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歌舞剧《古如歌》:千年天籁与现代艺术的传奇对话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潘奕璋

版次:072025年03月20日

3月17日至18日,鄂尔多斯大剧院内灯光璀璨,掌声如潮。由杭锦旗委宣传部、杭锦旗文化和旅游局出品,杭锦旗乌兰牧骑、杭锦旗文化馆倾情演出的歌舞剧《古如歌》在此震撼首演,以跨越时空的艺术语言,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融合历史厚度与现代美学的视听盛宴。这部作品不仅是对蒙古族古老音乐文化的深情致敬,更以创新表达为非遗传承注入了鲜活生命力,成为文旅融合的典范之作。

古如歌:草原上的古典音乐“活化石”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鄂尔多斯古如歌诞生于杭锦旗,是蒙古族音乐中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其以无伴奏群口演唱为核心,讲究自然和鸣与和声的天然韵律,既不同于悠远辽阔的长调,也区别于短促明快的鄂尔多斯短调。古如歌的演唱遵循严格的程式:以“图日勒格”开篇,后接“三首正歌”循环演绎,每组歌后辅以“都根昭日歌”过渡,最终再以“图日勒格”收尾,形成周而复始、庄重典雅的仪式感。这种音乐自古便在庆典、婚礼等重大场合传唱,承载着蒙古族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与礼赞,被誉为“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

歌舞剧《古如歌》的创作灵感,正源于这一古老艺术的深邃魅力,以主要流传之地——道图淖尔(蒙古语,意为会唱歌的湖)为自然背景,以古如歌为核心灵魂,通过歌舞的艺术表现形式,讲述一场生态、生命、艺术的音乐之旅,书写一部道图淖尔与古如歌共同的传奇故事。

匠心制作:非遗传承与艺术创新的双向奔赴

为真实还原古如歌的文化内核,主创团队历时两年潜心打磨。总导演查格德尔苏荣带领团队深入杭锦旗采风20余次,走访数十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下百余首原生态古如歌曲调。编剧齐毕力格以“道图淖尔”的传说为蓝本,构建了一个跨越时空的故事框架——湖泊的守护者与歌者共同守护文明火种,隐喻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使命。

音乐总监那日苏在保留古如歌原生态吟唱的基础上,大胆融入古希腊歌队的和声技法,使传统旋律与现代交响乐形成对话。舞台美术总监那顺巴图则通过虚实结合的布景设计,将草原、湖泊、星空等意象以全息投影技术呈现,营造出“天人合一”的沉浸式观感。舞蹈编排上,执行导演呼德勒与乌日娜摒弃程式化动作,从牧民日常劳作的姿态中提炼出舞蹈语汇,让肢体语言与音乐节奏浑然天成。

跨越代际的传承:从9岁到81岁

剧中人物塑造同样彰显传承主题。81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古日巴泽尔以苍劲悠远的嗓音演绎“图日勒格”,其演唱被观众形容为“来自时光深处的回响”。而9岁的伊茹(电影《寻觅古如歌》主演)则以灵动舞姿扮演“湖之精灵”,象征新生代对传统文化的接续。

剧中百余名演员中,既有专业舞者赵磊、查苏娜以精湛技艺诠释草原豪情,也有当地牧民参与群演,形成“专业与质朴交织”的独特舞台张力。

文旅深度融合: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歌舞剧《古如歌》的诞生,是鄂尔多斯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的缩影。剧目将草原生态文化、非遗艺术与现代舞台技术有机结合,不仅成为当地文化旅游的新名片,更以艺术语言传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演期间,剧院同步推出非遗展览、古如歌工作坊等活动,吸引大量游客深度体验蒙古族文化。正如总导演查格德尔苏荣所言:“我们希望通过这部剧,让古如歌从博物馆走进生活,从历史走进未来。”

歌舞剧《古如歌》不仅是一场艺术盛宴,更是一次文化觉醒的宣言。当舞台灯光渐暗,古日巴泽尔与伊茹携手谢幕时,观众席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这一刻,传统与现代、古老与年轻完成了一场无声的交接,它的完美演绎,告诉我们只要以敬畏之心创新,以真诚之意传承,千年天籁便永不褪色。

作者:${article.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