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52025年03月09日
3月8日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是一个属于女性的节日。在我市,基层工作者、教育者、企业家等各行各业的女性立足岗位、奋斗拼搏,展现着蓬勃向上的女性力量。让我们一起聆听她们的奋斗故事,感受暖城“她力量”。
史皓月:让每一朵花儿都自由绽放
□贺润
清晨7时18分,准格尔旗大路第三幼儿园90后幼师史皓月轻轻关上家门,手里拿着那本还未读完的《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满怀憧憬地朝幼儿园的方向走去 。春日的微风轻轻拂过她的面庞,这已是她投身幼教事业的第4个年头。
7时30分,她准时来到幼儿园,用她那温暖的笑容为入园的小朋友送上新一天的祝福。
“请大家做好餐前准备!”史皓月不仅关注孩子们的饮食健康,更注重培养进餐礼仪。从坐姿到咀嚼,每一个细节都倾注了她的心血。
晨会上,投影屏显示的主题是《垃圾食品及危害》。这一主题源于孩子们前一日的自发讨论,史皓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教育契机。“为什么妙妙的妈妈不让她吃辣条?”“因为辣条是垃圾食品!”史皓月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孩子们在嬉笑讨论中完成了一节生动的食品安全认知课。在史皓月的教案本里,这样的教学灵感俯拾皆是。她善于挖掘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并据此设计教学活动,让教育从“听我说”变成“共同探险”,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新知。
游戏区传来的争执声引起了史皓月的注意。两个小朋友为谁先拿到玩具而起争执,史皓月细心观察,鼓励孩子们自行解决问题,必要时再介入。她深知,游戏中的自主性与规则教育同样重要,要帮助孩子们学会合作与分享。
“保护好自己,保护好别人,这才是快乐的前提。”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是史皓月最为忙碌也最为欣慰的时光,她时刻提醒孩子们注意安全,同时也关注着他们的成长和变化。户外活动结束后,孩子们通过画画或口头表述来记录自己的经历。这些表征不仅是他们成长的记录,更是史皓月教育成果的生动体现。她欣慰地看到,孩子们在一天天的成长中变得更加自信、开朗。
“你今天真勇敢,做到了。”午睡时间,是孩子们最具挑战的时刻。史皓月细心关注每个孩子,及时给予安慰和鼓励。她不仅关注孩子们的睡眠质量,查看是否有咳嗽、鼻塞状况,还注重他们的心理健康。对于性格敏感、容易因小事而情绪波动的孩子,她耐心倾听、细心引导,帮助他们调整心态,学会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夕阳西下,一天的教学活动接近尾声。史皓月和老师们一起检查孩子们的着装和卫生情况,提醒他们带好自己的物品。在家长接园时,她忙碌的身影依然穿梭在孩子们之间,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安全、快乐地离开幼儿园。
然而,家长们不知道的是,这位能精准报出每个孩子细节的姑娘,自己办公桌抽屉里常年备着润喉糖。孩子们也不清楚,他们眼中“会变魔术”的老师,一天中几乎没有闲空,需要不断走动,深夜还复盘着孩子们的点点滴滴。
“史皓月虽然年轻,但是亲和力和教学能力都很强。”她的同事如是说。史皓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幼教精神,她不仅关注孩子们的知识学习,更注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教育不是修剪枝叶,而是唤醒种子内在的力量。”史皓月深情地说。她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守护着每一颗幼小的心灵,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暮色中的幼儿园静谧如诗,那里藏着中国幼教转型的密码:尊重每颗星辰独特的轨迹,守护所有花儿自在地绽放。
高娜:用“土味”青春点亮家乡梦想
□李冬欢 闫瑞林
有这样一群90后,她们本可以享受都市生活的便捷与时尚,却毅然转身回到自己的家乡,用青春与热血书写别样的奋斗篇章。高娜就是其中一员,她的故事满是泥土的芬芳与梦想的力量。
出生于杭锦旗伊和乌素苏木的90后姑娘高娜从小就对草原有着深厚的情感,大学毕业后,她放弃了在大城市的工作机会,以一名基层公务员的身份回到家乡。
从小看着牧民一年四季围着牲畜转,有时行情不好卖不上好价钱,也因为照顾牲畜穿不上好衣服、出不了远门,她感到非常心疼。“要把牧区打造成人人向往的地方,要让养殖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这是她从小的理想,也是学业有成后返乡奋斗的原因。
初下基层,千头万绪的乡镇工作让她力不从心,为了尽快进入状态,她请教前辈、走村入户听民声、熟悉村情民情,深入了解牧民的所思所想。
