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宜汴 黄乌力更 王春霞
版次:072025年03月27日
1968年,千余名南京知青响应国家号召,赴内蒙古草原接受“上山下乡”的任务。南京知青与草原牧民的互动,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地域文化、社会形态与生活方式的碰撞。南京知青有些在草原地区生活了十多年,有些则是扎根在了草原。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与草原牧民共同劳动、学习、生活,逐渐建立起深厚的感情,这一历史佳话充分呈现了民族间跨地域、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佳话和典型案例。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6月赴内蒙古考察时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同样还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增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必须从思想上、感情上和文化上形成更紧密的联系。民族团结和共同体意识不仅在国家层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更是社会实践和民间交往中的核心内容。在这一背景下,南京知青与草原牧民之间的深刻互动,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提供了有力的历史依据。通过回顾这一历史交往,我们不仅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民族团结的内涵,也能在当下社会的民族交融中汲取经验。
草原与知青的双向交融,不仅仅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的交融,也不仅仅是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的交融,更是彼此文化的深层内核的认可;这种南京知青与草原牧民的交往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劳动生产中,更在彼此的生活世界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塑造着一代人的精神面貌和行为品格。
五十多年前,南京知青为草原带去了城市的文化理念与思想观念,而草原牧民则展示了地方传统文化与独特品格。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双方的文化不断碰撞、交流、融合,彼此影响,形成了多元共存的文化交融局面。在这些历史案例的展开过程中,体现了文化认同的构建,也加深了彼此的尊重与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基础,而这一历史交往正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与一体化的缩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这一战略方针对当今中国社会具有深远影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民族关系的日益复杂,如何有效推动民族团结与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仍然是一个重要课题。通过总结南京知青与草原牧民交往的历史经验,可以为当下的民族政策提供实践借鉴,尤其是在新时代如何通过文化交流、民族交融等途径促进社会和谐与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国家认同是草原知青历史佳话的根本动因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国家认同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灵魂,更是南京知青与鄂尔多斯牧民建立深厚情谊的情感根基。与其他地区的知青下乡相比,南京知青在鄂尔多斯的表现格外引人瞩目,无论是跨越数十年的情感维系,还是当年下乡时的守望相助,抑或多年以来的经济互动,以及彼此间的情感认同,都堪称典范。究其原因,国家认同感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半个多世纪前,一批南京知青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满怀着对国家建设的热忱,远赴千里来到内蒙古鄂尔多斯。他们虽然告别了繁华的都市,但对国家“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召唤却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高度的认同。正是这种强烈的国家认同感,激励着他们勇敢地扎根草原,与当地各民族农牧民同甘共苦,携手建设美好的家园。
国家认同感也深深地融入南京知青与当地农牧民的日常交往之中,并转化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南京知青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还积极投身于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他们与农牧民并肩奋斗、共同创造,在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的基础上,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更重要的是,国家认同感让南京知青与鄂尔多斯农牧民在情感上紧密相连。尽管生活环境迥异,文化习俗不同,但他们都对脚下的这片土地、对我们这个国家有着无比的眷恋和热爱。这种共同的情感认同,超越了地域和文化的差异,使他们能够彼此理解、彼此尊重、彼此信任,共同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团结的动人乐章。时至今日,这些南京知青大多已步入古稀之年,但他们与鄂尔多斯农牧民的情谊却历久弥新。他们重返草原,不仅仅是为了追忆如火的青春岁月,更是为了重温那份浓厚的民族交融情谊,表达对国家、对草原的感恩之情。
南京知青在鄂尔多斯的动人故事,充分诠释了国家认同在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家认同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灵魂,也是情感的根基。在新时代,我们必须持续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深化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伟大祖国的认同感。具体而言,要加强国家历史、民族团结进步史的教育,尤其是面向青少年群体,从小培养他们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应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各民族共同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事迹,特别是像“草原知青”这样的历史佳话,发挥榜样和典范的力量。此外,在文化艺术创作中,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主题,创作出更多展现民族团结、守望相助的优秀作品,以此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国家认同。
