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情系草原 守望相助

——记南京知青杨玉民

□扬子江

版次:032025年01月26日

最艰苦的时候遇到最好的人

杨玉民是1968年10月21日插队到内蒙古鄂尔多斯的南京知青。那天,他和同学们怀揣着对草原的憧憬和对未来的期待,踏上了前往鄂尔多斯的旅程。他一生中最美好、最难忘的时光,是在淳朴豪放的大草原度过的。

那时的南京知青,心中充满了对大草原的向往,期待在那里挥洒青春的热血。当他们踏上那片草原,被那里的壮丽景色所震撼。然而,美丽并不能掩盖生活的艰辛。初到草原,他们面临着诸多挑战:陌生的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以及与当地农牧民的沟通障碍。困难并没有打败他们。他们开始学习各种劳动本领,从耕地播种到收割打草,从放牧到畜群经营。他们虚心地向当地的农牧民请教,农牧民的丰富经验让他们受益匪浅。在艰苦的生活中,他们磨炼出了坚韧不拔的品质,懂得了尊重劳动、尊重生活,如何学习牧民的优秀品质,如何在草原上生存,如何在困难中保持乐观。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得到了塑造和升华。在鄂尔多斯的岁月中,他们如同蒙古马一般,吃苦耐劳、不怕困难,从初来时不谙世事的中学生,逐渐成长为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这段经历让他们深刻理解了“蒙古马”精神: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成为真正的千里马。

杨玉民和葛亮(后来成了他的爱人)被安置到鄂托克旗查布公社新卡汉大队插队,他俩当时是查布公社插队知青的领队。一到大队,他们发现这里是以半农半牧以农为主的生产队,条件很艰苦,领导班子之间不团结,大队副队长见知青来了喜出望外,好像“救星”来了一样,多次找知青谈自己和大队一把手的矛盾,后知青们走访了队里二十多位党员,初步了解队里的一些基本情况,双方进行了沟通,并深入细致地到副大队长家做思想工作、嘘寒问暖,传达中央的少数民族政策,发现他生活有困难便主动帮助解决,化解了矛盾,加强了班子内部的团结,为农牧业生产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插队期间,大队的女知青下到牧民家放羊,男知青在大队修水利、种土豆,他们在零下二十多度的地下打炮眼、挖水库,有的把脚冻坏了、有的满手是冻疮,但从未叫苦,因为他们认为是毛主席派他们来的,大家都想尽一切办法改变大队的落后面貌。

知青们觉得他们在最困难的时候遇到了最好的人。有一次一个知青烧炕,不慎把被子烧了,牧民把自己盖的皮被子拿来给知青们盖,虽然看到皮被上有虱子在爬,但他们感到很温暖,“最干净的是贫下中牧”。还有一次杨玉民发高烧,蒙医大夫扎木苏连夜骑着毛驴赶来给他扎针,送来蒙药,第二天他就痊愈了,随即便投入到生产中。当时牧区饮食条件很差,主食基本上是棒子面、土豆等粗粮,牧民把给自己供应的一点点白面包了饺子送来给南京娃娃吃。在鄂托克旗插队第二年的一个夜晚,杨玉民和知青汪兴民去乌海市海勃湾购买农具,刚入住旅店准备入睡时,突然听到广播里讲一位蒙古族产妇生小孩大出血,生命垂危急需输血。杨玉民和汪兴民立即跳下热炕赶到医院,捋起衣袖献血,杨玉民献了400CC血,汪兴民献了200CC,他们就是这样,急人民群众之所急,想人民群众之所想。

在那里,知青们用汗水浇灌了青春的嫩芽,耕耘不息。在那刻骨铭心的岁月里,他们收获了情同手足的友谊,在那黄沙肆虐的土地上,他们感悟了善良的真谛,在精神的孤独和繁重的劳作中,他们积蓄了跋涉人生的源动力。杨玉民说,要感谢马背上的蒙古民族,是插队的生活使得他真正领悟到人生的真谛,那就是:与人为善,赤诚相见;关爱他人,无私奉献。他从马背上找到了人生坐标,也从马背上实现了人生价值。

