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漫瀚调里的融合之美

□韩淑华

版次:052025年03月07日

准格尔旗位于鄂尔多斯东部,地处晋、陕、蒙三省交界处。长期以来,蒙古族与汉族在这里共同居住,和睦相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方言、民居、民俗和生活习惯。漫瀚调作为蒙汉两种民间音乐交流融合的结晶,正是这种多元文化交融的生动体现。

乡音土语 漫瀚调歌词的融合之美

漫瀚调的独特性在于它以蒙古族短调民歌为母曲,吸收了晋西北汉族爬山调和陕北信天游的旋法、润腔,并以汉语唱词为主。无论是曲调还是唱词,漫瀚调都体现了晋陕蒙三地民间音乐的融合性,尤其是唱词,展现了晋陕蒙三地方言的融合之美。

黄河的源远流长赋予了准格尔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广袤的丘陵沙原则塑造了他们宽阔的胸怀。这里的歌手们在演唱漫瀚调时,男声高亢、强劲、明亮,女声清脆、柔嫩、甜美,赋予了漫瀚调感情炽热直率、唱腔洒脱奔放的特点。漫瀚调的旋律朴实舒展,曲调简洁明快,唱词题材广泛,涵盖了时事政治、社会风貌、风土人情、生产劳动、日常生活等内容。歌词中常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尤其是比喻与夸张的运用,使得歌词生动活泼、极富情趣。漫瀚调的演唱形式以对歌为主,歌者通过一问一答、即兴编词,演绎出故事传说、表达真情实感、刻画风土情境。这种贴近生活、接地气的方言土语,朴素无华,通俗易懂,深受准格尔旗及周边群众的喜爱,成为联结各民族群众情感的“有声”纽带。

漫瀚调唱词的形成经历了独特的融合过程。早期的漫瀚调在唱词上常采用汉语与蒙古语混合间插的方式,民间称之为“风搅雪”。例如:“水红花花开在乌素当特日(水中)哇,想亲亲想在萨那当特日(心中)哇。”随着时代的发展,蒙古族短调的曲子逐渐演变为直接用汉语词演唱,如“前三天听说你后四天来,前锅锅给你烩下猪肉肉菜。”这种演变正是蒙汉民族共同生产、生活的鲜活例证。生活上的和睦相处、生产中的携手共创,催生了艺术上的兼容并蓄。

准格尔旗的方言受晋西北与陕北方言的影响,许多词语如“坢”“峁”“沟”“圪梁梁”等,形象贴切,生动朴实,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些方言在漫瀚调中的运用自然贴切,使歌词更加形象生动。例如:“圪塄根底圪蹴圪塄坢上爬,瞭见妹妹的身身没敢进你介家。”再如:“你说妹妹不想你/泪蛋蛋哭成连阴雨;你说妹妹不想你/泪蛋蛋就像荞麦花花飞。”这些方言的运用,使得漫瀚调歌词更加贴近生活,充满了地方特色。

大音和声 漫瀚调乐器中的融合之美

漫瀚调的伴奏乐器以传统民族器乐胡琴(四胡)、枚(粗管笛子)、三弦、扬琴“四大件”为主,民间俗称“丝弦”。这些乐器涵盖了吹、拉、弹、打四种不同的演奏方式,彰显了丰富的音乐文化内涵,体现了民族音乐的融合性特点。

“枚”在唐代盛行于中原,因其高亢嘹亮的声音有很强的穿透力,常用于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四胡”源于古代奚琴,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古老乐器,音色柔美,与枚、扬琴、三弦相互衬托,相得益彰。扬琴音色清脆纯净,余音绵延,常用于装饰旋律,增强音乐的感染力。三弦音色明亮温润,细腻沉稳,已广泛融入北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中,在漫瀚调的伴奏中不可或缺。

“你拉上胡琴呀(哎哟哟哎哟哟哎哟哟)我哨上枚,咱二人抖上两声(哎哟哟哎哟哟哎哟哟)二流流水。”(《德胜西》)由打扬琴、拉胡琴、哨枚、拨三弦的乐手们组成的民乐班子,准格尔人称之为“丝弦班子”,也叫“红火班子”。过去,丝弦班子的乐手们大多是业余爱好者,有的是家传手艺,在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准格尔城乡人家办婚宴喜事时,常请丝弦班子助兴。歌手们也不固定,乡亲中很多人都能随口唱上几句,几乎处处有歌手。红火时,唱的和听的都围在丝弦班子旁,先是对唱,唱到意兴渐浓时齐唱,没有预先排练,竟严丝合缝。

