式共享发展红利。哈斯木仁说:“文化传承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整个草原的使命。”

草原史诗生生不息,从游牧毡帐到青砖瓦房,从非遗技艺到现代文旅,锡林艾力牧民生活体验基地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未来的开创者。在这里,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的、呼吸的、与时代共鸣的生命体。哈斯木仁用行动证明:守护传统并非固守旧制,而是在创新中赋予文化新的灵魂。

正如他所说:“草原的诗歌,应由每一代人共同书写。”而这,正是锡林艾力给予世界最动人的答案。

作者:${article.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