在呼铁局工作的苦与乐

1971年10月,杨玉民招工到呼和浩特铁路局包头工修厂工作,这个厂的营业范围是推土机、铲运机、挖掘机等机械出租及修理。杨玉民被分配为安装钳工,经常在外施工。1971年底在临河机务段施工,安装高架煤斗。寒冬腊月,师傅带着两位知青,克服一切困难,不畏严寒、高空作业,提前一个月完成任务,为沿线铁路机务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基础条件。学徒三年后,经领导考核,他被调到机关材料室担任业务员。到任后他努力学习各种机械配件知识原理,深入车间向老师傅请教,和材料主任一起跑包头各业务单位及全国各地铁路局对口的业务单位。由于杨玉民虚心学习、工作执着、积极热情,1982年被提拔为材料室主任,成为呼和浩特铁路局最年轻的材料室主任。那时整个厂处于亏损状况,杨玉民发挥自己的特长,了解巿场规律、掌握巿场信息,向巿场要业务、要效益。在内部开展增收节支活动,他每天都要去包头农机公司、配件公司报到,及时掌握紧缺配件动态。那时变速箱总成很稀缺,只要到货便被一抢而空,另外东方红75底盘大梁稀缺,杨玉民让锻工车间做了5台,拿到农机公司销售,不到一个月就销售完了,后又继续生产,增加厂里的收入。当时,推土机用的铲片卖得较贵,他就委托达拉特旗农机修造厂加工自用,节约了大笔支出。另外单位淘汰机型比较多,比如斯大林100推土机,只要漏油就不能用了。如何变废为宝,杨玉民翻阅了大量资料,和修理工一起拆开机器,发现主要原因是密封圈漏油,对着资料寻找密封圈替代品,他跑遍一机厂、二机厂、包钢运输部材料科、二建材料科等单位,仅用了48小时,最后在包钢解决了问题,使这台宣告死刑的斯大林100又复活了,继续到铁路沿线施工干活。当年《内蒙古工程人》用“漩涡四十八小时”报道此事。由于厂领导正确领导,材料室全力以赴,工人们辛勤付出,当年便扭亏为盈。1984年、1985年两次调工资,论贡献、按政策,杨玉民都是名列前茅,可他两次主动将指标让给别人。1986年受上级委托,经包头工商局批准,杨玉民负责完成了公司4880万合同的任务。在此期间,南京钢厂、钢管厂到包头争取车皮,杨玉民想尽一切办法协助解决,加强了两地经济发展。

1979年一个冬天的晚上,已在呼和浩特铁路局工作的杨玉民外出采购机械配件,在从包头青山区回东河的路上,发现一位男士醉卧马路边,立即叫司机停下车将全身冻僵的醉汉拉回到自己家中,生火热茶擦身子,使他冻僵的身体逐渐恢复了知觉,第二天又安排司机将他送回家中。1980年3月,单位一女知青突然病重,她的爱人在南京工作,在包头无人照料她,杨玉民和南京知青杨守清立即把她送到医院抢救,并轮流值班守护,三天之后转危为安,她爱人从南京赶来时非常感激,要重谢他俩,全被谢绝。2024年9月,杨玉民回包头访友,得知一位知青因脑梗,已多年出不来,儿子又不慎因工伤去世,随即到她家看望,杨玉民一进房间,他们全家站起来欢迎,老知青握着杨玉民的手含着眼泪说:“昨天听说你要来,我一夜没睡,很激动,你来了我病就好了,明年我到南京去看你”,刹那间,血在涌、泪盈眶、心震撼。

在呼铁局工作的十几年,杨玉民多次被评为呼和浩特铁路局先进工作者、包头巿优秀共产党员。1988年10月他离开了奋战17年的包头铁路,临走的那天,在包头东站有近200人送行,感恩、感激!2021年1月9日,《鄂尔多斯日报》以《当人民群众需要的时候》为题报道了好职工、好干部杨玉民的事迹。

