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古 王淏
版次:052025年03月04日
近年来,东胜区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坚持“党建引领 强村富民”的工作理念,通过强化组织建设、产业发展、人才队伍,推动村集体经济总量提高、质效提升。
抓引领、强队伍,夯实村集体经济组织基础
东胜区紧紧抓住村党组织这一乡村振兴的“主心骨”,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要求,着力激发村集体经济发展动力。
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立区委统一领导、镇党委直接领导、村党组织书记抓具体落实的党建工作责任体系,明确各级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形成“书记抓、抓书记”格局,推动党建责任层层压实,提升党建工作地位。积极开展模范支部创建工作,灶火壕村党支部获评自治区级坚强堡垒“模范”支部、添尔漫梁村等6个支部获评坚强堡垒支部。
建强村级“头雁”队伍。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能力素质提升行动,精心组织开展“比武争星”活动,不断提升村党组织书记履职能力,1名村党组织书记获评自治区“担当作为好支书”。东胜区包联驻村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印发关于《轮流选派包联驻村工作力量的通知》,及时优化调整包联单位及驻村第一书记,累计选派驻村干部114人次,其中9人得到提拔重用或职级晋升,不断激发“头雁领航”效应。
建强村级后备力量。印发《东胜区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两年计划实施方案》,将45名致富带头人、返乡大学生纳入村干部后备力量人才库,累计选派选调大学生52人到村任职,分级分类举办村干部及驻村干部培训班,为基层党组织及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抓产业、强布局,发展村集体经济多元模式
东胜区结合各镇产业布局特点,以“一镇一策”“一村一品”发展思路,充分挖掘立地条件、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多种发展模式和实现形式。
打造“傍城经济”模式。罕台镇利用紧邻主城区优势,使农业生产与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教育研学、民俗文化传承等产业有机结合,乡村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产业链不断延伸,附加值持续提升。灶火壕村推出元禾生态研学项目,将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研学产业深度结合,2024年共接待团建、研学团等300批次,16000人次。
打造“利益联结”模式。铜川镇积极构建“二产拉动一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以复垦土地流转入股产业、项目等方式,集中再利用复垦土地,逐步构建起集体运行、农民参与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和产业发展新模式。常青村利用矿区复垦土地实施沙棘全产业链发展,现有沙棘挂果面积约5500亩,不仅每年可以为铜川镇农民采摘沙棘纯果带来968万元的直接收入,还陆续开发沙棘果汁饮料、沙棘茶叶、沙棘油、沙棘饲料等延伸产品,实现矿区复垦土地综合利用与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村集体与群众收入实现“双增收”。
打造“产业联盟”模式。泊尔江海子镇推行“党员致富带头人+技术能手+种植大户+普通农户”模式,促进村集体经济向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充分利用土地资源。2024年以来,整合7个村流转6000余亩土地种植中草药,打造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年产中药材产量由28万斤提升至840余万斤。
抓包联、强品牌,拓宽村集体经济增收路径
东胜区坚持将发展村集体经济作为包联驻村、消费帮扶的主攻方向,通过搭平台、育品牌、拓渠道,凝聚多部门工作合力,为村集体经济添薪助燃。
搭建助农平台。以“立足东胜、辐射全市、走向全国”为目标,建设东胜区“党建聚力 暖心助农”基地,为入驻企业提供政策扶持、品牌提升、市场对接、金融支持等一揽子服务,打破地域边界和农畜产品“小、散、碎”经营现状,让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享受多部门协同发力的政策叠加红利。截至目前,基地入驻企业73家、品牌100余个,其中龙头企业43家,村集体经济项目30个。
发挥品牌效应。注册“日出东方 美不胜收”区域公用品牌和“胜州优品”农特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挖掘注册“红泥塔”“天骄常青”“神山沟”“铜鑫缘”“黑大肚”等村集体产业品牌,形成了公用品牌为牵引、企业品牌为重点的品牌发展矩阵,农特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拓宽销售渠道。举办“消费帮扶年货节”“优质农产品展洽宣介暨包联驻村第一书记矩阵直播”等系列消费帮扶活动,累计完成销售1100余万元,签订农产品销售合同3200余万元,有效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农民增利。
下一步,东胜区将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及市场优势,在现有基础上发挥各镇党委、各村基层党组织、包联单位、驻地龙头企业党建联盟作用,共投共建村集体经济项目,促进企业与村集体经济项目形成利益联结关系,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农产品深加工等多元化经济形态,继续以“一村一品”思路打造村集体产业品牌,推进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据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