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知青与鄂尔多斯的牧人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佳话
□甘宜汴 王春霞
版次:072025年02月06日
1968年10月21日,1087名十七八岁的南京青年怀着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前往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支边。当时,他们分别被安排在乌审旗、鄂托克旗和鄂托克前旗3个旗的19个公社中。时至今日,在鄂尔多斯插队的南京知青有些已经返回南京工作,有些则选择了留在鄂尔多斯,但他们与草原割舍不断的情愫已经印刻在血脉中,当今日他们重拾记忆,不仅仅是对他们青春的回望,也是一段段见证民族团结的时代插画。
在生活交往中相亲相爱
交往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存在方式,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核心动力。马克思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类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即人类的存在本质上是通过社会关系和交往来实现的。交往不仅是个体存在的体现,更是推动社会历史变革和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民族关系的层面,民族交往指的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接触与互动,它是多民族社会中实现理解、融合和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共同的生活
徐春兰,当年的南京方家营中学生,1968年来到乌审旗插队之后,再也没有离开鄂尔多斯,现在是乌审旗供销社退休人员,赋闲在家。
同徐春兰一样留在乌审旗定居的还有6人。他们见证了乌审旗半个多世纪的成长与变化,对于这片土地的蜕变与新生,他们不仅仅是见证者,更是亲历者、参与者、缔造者。作为留在本地的知青代表,徐春兰想说的似乎太多太多。她回忆起当初刚来到乌审旗时,还是一个少不更事的孩子,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早早地报了名,要去最艰苦的毛乌素沙地去,为支援国家的边疆建设发光发热。初来乌审旗有面对广阔草原的欣喜雀跃,也有面对黄沙漫天的沉闷与不甘,有对陌生的好奇与胆怯,也有远离故土的踌躇满志。面对截然不同于南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时,手足无措的她遇到了淳朴善良的蒙古族阿妈。徐春兰回忆这段往事时,眼神里的甜蜜像要溢出来一样。
她说,我们刚到乌审旗,大队的阿爸阿妈们总是亲切地称呼我们为“南京娃儿”。每到有人家做好吃的,都会专门把他们叫过来吃上几口。还记得当时村里做了鸡肉蘸糕,这在当时物资匮乏的年代可是不可多得的美味,老人们自己都不舍得吃,又怕被周遭的调皮小子偷了吃,就专门喊这些“南京娃儿”过来吃。不仅在吃食上,在日常的生活起居和生产劳动中,“南京娃儿”也是颇受照顾。牧民们像看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看护他们,让他们在远离家乡三千多里的地方重新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永远的记忆
吴立新,李府巷中学学生,18岁的他,是乌审旗插队知青绕不开的话题,也是他们这代人记忆中无法磨灭的印记。刚成年的吴立新,背井离乡,从当时的大城市南京来到这片陌生而贫瘠的土地,凭着青年的一腔热血,志在辽阔的中国北疆干出一番作为。然而,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仅仅一年后,他就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结束了短暂而坎坷的一生。
韩中选回忆道:吴立新是一个回族知青,虽然相处时间不长,但在一起工作时,他总是尽心尽责。秋天来临,正当我们一起给牛灌药时,他却突然发病。我们紧急将他送往公社医院 ,因为病情严重,他就这样离我们而去。吴立新的离世,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震动。他的父母决定尊重吴立新的选择,让他永远留在这片他曾经奋斗过的土地上。
