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短诗的魅力

——对刘建光三首短诗的解读

□高冰

版次:062025年03月05日

最近,刘建光先生又出版了一本诗集《马兰花开》,大多是精美的短诗,拜读之后,感觉好诗甚多,现选三首短诗,与读者赏析。

故乡:在大小之间寻找精神的栖居

故乡

故乡真大

大得走到哪里

都放不下

故乡真小

小得一缕炊烟

都有浓浓的乡愁

在当代诗歌的版图上,故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这首题为《故乡》的小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妙的意象,在众多乡愁诗中脱颖而出。诗人用“大”与“小”的辩证关系,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诗意空间,让读者在尺度的转换中,感受到乡愁的深邃与绵长。

空间维度的诗意转换。“故乡真大/大得走到哪里/都放不下”,诗的开篇就以夸张的手法,将故乡的“大”推向极致。这种“大”不是地理意义上的广阔,而是心理层面的无边无际。诗人用“放不下”这个动作,将抽象的乡愁具象化,让读者看到游子背负着故乡行走的沉重身影。而紧接着的“故乡真小/小得一缕炊烟/都有浓浓的乡愁”,又将故乡的意象急剧收缩。从浩瀚无垠到一缕炊烟,这种尺度的转换不仅没有削弱乡愁的力量,反而通过对比强化了情感的浓度。炊烟这个意象,既是乡村生活的具象写照,又是乡愁的象征符号,它承载着游子对故乡的无限眷恋。这种大小之间的转换,不是简单的对立,而是辩证的统一。诗人通过尺度的跳跃,展现了乡愁的复杂性与多维度,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情感的跌宕起伏。

乡愁意象的现代诠释。炊烟作为乡愁的经典意象,在这首诗中获得了新的诠释。它不再仅仅是田园牧歌的象征,而是被赋予了更深层的文化内涵。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炊烟已经成为一种稀缺的景观,它的出现唤起了人们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诗人用“浓浓的”来形容乡愁,既是对炊烟形态的写实,也是对情感浓度的隐喻。这种表达方式,让抽象的乡愁有了可感知的温度和质感。炊烟与乡愁的结合,创造出一个充满张力的意象空间,让读者在具象与抽象之间徘徊。

精神家园的永恒追寻。这首诗中的乡愁,已经超越了地理空间的局限,上升为一种精神层面的追寻。诗人通过故乡的“大”与“小”,暗示了现代人在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困境。我们走得越远,背负的乡愁就越重;我们看得越清,对精神家园的渴望就越强烈。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发展的同时,不要忘记精神的栖居。这首诗的价值,在于它用简洁的语言,道出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它告诉我们,无论我们走得多远,故乡永远是我们精神的归宿。这种乡愁的书写,不仅是对过去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河流与父亲:让父爱在生命长河中永恒摆渡

怀念父亲

小时候

总是爸爸背我过河

从山上到山下

从山下到山上

爸爸不在的时候

妈妈用柔弱的肩背起了我

现在爸爸走了

妈妈老了

一条又一条河

便横在了我的面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河”是一个极具象征意味的意象。它既是生命的源头,也是阻隔与考验的象征。在这首质朴无华的诗作中,“河”的意象贯穿始终,成为连接童年与当下、生命与死亡、父爱与成长的核心符号。父亲背我过河的场景,不仅是一个温馨的童年记忆,更是一个关于生命传承的深刻隐喻。

河流:生命的隐喻与父爱的载体。诗中的河流具有多重象征意义。它既是现实中的地理阻隔,也是人生道路上必须跨越的障碍。父亲背着“我”过河的场景,展现了父爱如山的深沉与厚重。在童年时期,这条河是具象的,父亲用他宽厚的脊背为“我”搭建起一座安全的桥梁。这种保护不仅体现在物理空间的跨越上,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庇护。父亲背“我”过河的动作,蕴含着深刻的生命传承意义。每一次渡河,都是父爱的一次传递,都是生命经验的一次交接。这种看似平常的行为,实则构成了生命延续的重要仪式。父亲用他的行动告诉“我”:生命就是不断地跨越与前行。

成长的责任:独自面对生命的河流。随着父亲的离去和母亲的老去,“我”不得不独自面对生命中的河流。这些河流象征着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种种挑战与考验。父亲的离去,不仅是一个亲人的逝去,更是一个保护者的消失,标志着“我”必须独立承担起生命的重担。在成长的过程中,“我”逐渐理解了父亲当年背“我”过河的深层含义。生命的河流永远向前流淌,父爱如同河底的基石,永远支撑着我们的前行。当我们长大成人,那些被父亲背过河的回忆,就化作了面对人生挑战的勇气与力量。父爱不会因为父亲的离去而消失,相反,它会以另一种形式永远存在于我们的生命中,指引我们跨越一个又一个生命的河流。这或许就是生命最深刻的传承:在爱的记忆中汲取力量,在成长中学会担当,在跨越中实现生命的永恒。

燃烧:生命的永恒姿态

只要一生都在燃烧

即使天空没有阴云

风也不会停止呼啸

即使你不去迎接

海浪也会如期涌潮

注定是风浪里的船

阳光雨露就不显重要

是鲜花

总有烂漫的时刻

是严冬

也不过多穿几件衣服

只要一生都在燃烧

即使最暗的星

天空也会记取它的光明

在这首诗中,“燃烧”作为一个核心意象,贯穿始终,构建起一个关于生命价值的宏大叙事。诗人以“燃烧”为经,以自然意象为纬,编织出一幅壮丽的生命图景。标题“只要一生都在燃烧”的宣言,犹如一记重锤,叩击着读者的心灵。这种燃烧不是短暂的闪烁,而是贯穿一生的持续状态,是对生命本质最深刻的诠释。

自然意象的象征意义。诗人巧妙地运用自然意象,构建起一个充满张力的象征系统。“阴云”与“阳光”、“风浪”与“平静”、“鲜花”与“严冬”这些对立意象的交织,展现了生命的复杂性与多面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风浪里的船”这一意象,它既暗示了生命历程中的艰难险阻,又彰显了勇往直前的决心。这些自然意象不是简单的景物描写,而是被赋予了深刻的哲学内涵,成为解读生命密码的钥匙。

生命价值的哲学思考。在诗人笔下,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环境的优劣,而在于内在精神的永恒燃烧。“阳光雨露就不显重要”的表述,颠覆了传统认知,将关注点转向内在的精神世界。这种价值取向与存在主义哲学不谋而合,强调个体在既定命运中的自由选择与自我实现。诗人通过“最暗的星”这一意象,传达出即使是最微小的生命,只要持续燃烧,也能在宇宙中留下永恒的印记。

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表现,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崇高的生命观。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应该像诗中所说的那样,保持燃烧的姿态,即使是最微弱的光芒,也终将被历史所铭记。这种燃烧不是盲目的狂热,而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认知和执着追求,是对存在意义的最好诠释。

作者:${article.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