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军
版次:062025年02月25日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时间一过腊八,年的味道就一天比一天浓了,记忆中的年似乎也是从这一天开始的。
生豆芽 做豆腐
生豆芽和做豆腐是过年的两件大事,因为豆芽生长慢,所以要在做豆腐前就得忙着行动了。选择好豆子,用热水泡开,然后倒入盆里放在锅头,上面盖上厚厚的被子,不觉间豆芽便挤破皮冒出头来。
昏暗油灯下,一家人挤在一起玩着扑克说着闲话,女人们则跪在炕上用温水辛苦地清洗着豆芽,然后将水滤出,抹平成长的豆芽、压上高粱秆纳得锅盖、重新蒙上被子放在锅头。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清洗,豆芽茁壮地成长,盛放豆芽的盆也从小换到大,最后长粗变长褪毛根后就放在地下的小水缸里,随吃随捞,是过年细烩菜里主要的食材。
做豆腐比较繁琐,前一天晚上就将豆黄用水泡上,第二天一早就担着去磨坊加工,那个时间段比较紧,所以得排队。最早没有电磨,就在有磨的邻居家手工推。两个人合力推,一个人在磨旁不停往磨眼里填豆子和水,然后将磨出的豆糊用勺子舀进桶里。随着一圈圈地推磨疾走,磨盘上隆起的豆子逐渐下降减少,推磨的人也是精疲力尽。
担着满桶豆糊回家,已是日近中午,忙着将磨好的豆糊装进密密的白布袋里,然后放在大盆上面形如梯子的豆腐架上,用力将汁挤出,渣子便留在袋里,倒出后捏成球状放外冻出,以后就做了猪的饲料。将盆里豆汁倒入大锅,便开始大火熬煮,等翻滚了开来,便将稀释的卤水用勺子慢慢地撒在翻腾的豆汁中,不一会儿豆汁就积聚成块,这就是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
此时人们已饥肠辘辘,每人都迫不及待地来一碗,浇上腌菜酸汤就是最好美味。最后就是豆腐成形的过程,将锅里豆腐脑舀进铺着笼布的柳编笸篮里,笼布折回盖上板子压上重物,一段时间,瓷实豆腐就做成功了,打成块和豆芽合伙入瓮。
炸油糕 炸油馍
这两项事情都是用油锅炸食的,所以大都是匀兑在一天里完成。油馍馍因是空心圆形,在我们那里也叫油圐圙,是由黄米面、软米面等发酵后做成,所以也是提前几天将各种米按比例和好后放在锅头,随着温度升高开始发酵膨胀。
那几天,农村的热锅头可是派上了用场,有面盆、豆芽盆,还有黄酒盆,反正感觉是挤得满满当当的。当主家看到油馍馍面发酵成功,便将糖等揉进面里,搓成条捏成圈状。一切就绪就开始了启火出烫的蒸糕、油馍馍、馒头,一锅一锅又一锅。蒸熟后,将糕搓卷晾冷切片,和蒸熟的油馍馍一起油炸出来。新炸出来的油糕吃起来酥香可口,油馍馍酸甜合胃。孩子们在过年那几天见面经常玩笑着说着顺口溜,“某某某,好过年,你家油圐圙甜不甜?”可见过年油馍馍的味道很重要。
大扫除 写对联
过年前必须要进行一次大扫除。
这一天,早早地起床,把家里的轻小物品全搬在外边,大件东西挪在地中央用布苫住。在很长的木棍上绑一把自家扎的笤帚,扫房人找个头巾把嘴鼻蒙住搜着椽檩缝隙间仔细拖扫,房顶上的灰尘等杂物便纷纷落下,房扫完了,扫房者如非洲人。
这一天,家里的被褥里面、大人小孩衣服能洗的都洗,院里的晾衣绳上花花绿绿搭满了衣裳。门窗上的麻纸也撕掉旧的糊上新的,并在四角处镶上彩色油光纸裁成的三角,中间贴上自剪的窗花。等收拾完毕,家里顿时感觉亮堂许多。
过年贴对联是流传下来的习俗,我们的对联就去找村里的贺老师写,他的字很工整。后来我也开始写了,毛笔字写不好,就用钢笔字的底子给画出来。你在桌子边写字,旁边伺候你的人很多,有裁纸的、折格的、倒墨递笔的、抽拉送纸的,这些人都是围着你转,好有成就感,喜欢前呼后拥的感觉应该就是这样吧。
那时候,农村贴的对联基本不讲究平仄对称,好多都是体现时代特色的。记得有副对联这样写:豆面长来油糕软,双包好处说不完。这对联写得像快板,念起来很上口,是人们对包产到户政策的满意。还有一次去陕北一个村子,村供销社大门上的对联:伟大领袖毛主席,钢铁战士解放军。当时觉得很有意思还对称着了,就记在心里。
过大年 享团圆
除夕那天,一早就进入过年状态,鞭炮声远近不一地响开了。人们收拾完家,再把伙场收拾得利利落落。天气比较暖和的时间,几个人就开始贴对联,扫过墙上的杂尘,刷上新打出来的浆子,将对联贴在抹浆的位置,然后用干净的扫帚用劲扫一下,这样就不易被风吹起或发生褶皱。
时近中午,沸腾在锅里的肉出锅了,喷香的肉蘸着蒜泥醋,那叫个美味。
下午就是过年的最后准备,用纸糊起的灯笼上放进煤油灯盏,吊起在高高的木杆上。铡刀放门口,牲口安顿好,无聊之时就出去点几个炮仗。等日落星全之时,村子里的灯笼都亮了起来,人们就开始了正式的过年。
炕上的四方桌摆上了过年备下的美食,人们奢侈得在家里点着几支蜡烛,感觉家里已是灯火通明。小孩子们能公然地在大人面前点起纸烟;将整挂鞭炮揪开啪啪单放,数量不多的情况下可以整夜能响,村子里弥漫着火药的香味。
那天晚上讲究“熬年”,就是晚上不睡觉,实在熬不住了歇盹一会儿,天还不亮便起来放开门炮,预示着新的一年里日子要响响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