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锦旗独贵塔拉镇
□杭轩
版次:052025年03月04日
“条条道路宽又阔、座座院落换新颜、片片土地育希望、张张笑脸映欢愉……”这些场景,正是杭锦旗独贵塔拉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近年来,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如春风化雨,深深地融入独贵塔拉镇每一项工作中,汇聚成推动小镇蓬勃发展的强大动力,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深研细悟强思想 凝心铸魂强根基
自“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独贵塔拉镇始终坚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的重要指示和重要讲话精神,将党的最新理论知识纳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各党支部通过组建宣讲队,开展专题党课、理论宣讲180余场次。各嘎查村“两委”、驻村工作队通过召开社员大会、深入田间地头等方式,结合重要节日开展“暖邻凳凳会”“惠民政策进万家”等活动120余场次,交流倾听意见建议,用接地气的语言向农牧民群众讲清党的各项惠民政策,让广大农牧民群众知晓党的惠民政策从哪来,知道惠在何处、惠从何来、恩向谁报,切实提高广大农牧民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和惠民政策的知晓率,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
党建串起产业链 项目托起强富美
深耕一产“发展田”。独贵塔拉镇以“一产重塑”为目标,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等项目,推动分散和闲置土地规模化经营,下大力气发展集约高效农业,高标准农田规模达到4.85万亩,千亩以上规模化经营面积达到10万亩,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3万亩。试点实施“统种共富”5300亩,探索育苗移植和麦后复种向日葵技术,成功移栽种植向日葵、水稻等,实现一地双收助农增产增收。发展南美白对虾、黄河古道鱼等特色水产养殖为乡村振兴添活力,全镇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4万亩,南美白对虾产量突破40万斤,鱼、蟹产量持续稳定在60万斤左右,农牧民群众持续增收致富的路子越来越广,口袋也越来越鼓。
点燃二产“新引擎”。独贵塔拉镇坚持把发展新能源产业和沙漠生态治理有机结合,大力发展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光伏治沙项目和60万千瓦保障性风电项目成功并网。统筹推进“工农互促”,通过“村企联建、村村联建”方式,大力发展配套服务业,编织袋生产厂、劳保用品服装厂、民族风情园和汽车物流综合服务区等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既实现嘎查村社区年年分红,又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实现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一张张和美乡村“施工图”正转变为农牧民群众触手可及的美好生活“实景图”。
融活三产“服务链”。独贵塔拉镇以农旅结合、文旅结合为抓手,以增强沙漠越野核心吸引力为重点,依托境内金沙岭、夜鸣沙、西贝铁军、七星湖等旅游资源优势,辐射带动民宿连点、串线、成片发展,建成道图牧民新村、达拉图等特色民宿。建成“古如歌”演艺厅,完成红色研学中心提升改造,打造镇史馆和道图嘎查村史馆,整合“两山”实践基地、现有产业示范点等,以点串线探索形成精品研学线路。“爱在弓弦·爱在库布奇”沙漠群英会、中国越野拉力赛等多项国际性赛事活动落地该镇,发展三产服务业成为了当地农牧民群众增收的“助推器”,更成为当地促进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生态赋能“绿”生“金” 和美乡村向美行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独贵塔拉镇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和一体化保护,以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为抓手,统筹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等重点工程,配套实施草牧场改良等项目,在全镇范围形成森林、草原保护修复和荒漠化治理一体推进的“库布其沙漠生态修复轴”,近年来,累计实施林草生态工程近107万亩。沙漠“绿色版图”持续扩大、生态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通过政府引导、市场激励、以工代赈等方式,不断带动企业和农牧民参与防沙治沙工程建设,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牧民合理分享生态建设收益,人均实现年增收2万元以上,不仅美了“生态”还富了“口袋”。
民生实事“加速跑” 幸福指数“节节高”
乡村美,不仅美在“颜值”更美在“气质”。独贵塔拉镇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基层党建引领,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近年来,灌溉渠道衬砌、排干清淤、桥涵修建、田间作业路铺设、机电井维修等一大批项目顺利实施,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移民小区修缮、供水供暖管网提升改造、小区活动室和电动车充电棚建设、新能源充电桩和路灯安装……一件件民生“点滴小事”,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利用“枫桥式大调解中心”“公正蓝调解室”“奈日斯格调解室”“暖邻凳凳会”,化解群众“烦心事”,解开群众“纠纷结”,系紧社会“和谐扣”。以民生温度刻画幸福尺度,用一件件小事聚民心,用一桩桩实事解民忧,真正实现了“民声”与“民生”的双向奔赴。
如今的独贵塔拉镇,民生工程硕果累累、乡村面貌日新月异、百姓幸福指数节节攀升。未来,独贵塔拉镇将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党建引领常态化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继续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为民服务上深耕细作,持续书写“产业兴、环境美、乡风淳、群众富”的和美乡村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