二、社会实践是草原知青历史佳话的现实动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将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就是在固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过程。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早已形成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唯有在共同生活、共同劳动的场域中,各民族才能展开多层次、全方位的生活生产互动,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思想上相互启发,从而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南京知青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在广阔的鄂尔多斯草原,他们的到来,为当地以牧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知青们与牧民朝夕相处共同生活,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互相学习、彼此影响。在生活上,他们居住在不同的牧民家庭里,通过“语言关”“生活关”和“劳动关”,他们不仅能够和草原牧人进行正常的沟通,而且逐渐适应了牧人的生活;在饮食上,接受了牧区的饮食习惯;在生活上,吃穿住用行俨然同草原牧人别无二致;在劳动上,他们和草原牧人一同劳动,而且在思想进步的自我要求下还主动承担起一些累、苦、难、脏的活计,获得了草原牧人的尊重。
在更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尤其需要一定专业技术的生产劳作中,知青发挥了更加突出的积极作用。他们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特长,有些积极投身到铁厂的生产中,在锻造冶铁中成长为技术先锋和领头羊。还有一些成了草原上的“赤脚医生”和兽医,为牧民提供医疗服务,改善了当地的医疗卫生条件。他们还积极参与到当地的教育事业中,担任教师,传播知识,提高了牧区孩子的受教育水平,改变了当地牧民对教育的观念。尤为可喜的是知青老师无意中播撒的排球种子,现在开花结果为“草原村排”,知青们的辛勤付出,赢得了牧民们的尊重和爱戴,也为鄂尔多斯草原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正是长期亲身参与到农村牧区的一线生产实践,知青们更能够对在牧区世世代代生活的牧民有着极大的共情和理解,不仅仅是适应牧区的气候条件而形成的生活习惯和饮食文化,还包括在长期的牧区劳作中形成的做事风格和性格特征。在与牧民的互动中,不同族群间、不同文化间的理解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随着每个个体的生活世界的展开,让彼此通过劳作形成一个统一的共同体,形成了深层的理解和认可,构筑了一个共同的精神世界。在这个精神世界里,没有本土者和外来者的区分,正如在米德格玛的眼中,没有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的隔阂,在她看来手心手背都是肉。正是有了这种基于日常实践的深度认可,才会有米德格玛宁愿让自己哺乳期稍长一点的女儿改喝小米粥,也要用母乳养活李玉春更小的双生子。
由此可见,积极拓展社会实践的参与渠道,为民族互动搭建有效有为的平台,丰富各民族共同参与、共同生活的实践场景,有助于促进各民族在共同的生产生活和劳动中增进了解、加深感情。如鼓励和支持跨民族、跨区域的劳务协作和经济合作项目,促进各民族在经济领域的深度互动。同时大力组织开展各民族青少年交流互访活动,如夏令营、研学旅行等,创造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的机会,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在城乡社区、学校、企业等基层单位,组织开展各民族群众共同参与的文化体育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营造各民族共居共乐的社会氛围。
三、集体经济是促成草原知青历史佳话的经济条件
南京知青在草原这一历史佳话的形成,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其中集体经济的生产方式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为不同民族成员的互动提供了平台,更在经济层面构建了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为当时的民族团结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做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定》。同年9月10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届八次全体委员(扩大)会议通过《关于实行人民公社化的初步规划的决议》。会后,全区“在近两个月时间里,迅速实现了农村人民公社化”。在人民公社具体生产活动中,生产大队依然是最基础的生产单元和共同体单位。在此模式下,土地、牲畜等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统一经营管理,不同背景、不同民族的成员被纳入同一个经济组织中,共同劳动、共同分配、共同参加各种精神文明活动,客观上促进了彼此之间的经济联系、社会互动和文化交流。
为了同一个生产大队(或公社)的生产指标,知青和牧民们必须相互协作、共同劳动,这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接触和交流的机会。在长期的共同劳动中,知青和牧民们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种基于共同经济利益的互动,为知青与牧民之间的情感交流奠定了制度上的基础。
集体生活也促进了不同民族成员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互动。同一生产大队的成员,无论来自哪个民族和地方,都必须共同参加生产活动和其他集体活动,如文艺演出、宣传活动等。这些非生产性的社会交往活动无疑增进了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接触和了解,加深了成员之间的价值交流,增强了彼此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知青和牧民们增进了相互理解,也培养了共同的集体荣誉感。
从历史经验来看,人民公社的集体经济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基础。虽然当代经济体制已发生变化,但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农村牧区的合作社等集体经济样态逐渐发展起来,鼓励发展城乡社区互助合作组织,支持各民族群众共同参与的合作社、互助社等经济实体,促进共同富裕,并增进经济联系,成为新时代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切实举措。另外,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各地注重发挥民族地区的特色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促进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互补和共同发展,持续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切实改善民生,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