在这四种乐器中流淌出的音律中,蒙古族民歌短调自然融入信天游、爬山调的一些曲风,听来浑然天成,韵味独特,别具一格。曲调上加花装饰,开头结尾与乐句之间加上规范化的引子、过门和间奏,使得漫瀚调更加丰富、表现力更加生动。

味浓情深 漫瀚调里的准格尔味道

“羊肉白面虽然有呀,妹子不会做,还是咱们那黄米干饭将就两天哇/黑枣骝马虽然有呀,妹子不会骑,还是那大耳朵毛驴将就两天吧。”正如这几句漫瀚调中所用的“羊肉白面”“黄米干饭”等词语,漫瀚调歌词中,有很多用准格尔味道来传情达意的歌词,通过味浓情深的歌词,毫无掩饰地体现人情、心情,极具感染力,正符合准格尔人热情、朴实、厚道、真诚的性格。

在传统漫瀚调中,最能感受到“准格尔味道”中蕴含的融合之美的是《浆米罐》。《浆米罐》原曲为《松树泉》,歌词唱道:“酸米汤泡上酸焖饭,那是咱准旗好茶饭,又止渴来又止饿,亲亲你大概没吃过/山珍海味咱不稀罕,不吃酸饭就由不住个馋,一天不见咱那酸米罐,满眼泪花花由不住地转。”酸粥在晋北、陕北、内蒙古西部等地占有重要地位,准格尔旗人更是对酸粥情有独钟。酸饭与炒米、奶茶、羊肉等毫不违和,成为准格尔人的主要饮食之一。家家户户都有一个浆米罐子,一日三餐里必有一餐是酸饭(酸粥、酸捞饭或酸稀粥)。准格尔人吃酸粥的“搭子”也是红腌菜、胡麻盐、油炝辣椒面等,与山西偏关等地相似。

“你给妹妹我软颤软颤担上两担水,羊肉臊臊、白面条条、猪肉烩菜、现炸的油饼喂在哥哥的嘴(《双山梁》)。”“荞面圪饦儿笊篱捞,总叫你肚饱眼不饱。”几句歌词中形象生动地向人们“展示”了准格尔的几种独特美食——羊肉臊臊、白面条条、猪肉烩菜、现炸油饼,无一不是百姓喜爱的家常便饭,更是准格尔人的“招牌饭菜”。

“嫩豆芽芽盆盆里生,海纳花配了一苗枯树根/大大妈妈钱上站,给我配了死老汉。”(《台地湾》)这句歌词反映了准格尔旗的饮食特点之一。过去,作物一年一熟,新鲜蔬菜主要生长于夏秋两季,除了腌菜外,逢年节时生的豆芽,既嫩又美味,是单调饮食中非常稀罕的调剂菜品,是当地婚宴喜事中必不可少的一道“硬菜”。海纳花在北方生长较广,其花娇嫩艳丽,常被用作染料。这首歌唱年轻女子爱情悲剧的漫瀚调歌词中,借用了“嫩豆芽”“海纳花”来比喻少女的青春年少与美丽,更加反衬出歌词中女子的爱情悲惨。

“吃不完的果果晒瓣瓣,临走你提上几串串。”这句漫瀚调歌词既生动体现了准格尔人的热情与厚道——品尝之后,临走你再带上几串串与亲人朋友分享,也体现了准格尔旗的地域风情。黄河蜿蜒环抱,丘陵沟壑纵横,让这片土地果香林广,漫山遍野大片大片的杏树,海红果、海棠、梨、红枣,吃不完时除了“晒瓣瓣”、让你提上“几串串”,漫瀚调体现了让各族人民在准格尔热情相融,也将准格尔旗人的热情传遍四方。漫瀚调唱出和谐一家亲

“漫瀚调调脆圪铮铮音,蒙汉兄弟越唱越惹亲”“漫瀚调是一枝并蒂蒂花,蒙汉人民的心血浇灌了它。”“黄河水绕着准格尔旗流,三弯九曲它不回头。流不尽民族团结的情意厚,蒙汉兄弟就像亲骨肉。”正如这些歌词所唱,漫瀚调这一蒙汉融合的独特歌种,声音飞过黄河、越过长城,传递在田间和牧场,它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碰撞交融,是人民守望相助的大美和声,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印证。

“沙梁梁上亮音沙沟沟听,漫瀚调调扬下了一股名。”漫瀚调所扬之名,正是融合之美。

韩淑华,准格尔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副会长、旗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四级调研员。

作者:${article.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