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22025年03月04日
(上接第一版)
据了解,苏米图苏木畜牧社会化服务中心的牛专科医院目前拥有畜牧等领域专家6人,配备专业兽医技术人员4名,防疫服务技术人员及牛配种人员32名。同时,24小时全天候服务,有效为周边8200多户农牧民的162万头只牲畜的健康保驾护航。
2024年,鄂托克旗粮食产量稳定在2.6亿斤以上,牲畜存栏数稳定在210万头只左右,大力推广“放母收羔”“户繁企育”“托管代养”等共富模式,农企利益联结比例达到88%。2025年,鄂托克旗计划在此基础上持续推动兽医、农机等社会化服务向深层次发展,强化实用技术推广、自然灾害防御、金融助农服务。同时,坚持以工业化思维推动农牧业发展,促进农牧业多链条耦合、农牧民多渠道增收、农牧区多方位振兴。
非遗传承奏响文化强音
“乌仁唐耐山梁上开满了鲜花,一双眼睛好似那启明星……”走进位于乌兰镇的鄂尔多斯“乃日”保护传承基地,鄂尔多斯“乃日”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芒来巴特尔正与他的学生们共同演奏着鄂尔多斯民歌《乌仁唐耐》。
蒙古语“乃日”意为礼乐、娱乐、聚会等,是集鄂尔多斯民间歌舞器乐、祝赞颂词、礼仪习俗、节庆娱乐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艺术活动。2007年,鄂尔多斯“乃日”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鄂托克旗则是鄂尔多斯“乃日”文化保护传承的核心地区。
“今天来了20多位学生,有学了两个月左右的,也有学了十多年的,他们全都是牧民,闲暇时间大家就会带上乐器来基地一起交流学习,共同演奏。”芒来巴特尔说。
今年67岁的芒来巴特尔,出生于苏米图苏木小额尔和图嘎查牧民家庭,自幼在鄂尔多斯“乃日”文化环境中成长,6岁起便跟着养母学唱鄂尔多斯民歌,12岁开始自学口琴、四胡、三弦等乐器。“我最擅长的乐器是民间三弦,一个曲子有三四种弹法,但现在会弹民间三弦的人越来越少。希望通过我们的力量,把鄂尔多斯‘乃日’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乃日’文化,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对于“乃日”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芒来巴特尔有着自己的思考。
2016年,芒来巴特尔创建鄂尔多斯“乃日”传习所,此后经多次扩建,成为了今天鄂托克旗的首座鄂尔多斯“乃日”保护传承基地。多年来,芒来巴特尔不遗余力地为鄂尔多斯“乃日”传承而奔走,如今他培养的学员已达800多人,遍布鄂托克前旗、乌审旗等周边旗县,很多学员已成长为当地“乃日”乐队的主力军。
“传统的鄂尔多斯‘乃日’乐器主要由扬琴、笛子、三弦、四胡组成。我从小热爱音乐,喜欢弹奏各种乐器,在芒老师的耐心指导下,现在我已经能熟练弹奏扬琴、三弦等乐器,并且还能弹唱一百多首鄂尔多斯‘乃日’传统曲目。”宝音娜在6年的学习过程中,早已被民族文化的魅力所深深吸引。
2025年,鄂托克旗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大力支持文旅深度融合,深入挖掘传承发扬“北疆文化”,推动鄂尔多斯“乃日”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性项目。
近年来,鄂托克旗积极推进文化大繁荣、文旅大融合,深入挖掘鄂尔多斯“乃日”这一民族文化资源,推动形成原生态展示、市场化运作的发展格局,鄂托克旗对外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提升。截至目前,全旗打造自治区首个以“乃日”文化为基础,集文化保护、传承教学、创作表演于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基地1处,培育“乃日”文化户128家、“乃日”乐队182支、牧民演员2000多名,年演出量达1000余场次。
工业升级书写绿色答卷