我们为吴立新举行了一场庄重的葬礼。牧民们站成了三排,想要再见他最后一面。当时乌审旗的副书记薛宝山,也是我们五七干校的校长,亲自吊唁,在碑前失声痛哭,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他对吴立新的深深怀念和对我们知青的关怀,他们是切切实实把我们知青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心疼的。
我们在吴立新的墓碑前种下了两排松树,它们象征着吴立新坚韧不屈的精神,也象征着我们牧民对吴立新的深深怀念。吴立新的去世,触动了无数牧民的心弦,此时回忆往昔,我方才理解牧民和知青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精神。在我们的心中,无论是牧民还是知青,无论是汉族、回族还是蒙古族,我们都是一家人,我们都是共同为了生活而奋斗的人。
距离吴立新去世,已经过去五十多年了。但他的名字、他的故事、他的精神,已经成为陶尔庙嘎查五小队的象征。每当有人谈到五小队,就会想到吴立新。可以说,吴立新的故事,是一首赞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歌,是唱给我们所有人的,是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的精神遗产。
在生产互助中相依相连
生活的交往中,南京知青与鄂尔多斯牧民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系,这种情感的亲密与认同不仅促进了个人之间的互动,也推动了当地生产力的发展。南京知青在草原上与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通过共同的生产实践,他们不仅克服了刚来时的种种困难,还逐渐与当地牧民建立起了紧密的情感纽带。
生产上不落人后
女知青吴燕当时在一小队放羊,初夏的一天,天气晴朗,队里通知她去帮助笊骆驼。吴燕每年都参加笊羊,笊骆驼却还是第一次。那骆驼力大无比,看似老实,实则心眼很小。你若不强,它会欺负你,喷你一身臭口水,或者趁你不注意给你一脚,大家一点也不敢含糊。
大家跟打仗似地完成了笊骆驼的任务,每个人都灰头土脸,吴燕也不例外。但大家的精神都是亢奋的。看到为大队笊下的上百斤骆驼绒,吴燕她们都很开心。虽然吴燕只笊过一次骆驼,但她却看到了大队牧民的勇敢精神、看到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办大事、办好事。这种精神深深感染了吴燕,使她受用终身。
攻坚上敢为人先
1971年8月,鄂托克旗开始兴办小钢铁厂,并从原毛盖图和布拉格两个公社招募了八位知青,他们分别是任淑芳、常福林、吕蔚茹、单晓明、江从平、高志宏、姜凯伦和戴骏成。但当时的鄂托克旗钢铁厂,竟然连一块砖头瓦片都没有。第二天,大家便开始劳动。挑土的挑土,脱坯的脱坯。厂领导见状十分高兴,说:“没想到知青们真能干,一个顶三个!”于是,他们又从布拉格招来了更多的知青,许秀英、甘永兴、范仲源、尹增泽、叶健、崔振宁等六人。至此,十四名南京知青便开始了与这个小厂的共同奋斗。
接下来的日子里,知青们整天背石、搬砖、爬脚手架,逐渐建成了烟囱、高炉、机房、仓库、储水池、食堂、宿舍和厕所,还安装了各种管道和机器,并为矿山修筑了道路。工厂从原来的几十人,发展到有一二百人的规模,正式命名为鄂托克旗棋盘井炼铁厂。
开炉的过程并不顺利。由于鄂尔多斯市及乌海海勃湾地区没有使用焦炭作为燃料的历史,三次开炉均告失败。知青们日夜与烈火、煤气、1000多度的高温搏斗,常常从早到晚,汗水浸透工作服,皮肤上布满了烧伤和烫伤。大家笑称,自己每天都在亲身体验“赴汤蹈火”和“焦头烂额”。
直到1972年9月4日,他们终于成功开炉。当第一炉铁水喷涌而出,耀眼的金色铁水流过出铁沟,闪耀的光芒照亮了整个炼铁厂,整个鄂尔多斯也为之沸腾。知青们骄傲地说“这不仅是炼铁,更是创造历史!”
经济互联主动作为
2012年6月9日,南京市内蒙古商会成立大会隆重举行。近年来,南京与内蒙古两地政府的合作不断加强,两地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推动了两地的共同繁荣。在这一大背景下,南京市内蒙古商会应运而生,为两地的商贸合作提供了有力平台。
吴家铎,商会的首任会长,作为内蒙古人的女婿,退休后将所有精力投入到推动“蒙汉经济繁荣、促进合作共赢”的事业中。他在大会上表示,商会的筹备过程经过了10个月,期间得到了南京与内蒙古两地领导和职能部门的关怀与支持。
