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一个普通人的读书故事

□赵东

版次:062025年03月05日

1982年秋天,我开始在老家沙圪堵民校上学,学校位于杭锦旗独贵塔拉镇沙圪堵村三队。那时候国家刚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牧区人普遍贫穷,我们的小学没有图书馆,当时在读学生没有课外书可读。单调的语文、数学,少量的音乐、体育课几乎陪伴了村子里同龄人的小学阶段。偶尔有人拿上一本小人书,课间十分钟众人凑在一起品读,那是难得的享受。倘若能借回家里一个人看或者买上一本小人书看,要比吃上一顿好饭还要享受,贫穷的生活没有挡住我求知的渴望。

当时,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距离我的老家很近,约15公里。遗憾的是,黄河横亘在家乡和乌拉特前旗之间。冬天黄河冰封,我们跟上大人,骑上自行车,踏着冰面过河,所谓的“隔河千里远”的说法就没了。我们到乌拉特前旗,一般是卖自产的土特产品贴补家用、备年货、买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去乌拉特前旗是孩子们的渴望,在黄河南岸老家少年们的心中,感觉乌拉特前旗可是一个大城市,那里的新华书店更是我向往的地方,在那儿可以买到心仪的小人书。每到冬天,只要大人(主要是爷爷)领我到前旗,我就钻进新华书店,从上午一直到下午,大人们买他们的货,我则静静地站在新华书店的栏柜外面,目不转睛地看着花花绿绿的图书,选中我喜欢的小人书后,小心翼翼地拿出平时攒下的微薄的零花钱。当时买下的小人书不在新华书店内看,我还迷恋没掏钱的其他图书。中午凑合买一个1毛8分钱的饼子,在图书馆内一边吃着饼子一边“咀嚼”着知识,两种营养滋润着年幼的我。太阳快要落山了,大人买好自己的东西,来新华书店叫我,我恋恋不舍地离开……回到家后,我开始欣赏所买的小人书,几乎是当天夜里就读完了,而且不止读一遍。第二天上学,拿上小人书到校,在同学们中间炫耀,同学们蜂拥而上,几乎活抢我的小人书,被老师发现后,他们先拿回办公室看,看完后嘱咐我们挨个儿轮着看,其他同学到乌拉特前旗买回的小人书,也是如此。就这样,在你争我抢读小人书的环境中,五年的小学生活结束了。

1987年,我考入独贵塔拉镇原杭锦旗二中,开始了初中生活,当时二中有简易的图书馆,阅读课外书的环境大有改观。1990年到杭锦旗一中读高中,图书馆的环境相对更好了。1994年考上赤峰师专,阅读环境比起读小学初中高中时候不可同日而语。1997年师专毕业后,分配回母校杭一中教书8年,自己挣上了工资,随心所欲地购买自己喜欢的书籍阅读。2005年考取中央民族大学读研,在京3年,京城的大小书店、书市几乎逛遍。其中海淀区中关村图书大厦是我钟情的地方。2008年研究生毕业后再就业,来到鄂尔多斯市委党史研究室工作至2021年市直单位机构改革,原单位撤并到市档案史志馆。二次就业以来,因为工作性质的缘故,天假其便,这十来年更是与书籍结下不解之缘、一世之缘,除了在鄂尔多斯市图书馆借阅图书外,日常只要看上心仪的新书,立马网购下单。

时至今日,尽管网络发达便捷,新媒体层出不穷,融媒体花样翻新,但我依然钟情于纸质图书阅读。躺在床上,阅读图书,这种美妙的感觉是网络阅读无法替代的。我想,这种享受就是在艰苦的小学阶段养成的,它势必陪伴我一生。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因为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爱过的人、读过的书。书中未必有黄金屋,但一定有更好的自己、更好的选择。再者,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读书,就是让自己变得辽阔的一个过程。

现在国家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增强文化自信,每一个人都应该主动顺应这种潮流,读起书来。尤其我们鄂尔多斯人,尽管地区经济指标在全国地级市位次靠前,但是文化素养仍有待提升。土生土长的鄂尔多斯人,太需要通过读书来提升自己的品位了。而我更感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作者:${article.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