一块“鄂尔多斯煤”能衍生出哪些神奇?在位于鄂托克旗棋盘井镇的建元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正上演着一场“化黑为绿”的传奇。作为一家老牌焦化企业,建元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投资建设全球首个脱硫脱碳一体化项目,将原煤、精煤、粗苯、纯苯、焦油、煤气等产品100%自用深加工,做到资源就地高效转化、“吃干榨净”。
“煤被开采出来后,通过洗选和焦化,可以生产成焦炉煤气、粗苯和煤焦油三大副产品。其中,焦炉煤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和氢气,经过化工处理后,甲烷可提取制成LNG,氢气可以用于新能源燃料。而焦炉煤气中剩余的氢和氮则可以制作成合成氨,合成氨再经过深加工后还能做成复合肥,目前年产200万吨复合肥可用于农业种植领域。”鄂托克旗建元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技术部负责人赵铁军说。据了解,该公司还可将煤所产生的氢与粗苯相结合,经过处理后,可制作成尼龙,用于纺织业。
从一块煤到一缕气再到一匹布,曾经的副产品摇身一变,成为了“主菜”。让煤炭实现高效利用的背后,既是煤焦化企业对“煤—焦—化—尼龙”产业链的深入布局,更是鄂托克旗实现全产业链突破、培育高端能化产业的坚定信心。
曾几何时,鄂托克旗棋盘井地区煤炭、化工等企业遍地开花,而低端落后的生产方式、物料无秩序堆放、烟气无组织排放等原因,导致这里常年烟尘笼罩,环境恶劣。近日,记者走进鄂尔多斯电冶集团硅基合金创新工厂,看到的却是别样场景,这里没有腾空而起的黑色烟柱,也闻不到刺鼻的异味,有的是干净整洁的街道、先进的设备和一座充满现代感的厂区。
在厂区全面应用了联合研发的高硅合金生产炉前机器人,替代人工进行炉前作业,大幅提高炉前作业效率。其自主设计、并联合制造的国内目前最大规模的硅铁直线型自动定点浇铸生产线,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杜绝了传统浇铸工艺造成的无组织排放。
“我们以反应过程研究和仿真模拟为基础,设计并应用了国内首套大型硅铁旋转炉,同时采用最新型的补偿技术,实现了电效率和炉内冶炼效率的双提升。此外,创新工厂还通过自主设计的烟温先进控制逻辑,配备高效余热回收和发电设备,将余热发电效率从行业平均的8%提升至12%。”鄂尔多斯工业技术研究院冶金工程研究所所长颜艺专介绍。
作为全球行业内单体规模最大、技术最为领先的硅铁合金工厂,鄂尔多斯电冶集团硅基合金创新工厂在“节能降碳、绿色环保、智能冶炼”等方面研发应用了多项行业创新技术,实现能耗水耗明显降低和人均产效翻番。同时,也让传统产业在这里上演了一场“绿色蝶变”,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据了解,2024年,鄂托克旗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3亿元,22个先进制造业项目延链升级,高新区入选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名单,全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60%。
2025年,鄂托克旗将继续聚焦产业链核心节点、创新链关键环节、价值链高端领域,大力引进煤焦油深加工等精细化工、先进制造业、新能源及消纳项目。同步推进绿色焦化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做强绿色焦化“3+”产业链,加快形成高端碳素、尼龙纤维等优质产能。加速新能源、新材料、新制造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同时,将以低碳示范园区创建为抓手,健全资源利用总量和强度双向管控机制,大力实施污染防治攻坚任务。
当镜头掠过牧民们的灿烂笑靥、定格于文化传承者拨动的琴弦、穿梭在现代化工厂的生产线,2025年的鄂托克旗正以奋进之姿铺展一幅“破题·协同·创新”的立体画卷。站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起点,鄂托克旗将以全国百强县的担当,以“三个四”工作任务为抓手,将“七个之年”的改革动能转化为“提档升级”的全新答卷,让全旗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实现新提升、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