返回南京的岁月

1988年10月,杨玉民离开了汗水挥洒整整20个寒暑的内蒙古草原,调到交通部南京长江油运公司,被安排到多种经营处当科长。多年插队生活,耽误了自己的学业,他深感知识的重要性,回到南京,他决定报考中央党校函授学院,被录取到经济管理系学习3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连续3年被评为“优秀学员”,被誉为“学习生活中的活雷锋”,并受到表彰。油运公司党委组织部收到上述材料后,即研究决定任命杨玉民为整个公司“老大难”单位船务公司党委委员、常务副总经理。到岗后他仍然弘扬马背民族博大、无私、拼搏的精神,调研了近3个月,建议开领导班子会议,杨玉民在会上汇报了调研情况,提出了自己初步设想:建议把三产搞起来,成立服装厂、印刷厂、机电设备厂、餐馆等经济实体,四位领导分别负责、落实到位,合理利用相关政策,实现自负盈亏。

此公司有一千多人,船长、政委的家属子女多,还有十几个劳改释放犯,每月靠油运公司补贴,整个公司没人管事,职工无所事事。由于公司长期管理松懈,人员素质差、纠纷多、矛盾大,一些人经常到一把手办公室冲砸,无法维持正常工作秩序。杨玉民经常找闹事者聊天、嘘寒问暖,俗话说“外来和尚好念经”,慢慢便和这些人成了好弟兄。他们有事就到办公室找杨玉民;有些船员上岸后,大夏天中午来看杨玉民,随即安排办公室主任和他们一道喝啤酒;有船员父亲病危,杨玉民及时到医院进行慰问,自掏腰包看望家属;职工孩子生病,杨玉民安排公司汽车送职工的小孩去医院看病。有一次一个船员上岸后全家到一把手办公室冲砸,杨玉民去了以后立即进行制止,并把他带到自己的办公室,问其原因,是为了买房子要向公司借3万元,公司一把手解释说没有先例,拒绝借款,这位职工已闹了好几天。杨玉民当场向他们全家做出解释:第一公司没有先例,第二如果公司职工都来借钱咋办?会影响公司正常经营,杨玉民答应个人可以借给1万元,什么时候还都行,这位职工听了后很感动,表示“不借了,谢谢你!”问题圆满解决。在担任常务副总经理期间,针对船员大都在长江近海工作,线长、点多、面广、分居的实际情况,杨玉民一次次把公司的温暖送到干部职工的心坎上,四处奔走呼喊为他们排忧解难,主动解决两地分居10多户,解决职工子女就业10多人,并为油运公司100多名职工解决了小孩上学的后顾之忧。在杨玉民退二线的欢送会上,油运公司书记问杨玉民行政领导政治思想工作怎么做?他的回答是两条,第一以身作则,第二关心职工生活。由于杨玉民的心始终与干部职工、家属的心紧紧贴在一起,为油运公司的发展献计献策、任劳任怨、执行力强,曾多次荣获南京长江油运公司“先进生产者”“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杨玉民虽然居住在南京,身上仍带着鄂尔多斯的泥土,不仅有蒙古马精神,还有蒙古骆驼的执着,任劳任怨、一步一个脚印的风格。杨玉民是南京内蒙古商会发起人之一,曾任过秘书长、执行会长等职务。在商会工作十年中他始终把商会当成自己的家,把会员当成自己的亲人,急会员所急、想会员所想,经常走访企业有什么需求?有什么问题?遇到问题,想尽一切办法解决。正如油运公司领导对杨玉民的评价:专门解决棘手问题。有一年商会有一会员单位,是做美容祛斑的,在江北一个店,有位顾客在做美容后,面部出现炎症,投诉到卫生监督部门,结果门店遭查封,还要罚款5万元,全巿通报批评。杨玉民深知,若在全巿通报批评后果严重,好多连锁店就开不起来了。他从别人口中得知这一消息后,便主动去协调、了解情况、查找原因,和该公司领导主动到江北卫生监督所进行沟通,讲出实况立即整改,最后处理罚款3万元,不在全巿通报批评。在商会他还解决了一些会员子女上学难、就医难、资金短缺等问题。

杨玉民也是鄂尔多斯与南京协调发展工作的使者。他每年都要到鄂尔多斯跑二三趟。2022年商会常务副会长单位在杨玉民的协调下,投资3亿元人民币在伊金霍洛旗建设固废处理项目落地。这几年又为商会副会长单位华润集团在蒙医蒙药的创新、传承与发展上,奔跑各旗县,正在逐步落实。2023年春节前,帮助第二故乡阿尔巴斯乌仁都西大队牧民在南京销售国家地理标志阿尔巴斯攀山羊,仅两个月就销售200多只,2024年准备销售500只,让品牌效益走向江苏省各地,为牧区牧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那段在内蒙古插队的经历,让知青和牧民成为了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那番熔炉般的锤炼,让知青们成为当代中国最有担当、最能吃苦、最为坚韧、最具有奉献精神和广阔胸襟的一代人。他们以能为草原建设,为草原牧民做点事、出点力,深感无比幸福与骄傲!愿美丽的大草原更加繁荣昌盛!