四、民族平等是草原知青历史佳话的价值基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和长期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各民族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歧视和偏见,民族关系并不平等。这种不平等的民族关系,严重阻碍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将民族平等视为党的民族政策的基石,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中国共产党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民族政策,废除了民族压迫和歧视制度,确立了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的民族关系,为各民族之间的平等交往创造了条件。
民族平等是南京知青在草原这一典范性历史佳话的重要价值基石,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根本原则。 在民族平等政策的保障下,南京知青与草原牧民之间的交往才得以在平等的地位上展开。知青们不再被视为“外来者”,而是与牧民们一样,被年长的牧民爷爷视为“国家的孩子”“自己的孩子”。在知青眼里,这里是一个个将自己视作家人的普通牧民。正是民族平等观念的深入人心,才使得牧民和知青之间难以形成无法消解的心理隔阂,使得在生产劳作中的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得以可能。
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只有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如果存在歧视和偏见,交往交流交融就会受到阻碍,甚至产生负面影响。民族平等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根本原则和价值基石,因此要始终不渝地坚持民族平等原则,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偏见,确保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社会生活中机会均等。健全保障民族平等权利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执法监督,确保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在社会舆论中,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歧视言论和行为,努力营造各民族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社会氛围。同时,要切实保障各民族平等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尊重各民族文化多样性,保障各民族传承和发展自身文化的权利,做到保存多样性和增进共同性的有机统一。
五、共同信念是草原知青历史佳话的精神内核
集体信念与个体成员信念保持一致是集体认同和社会凝聚力的核心。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多元一体的国家,涵盖了多个民族和文化,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味着要在这个广阔的集体中,确保每个成员的信念与国家整体信念保持一致,形成共同的精神纽带。
个体成员对共同体的认同来源于社会化过程中对一个集体的共同信念的内化。每个成员通过接受教育、文化传承、社会互动等,将国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和共同目标转化为自身的信念和行为准则。这种信念内化的过程,类似于集体信念的“镜像”效应,即个体的信念与集体的信念相互呼应、形成合力。草原知青们正是在“广阔天地大有可为”的号召之下,将自己的理想信念同国家的意志合一,将自己的远大理想信念落地到与牧民协同劳作的日常生活中,才收获了草原牧人的认可和自身信念的坚定。
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在共同信念的驱动下,每一个身在社会中的具体实践者和行为主体都会主动地将个人利益整合进集体利益之中,并主动寻求不同文化之间的契合点,促进共同信念的理解和接受。在南京知青在草原从事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共同信念会具体化为一个个具体的共同目标,而社会认同理论认为,当集体成员为实现同一目标而努力时,他们更容易感受到彼此之间的联系与共同身份,从而增强集体内部的凝聚力、减少内部分歧。不仅如此,共同目标还能促使成员相互依赖,使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更为顺畅,从而提升集体的整体效能,使得集体的功能性凸显出来,塑造出集体的共同价值。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集体逐渐形成一套共享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这些价值观通过日常实践、讨论及经验传承,被内化为集体文化的一部分,指导成员如何行动和决策,进一步巩固了共同信念。
凝聚共同信念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所在。要通过文化教育和社会实践,引导各民族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形成统一的价值追求,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为此,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突出强调民族团结、爱国奉献等重要内容,引导各民族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和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共同价值观念,深挖“北疆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意蕴、增强文化认同。此外,要通过榜样示范、典型引领,广泛宣传各民族优秀人物和先进事迹,激励各族人民学习先进、争当模范,共同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南京知青在草原,不单单是在历史案例中被呈现出来,而且深刻地烙印在了当地农牧民的生活记忆之中。南京知青在草原上长短不一的生活经历,构成了宁蒙两地人民的血脉纽带,不仅塑造了彼此双方的生活世界,而且改变着两地人民的思想观念、增进了两地人民的情感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仅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党的民族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更是源自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实践,源自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实践,是党领导下各族人民亲如一家的历史交往交流交融的理论结晶。
南京知青在草原的历史佳话,充分展现了各民族血脉相融、各民族信念相同、各民族文化相通、各民族经济相依、各民族情感相亲,印证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民族关系,是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模范自治区,在历史长河中蕴涵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