想在前,干在前,高娜始终把农牧民放在心上,为农牧民办了很多实事。2023年,在得知当地瓜农种的西瓜滞销后,高娜第一时间到瓜地拍摄宣传视频,并对接各级媒体发布《“拯救”西瓜助农倡议》,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先后联系了40余家爱心企业、公益协会和直播基地,动员了500余名网红达人、知名主播和青年志愿者,最终,300万斤西瓜销售一空,解了瓜农的燃眉之急。
从“象牙塔”到“田埂边”,一路走来,高娜不仅改变了家乡的面貌,也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和尊敬。为了破解牧民养殖分散、没有销路和当地缺少产业的难题,高娜充分发挥自己青年人的优势和干劲,不断探索工作新思路,先后争取落地国家级产业强镇、国家级科技小院等项目资金2300万元左右,发起“吃一只羊 还一亩草”公益项目,策划研发“伊和牧场智慧牧业”认养一只羊小程序、推动肉羊“种—养—加—销”全产业链发展升级,引进人才团队打造“内蒙古杭锦旗草牧业科技小院”等,在她的努力下,伊和乌素苏木的知名度、影响力正在不断提高,当地产业蓬勃发展、农牧民的生活愈发多彩,她的理想正在一步步照亮现实。
从懵懂学生到“土味”青年,从内向温柔到雷厉风行,高娜用7年时间在伊和乌素苏木书写了独属于她“热辣滚烫”的青春。身边的同事陆续离开,高娜却依然坚定,因为热爱这片草原,也因为她筑梦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家乡摆脱贫困,而不是摆脱贫困的家乡。我将自己的所学所知扎根家乡沃土,建设美丽家乡,用自己的执着和坚守,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谈及未来,高娜信心满满地说。
高娜的故事,只是众多返乡90后干部的一个缩影,他们用自己的“土味”青春,在家乡的土地上播撒着希望的种子,他们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是家乡发展的希望,在他们的努力下,一个个村庄正在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未来的家乡将更加美好。
白琳:动物园猛兽区的“生命守护者”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石全心 通讯员 马凤凰
在鄂尔多斯野生动物园狮豹馆内,不时传来“喵喵喵”的叫声,饲养员白琳正专注地为两只金钱豹幼崽调配奶粉。保温箱中,幼崽们嗷嗷待哺,白琳轻轻地调整箱内温度,并仔细记录幼崽的体征数据。
2011年,大学毕业后的白琳来到鄂尔多斯野生动物园,长期扎根基层一线。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动物们健康成长,并在适龄后开始繁殖。在狮子繁殖期间,工作人员需要24小时值班,从狮子发情期开始详细记录,调整母狮的营养摄入。临产前十多天,白琳进入待产状态,全面观测母狮的生活状态,随时准备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幼狮出生后,白琳全面监测它们的健康状况,细致记录每只幼狮的进食量、进食时长,甚至叫喊频次和爬动距离,以此评估其生命体征。如果发现幼狮体态虚弱或母乳摄入不足,白琳便会进行人工育幼。
凭借细致的观察和刻苦钻研,她迅速成长为狮豹馆的核心育幼员。在非洲狮人工育幼领域,她成功繁育了70多头非洲狮,实现了园区繁殖率和幼狮成活率双百分之百突破。
金钱豹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保育工作极具挑战性。2024年,鄂尔多斯野生动物园实现了首例金钱豹的繁殖,在没有任何经验和参考标准下,白琳主动承担起育幼工作。面对小豹早产等一系列棘手问题,她从未放弃,通过模拟自然育幼环境、定制乳水配方、严格疾病防控,最终使幼豹健康成长。经过4个多月的日夜陪伴,小豹安稳度过了危险期。这一成果为园区积累了珍贵的金钱豹育幼数据,实现了金钱豹繁殖零的突破。
2025年初,动物园迎来了一对雌性双胞胎金钱豹,白琳再次担起育幼重任。与之前相比,这对双胞胎对营养分配和健康监测的要求更为苛刻。她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给予小豹温软的拥抱和悉心的喂养。她24小时坚守岗位,每两小时记录一次幼豹的体重、体温及排便量。在最关键的72小时里,她每15分钟记录一次数据。白琳的育幼日志上,密密麻麻的笔记见证着生命的奇迹。“每一步都不能出错,它们代表着种群延续的希望。”白琳说。
从非洲狮到金钱豹,白琳用14年的青春诠释了“生命守护者”的担当。她的工作不仅是技术实践,更承载着生态保护的意义。作为内蒙古自治区乃至西北地区重要的野生动物迁地保护场所,鄂尔多斯野生动物园近年来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吸引公众关注生态保护,白琳的故事,正是动物园践行“科技赋能保育”理念的缩影。她的每一步探索,不仅为珍稀动物点亮生机,也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写下了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