杨玉民现任江苏省收藏家协会钱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钱币收藏他一直在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能从宏观高度去思考与审视货币文化现象及错综复杂的巿场问题,作为一个老党员,一切都是党给予的,深处在时代大变革环境下,党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是杨玉民平日里最为关心的重点。南京内蒙古商会骨干企业永银文化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陈永在摆地摊时,杨玉民就指导帮助他,是他的启蒙老师。自从公司成立后,杨玉民经常去该公司讲解研究钱币文化产业的未来,引导他如何去发展,怎样发展好,灌输新时代下进一步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应在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同时,注重观念引领,创新路径模式,增强品牌意识。杨玉民花费了近十年时间,投入了大量精力,倾心去指导和帮助永银文化企业的全面发展。现在永银文化企业通过十几年的努力,成为国内一流的现代化钱币文化集团公司,公司注册资金人民币1亿元,连续9年获得(中国金币)年度大奖和突出贡献奖;解决社会就业人数达千人以上,经济效益可观,获得社会各界的好评,受到南京巿秦淮区政府表彰奖励。

他先后帮助5家南京知青把工作从鄂尔多斯调回南京,帮助5位在内蒙古生活的知青子女在南京上班。近几年帮助解决近二十位鄂尔多斯牧民、南京知青、南京知青亲属看病问题。不论在鄂尔多斯、包头出差或在南京地区,只要获悉曾经插队的知青生重病住院及病在家里出不来,杨玉民都会在第一时间去看望。

退居二线的12年中,杨玉民一直在组织执行知青多项活动。每年10月21日知青插队纪念日和春节团拜,他都是这两个重要活动的组织者,每次四五百人,大家在一起,非常高兴,加强了交往、交流、交融。特别是南京知青赴鄂尔多斯插队四十周年、五十周年省亲活动。他多次穿针引线、铺路搭桥,甘当默默无闻的友好使者,谱写了一支《南京知青在草原,中华民族一家亲》凯歌。在五十周年省亲活动结束后,他作了自我总结:十二年知青工作圆满结束,二兵即“徐兵和王兵”打的基础,二长即“李恕和吴家铎”指点江山,知青鼎力相助。正如当时鄂尔多斯市宣传部副部长王进勇所说:“在你们有条不紊的组织工作中,我们看到了马背上的民族许多优良传统在你们身上发扬光大。”

杨玉民跟踪收集了南京知青与第二故乡24年间活动的各种视频资料四十多部,还有电视台、各报纸杂志的报道,知青李锡润、程蔚兴帮忙刻成光盘珍藏,这些珍贵的视频,记录了四十多年知青活动的瞬间,唤起了知青草原情。他先后为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南京知青在草原》课题组、鄂尔多斯南京知青纪念馆提供了大量的资料。杨玉民深深感到:每办完一件事,心灵都得到净化,每次和父老乡亲交往,自己的境界都得到升华。

人生的感悟

岁月如歌,56年过去了,知青们仍然铭记那段青春岁月。在鄂尔多斯的草原上,他们学会了如何面对生活的挑战,如何在困难中成长。这段经历成为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岁月易逝,真情难泯,石榴红了,籽籽同心。他们永远不会忘记,当他们踏上那块土地的时候,那里是那样的贫穷与艰苦、那样的荒凉与落后,但没吓倒钟山儿女——敢于同命运挑战的一代风流。执着信念,不灭意志,使他们一个个顶天立地般地站起来。近几年,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南京知青在草原》课题组采访了300多位知青,搜集草原牧人与南京知青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有形有感有效有样板的楷模与典范。每位南京知青的故事都很感人,他们用青春与热血、智慧与力量、生命与汗水,耕耘着这一切,铸造着人生最理想的价值,谱写着鄂尔多斯一个又一个春秋。他们表示,要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忘初心,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

作者:${article.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