十余年来,在吴家铎的带领下,商会不仅是商业平台,更成为宁蒙两地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它积极促成内蒙古特色产品进入南京市场,如牛羊肉、羊绒制品等,并协助江苏企业赴内蒙古投资、签约大项目。与此同时,商会通过组织沙龙、座谈会等方式强化会员互助,也在环保、新能源等跨区域合作中发挥了纽带作用。商会的成功不仅体现在商业领域,更在于结合文化与经济,吸引众多优秀企业家加盟,共同见证并推动了宁蒙两地的深度合作与蓬勃发展。
在支援农村牧区实践中心意相通
赤脚医生的心心念念
在女知青雷小平记忆里,知青们吃的第一顿饭就是郭虎子大叔做的。他戴着一副眼镜,笑起来很慈祥,说话不紧不慢。因为他念过书,是三小队最有知识的人,记工分、算账等脑力活都是他的事。郭大叔还能做一手好饭,他炖的羊肉、炸的油饼和炒的菜,那叫一个香,知青们吃了他做的饭,都长胖了不少,还不想家了。
雷小平在知青的土坯房子盖起来之前,被分到郭虎子大叔家暂住,全家人都把雷小平视为家庭一员。郭大叔的闺女郭兰根比她小一点,她俩像姐妹一样,早上一起去上工,傍晚下工一块回家。郭兰根的妈妈郭大娘待雷小平像亲闺女。每次下工回来,满身是沙土,郭大娘拿着一把扫炕的笤帚,先给雷小平扫身上的土,再给兰根扫。每天回到家中,洗了脸,洗了手,坐在热炕头上,吃着郭大娘做好的热乎乎的饭菜,一天的疲乏立马一扫而空。
雷小平当赤脚医生时,晚上时不时要外出巡诊,有时很晚才归来。郭虎子大叔为了让她能看清回家的路,总是留着一盏灯,要知道当时点煤油灯是很费煤油的,而且买煤油要跑到30里外的碱柜大队小卖部。雷小平于心不忍,几次跟郭大叔说“晚上不要给我留灯,太浪费煤油了,我自己可以摸到家的。”郭虎子大叔却说,“一个女娃娃黑灯瞎火地赶路,有亮光容易摸到家。”每次雷小平巡诊回来,只要远远地看到摇曳的灯光,就知道快到家了。每当看到这一盏灯光,立刻觉得心里暖暖的,不由自主地加快了回家的脚步。
返宁青年的多年牵绊
1985年,高维立(后任南京化工技师学院教师)从内蒙古乌海市调回了阔别18年的南京,离开内蒙古前,他回了一趟伊克布拉格嘎查同乡亲们道别。乡亲们对他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别忘了我们,别忘了草原。”高维立对乡亲们说:“不会的,我会常回家看看的。”
1999年秋天高维立遇上车祸,受伤严重。听到消息后牧民们不断地打电话问候,邀请他回嘎查(大队)养伤,阿尔巴斯苏木(公社)的党委书记吴耀靖也发来慰问电嘘寒问暖,使高维立感动不已。在他们的一再邀请下,高维立拄着双拐回到了伊克布拉格。先在班德格代家养伤,又去宝山家小住。还去过达赖家。因在伊克布拉格嘎查巴书记家待长了,许多牧民不愿意了,每天开着车子到巴书记家接高维立,并说,“我们家也有羊,他给你宰羊,我给你杀牛!”高维立很感动,多么朴实可爱的乡亲!
2000至2002的两年里,高维立数次回嘎查养伤,那时左腿经常肿得厉害,赤脚医生色楞高用白酒帮高维立揉捏、推拿、按摩,一做就是几十分钟。在乡亲们的悉心照顾下,原本可能截肢的腿得以保留。2004年春季医生把放在腿里五年的钢板取出来了,高维立扔掉了双拐。南京的专家都很惊奇,开玩笑地说,“再遇到同样的病例,建议送到内蒙古进行康复治疗!”
高维立又一次回到草原时,乡亲们把他团团围上,嘘寒问暖,像见到了亲人。
林场学校的师生深情
文化教育是南京知青下乡后牧区人民最为热盼的事情。许多知青响应号召,扎根基层教育,为当地普及文化知识,推动了牧区的文化发展和进步。特别是在鄂尔多斯地区,许多南京知青成为了乡村学校的教师,他们不仅承担了知识的传授,更成为了民族团结与文化交融的桥梁。
由于鄂尔多斯地区的草原广袤、牧民分散,教育资源匮乏,许多地方没有正规的学校和教师。南京知青的到来,为这个地区注入了新的活力。南京知青的教学不局限于知识传授,还带来了他们在城市中积累的先进理念和文化。他们利用有限的资源,创办了简易的学校,改善了当地孩子的学习环境,推动了教育的普及。
据渠蕊回忆:到后来,知识青年很多人陆续离开了大队。公社召集我们留下的知青,组织培训,让我们在大队里当乡村小学的教师。因为我们大队原本已有教师,公社就派我去林场创建一所小学。林场是农业队,是毛盖图公社最穷的地方,那里的孩子们没有学校、教师和教室。我刚一去时,有十几个孩子,文化程度、年龄大小不一,只能在队里一个大会议室分开上课,学生们还是挺好学的。后来得到公社和大队批准,我去沙日呼舒少大队,把我们原来知青住的房子拆掉,把木料拿到林场去,盖起了教室和学生宿舍,办了最早的“希望工程小学”,改善了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环境,使学生们能安心学习。林场的学生里,还有一个叫万海子的学生,小时候在家里火盆上烤土豆时把袖子烧着起火了,因大人不在家,就往外跑,外面风大一吹,使他全身烧伤,经抢救后,命保住了,但成了残疾人,双手筋都烧坏了,像两只鸡爪子一样,写字都拿不住笔。我就抓住他的手,一个字、一个字地教他写,让他也学到知识。
