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梅
版次:072025年03月25日
从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北门出去,沿着红岛路向东,在红岛路与福山路的交汇处,依山而立的福山路1号院,八关山南麓的洪深旧居以独特气势闯入视线。
这座建于1934年的德式建筑堪称青岛名人故居之冠:哥特式尖顶直指苍穹,青砖灰瓦沉淀岁月,拱形门窗透出文艺复兴余韵。穿过雕花铁门拾级而上,需绕过古拙照壁方得登堂入室,层叠递进的空间布局暗含东方建筑智慧。当年梁实秋在此挥就《莎士比亚全集》译稿,老舍在此酝酿《骆驼祥子》,这座“最阔绰”的文人雅舍见证了中国现代戏剧的破晓时刻。
洪深是我国现代话剧的开拓者,杰出的戏剧家、导演、戏剧教育家、电影艺术家。1913年,他的父亲因枪杀宋教仁事件,避难来到青岛。那时洪深在北京读书,寒暑假都回青岛休假。1916年,洪深入清华大学随后留美,专攻戏剧。1934年,洪深接替刚刚离职的梁实秋,出任山东大学外文系主任,回到了久别的青岛。
洪深在青岛居住期间,投身于戏剧、文学活动,并与老舍、王统照、臧克家、吴伯箫等12位名家共同编写《避暑录话》,他的寓所也成了现代戏剧倡导者最好的活动场地。
站在洪深旧居幽静的小院,透过那扇已然是锈迹斑斑的窗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洪深当年伏案埋头致力于中国现代戏剧的开拓,更感受到的是中国现代戏剧那一股蓬勃如潮涌的清新气息。
沿红墙西行百步,福山路3号的沈从文故居却显别样光景。一样的雕花铁栅栏大门,一样耸立山坡上的小楼,沈从文故居少了一些洪深旧居的气派,却多了几分沧桑感。大门从里面上了锁,应是尚有人居住,因此我们没敢轻易去叩门。
从铁门外翘首向上望去,花岗岩院墙内,火柴盒式的青砖小楼静守岁月。1931-1933年间,湘西才子在此推窗见海,完成了《边城》的灵感萌芽。小院里晾衣绳上飘摇的素白裙裾与纱帘后若隐的倩影,为这座市井气息浓郁的小楼平添诗意。正是在这方寸之间,沈从文不仅收获了《八骏图》等传世名篇,更与女弟子张兆和谱写了“乡下人喝杯甜酒吧”的民国爱情绝唱。那扇虽然毫无特色但方方正正的窗户后面,应该曾经闪现过两位进步伉俪年轻而浪漫的身影。
惋惜,是因为走进了沈从文这座旧居,却无从走进沈从文30年代的那一方灵感发源地。
洪深、沈从文旧居所处的八关山,位于青岛小鱼山北面,中国海洋大学校园东侧。海大的前身即青岛大学。1924年,私立青岛大学成立,1929年停办,1930年在旧址上新建国立青岛大学,1932年改称国立山东大学,1946年抗战胜利后复校。上世纪20、30年代,一些著名作家曾在这座著名学府任教并生活在学校周围,其中就有洪深、沈从文等人。
1935年,《劫后桃花》剧组在此架起摄影机,洪深的如椽巨笔,舒绣文、胡蝶的旗袍掠影与张石川的导演筒,将青岛的殖民伤痕定格为中国首部电影文学剧本。
在沈从文故居的对面曾有吴伯箫旧居,如今虽已消逝在推土机下,但山道上仍回响着臧克家“破题儿第一遭”的新诗吟诵。
在沈从文的陋室里,曾经有巴金来访,“1932年,我来到青岛一个朋友山上的宿舍,在这里创作了《爱》和为《砂丁》写了序。”巴金提及的“山”就是八关山,朋友的宿舍就是沈从文的故居。两位文学巨匠煮酒品诗文、扼腕论千秋,“……我在他那里过得很愉快,我随便,他也随便,好像我们有几十年的交往一样……”(巴金《怀念从文》)。
除了巴金,胡也频、丁玲夫妇曾借居阁楼酝酿革命理想,卞之琳带着《断章》手稿叩响门环……那个年代的青岛八关山,犹如一个巨大的文化磁场吸引着民国文坛群星。
斜阳漫过鱼山鳞瓦,锈迹斑驳的铁艺窗棂将时光切割成菱形光斑。驻足洪深旧居的巴洛克露台,恍惚可见文化先驱们凭栏论道的身影;凝望沈从文小楼的方格窗棂,似乎还能捕捉到翠翠在沱江边等待的倒影。八关山的石阶蜿蜒如线装书脊,串起散落街巷的文化密码,让每个寻访者都能在斑驳墙垣间,听见新文化运动澎湃的潮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