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把温暖传递得更远”

版次:052025年03月05日

在旁人眼里,韩伟果敢睿智,是大家心里的“定海神针”。可只有他自己清楚,曾经在部队参与的那场大货车与校车相撞的事故救援,是他心底永远的痛。现场60多个幼儿的遗体,散落一地的小书包,那样的场景一想起来就心如刀割。他也曾尝试过助老助残公益项目,可实在不忍心看到人间疾苦,最终还是放下了,选择专心做救援。8年来,在内蒙古自治区3个盟市(呼包鄂)授权成立10支救援队,全国登记在册的志愿者4800余名,其中有超过800名经过专业救援培训与认证,累计救援被困车辆脱险8268辆,救援被困人员12000多人。

我是一名蒙古族汉子,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准格尔旗安达救援队队长。

1989年出生的我,从小就听长辈讲一些热血相助、生死与共的故事,在我心里,一颗帮助他人的种子悄然种下。后来入伍当兵,部队的历练让这颗种子生根发芽,退伍后,我决心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做些实事。

做救援的8年里,我有过2次放弃的念头,身边有人劝我:“当初谈梦想的是你,卖房借钱组建队伍的是你。好多人都放弃了,你一直说‘人人为公益,公益为人人’,要是你也放弃了,那还有什么梦想?”是他们让我想起为何出发,又为何坚持。

2017年,身为交警的我经常接到一些车子抛锚、借搭车线、车身陷入泥沙等救援热线。我想,要是有一支专业的救援队伍,不就能及时帮到这些人吗?说干就干,我四处联系志同道合的朋友,十几个人,带着满腔热血成立了安达救援队。“安达”在蒙古语里是生死之交的意思,我希望这支队伍,在他人遇到危难时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起初,没有专业设备,没有成熟经验,救援仅凭一腔热情和不怕吃苦的劲儿。第一次出任务是去救援一辆被困在雪地里的车。寒冬腊月,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雪地里摸索,到了现场,车主冻得瑟瑟发抖,眼里满是落寞。我们费了好大劲,用最原始的工具一点点把车从雪地里推出来。那一刻,车主激动得热泪盈眶,拉着我们的手不停地道谢。看着他重新踏上回家的路,我知道,我们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随着救援次数增多,我发现人们的需求远不止道路救援。于是,我们开始拓展服务范围,校园安全防护、退役老兵服务……每一项新业务的开展都是一次挑战。于是,我们开启了疯狂学习模式,考取应急救援证件,虽然辛苦,但每个人都充满干劲。

这些年,我们参与了无数次救援行动,每一次都是与死神的较量。2018年,包头市固阳县遭遇特大洪水,群众被困。我们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眼前触目惊心,洪水淹没了房屋,群众被困在屋顶、高地上,哭声、呼救声不绝于耳。队员们不顾个人安危,坐着皮划艇在洪水中穿梭,一趟又一趟地转移群众。有一位老奶奶被困在二楼,洪水已经漫到家门口,吓得脸色苍白。我们用绳子固定皮划艇,爬上二楼,把老奶奶背了下来。

2020年,疫情发生,我们迅速响应,投身抗疫一线,筹集防疫物资、给小区站岗执勤、在高速卡口检查车辆、帮忙转运大学生……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汗水湿透了衣衫,脸上被口罩勒出一道道血印,但没有一个人退缩。

后来,河南洪水、河北涿州和涞水抗洪抢险、甘肃积石山县地震……每一次灾难发生,我们都会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在河南,我们连续奋战5天,成功转移270多名群众;在涿州和涞水,我们用6天时间转移320多名群众,为1980名群众搭建绳索系统,保障他们的物资运输和出行;甘肃积石山县地震后,我们派出7个救灾梯队,送去价值201万元的防寒救灾物资和暖心煤。

一路走来,我们收获了许多荣誉,从个人荣登“中国好人榜”,到团队荣获“全国抗击疫情集体”,这些荣誉是对我们的肯定,更是激励。除了救援,我还担任了很多社会职务,政协准格尔旗第十五届委员、内蒙古自治区青年联合会委员……这些身份对我来说,是沉甸甸的责任,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更多人参与公益事业,把温暖传递得更远。

作者:${article.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