在记忆中传承草原情谊
共同回忆承载共同情感
为纪念南京知青插队草原50周年,伊克布拉格嘎查的乡亲们张灯结彩,热情洋溢,迎接当年曾在这里生活的南京知青回到他们的第二故乡。吴小江等老知青亲手捧着散发着油墨香气的精美画册《我们的伊克布拉格——乡亲》,赠送给农牧民。乡亲们接过沉甸甸的画册,仿佛接过了老知青们深沉的情感,那份浓浓的乡情让每个人爱不释手,珍惜无比。
吴小江激动地说道:“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画册封面上的‘乡亲’二字,正是由著名书法家、中国民族出版社副社长杨连福先生亲自题写的,而蒙文题词则出自内蒙古蒙文书法传承人、自治区蒙文书法学校校长包金山先生之手。22位知青的校友、知名军旅一级作家铁竹伟热情地为画册撰写了序言。”画册分为四大部分:第一篇《血脉之源》;第二篇《思念之泉》;第三篇《如歌如诉》;第四篇《融入苍茫》。
《乡亲》这本画册,汇集了伊克布拉格嘎查93户乡亲的家谱、照片以及回忆文章,许多都是原汁原味的珍贵资料。此外,部分知青还写下了自己对乡亲们的回忆与思念。为了收集乡亲们的照片,嘎查书记王突格苏巴图、嘎查长其劳、嘎查委员吴巴图以及苏都毕力格等人付出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甚至为画册翻译了蒙文名字。每一页都充满着浓厚的乡音乡情,讴歌着乡里乡亲的深厚感情,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吴小江感慨道:“我们要将这无价的宝藏一代代传承下去,让它永远流传,永不褪色。”
共同心愿接力教育纽带
1998年春天,南京知青戎建国邀请在内蒙古草原上培养过知青的魏金高老人和乌云到南京五中参加教育活动。原鄂尔多斯日报社闻讯后,派出领导和记者与他们同行。学校在报告厅举行了名为“人间真情”的报告会,热烈欢迎两位蒙古族贵宾。为了延续这份珍贵的蒙汉情谊,南京五中提出与伊克昭盟中学结为兄弟学校,在原鄂尔多斯日报社的协助下,双方校方很快达成一致。1998年初夏,五中张校长和郭校长在戎建国与乌云的陪同下访问鄂尔多斯,与伊克昭盟中学(以下简称伊中)签订合作协议,南京电视台也对此进行了追踪报道。
根据协议,五中与伊中开始了多年的密切往来。五中多次接待伊中的校领导、教师前来交流,也接收了十多名伊中学生在此就读,其中伊中副校长还曾到五中挂职学习。双方持续交换教学资源和信息,促进了两地的教学提升。
1998年9月,伊中派出6名高一学生来到五中新河分校就读。学校悉心照顾这些远道而来的孩子,为他们提供专门的辅导和个性化餐饮,教师们还在节假日带他们游览南京,陪伴就医。他们在五中度过了三年高中生活,2001年高考取得优异成绩:如龚俊榕考取中国人民大学,刘磊被北京大学录取。伊中和学生们发来感谢信,祝愿两校友情长存。2005年五中迎来60周年校庆时,改名为鄂尔多斯市一中(原伊中)的领导专程赶赴南京祝贺,为两校多年的深厚友谊再添一抹亮色。
通过与鄂尔多斯市一中的结对合作,南京知青不仅为两地学校搭建了教育交流的平台,还为草原孩子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开阔了教育视野。知青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教育的力量,影响了无数年轻学子,也为两地的文化与情感交流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知青的故事就像一幅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它所带来的浓郁的情感波动,我们在其中看到的民族团结的故事更加“活生生”,它不似高昂的号声,而恰似母亲的唠叨,或是朋友的寒暄,它充斥着生活的气息,还有在跨越了地域、文化、语言和民族之上的相互理解。这种以“温情的”“日常的”“具体的”方式,向我们诠释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也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启示以及无限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