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鹏飞 葛怡宁
版次:062024年12月11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鄂尔多斯历史久远,孕育出众多丰富而厚重的自然与人类文化遗产。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自觉,一体推进历史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系统性传承、创新性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应有贡献。
把握历史文化遗产传承的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的高度,就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为何保护传承”“保护传承什么”“怎样保护传承”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这些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党领导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珍视敬畏中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遍布中华大地的文化遗存,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赓续不绝的基因和血脉,蕴藏着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卓越智慧和共同记忆。鄂尔多斯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无论是“河套人头盖骨”“朱开沟中华第一铜剑”“鄂尔多斯青铜器”“鹰形王冠”“西沟畔金凤冠”等社会各界耳熟能详的精品文物,还是“阳湾遗址”“寨子圪旦石城址”“牡丹纹黑釉剔花瓷瓶”,都映射着鄂尔多斯地区历史文化的独具特色和绵延不绝。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像爱惜自己生命一样珍视各类文化遗产,守住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在精心保护中更好传承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资源,印刻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价值理念、鲜明特色。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着眼文明传承、文化延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的工作要求,全力做好文物普查和保护传承工作,延续创新历史文化,为北疆文化建设赋能助力。
在合理利用中推动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历史文化遗产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根脉,既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充分挖掘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历史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开创新时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局面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关系文脉传承、造福子孙后代的长远大计。做好新时代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以尊崇敬畏之心赓续文化血脉、传承民族之魂,在文化自信自强中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为建设文化强国建设贡献鄂尔多斯力量。
坚持保护修缮与探源开发并重,彰显文物遗存活态价值。文物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依托,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让文物真正活起来,能够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深厚滋养。鄂尔多斯境内有城川古城、霍洛柴登古城、十二连城古城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们像是一部长篇史册讲述着鄂尔多斯的历史。我们要加大古建筑、古遗址等文物古迹的保护力度。根据最新统计数据,鄂尔多斯市境内有文化遗迹1000多处,分布有阿尔寨石窟寺、朱开沟文化遗址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伊金霍洛旗郡王府、杭锦旗扎尔庙古城遗址、乌审召庙等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4处,丰州城遗址、城拐子城址、榆树壕遗址等市县(旗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15处。分布有战国秦、秦、隋、宋、明五个时代的长城约228公里,秦直道遗迹约67公里。萨拉乌苏遗址被列为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鄂尔多斯市是党在内蒙古地区开辟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革命传统悠久、革命文物资源富集。全市共发现革命遗址46处,市级(含)以上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13处,馆藏革命文物(遗物)共有1500套/4673件。其中,鄂托克前旗、乌审旗列入了全国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陕甘宁片区。2023年11月,鄂尔多斯市启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对全市文物的对象名称、空间位置、保护级别、文物类别、年代、权属、使用情况、保存状况等内容进行全面摸底登记,为系统廓清文物资源家底、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提供依据和支持。我们要以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为契机,推进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集中编撰文献史料、方志古籍等,全景展现鄂尔多斯深厚悠远的历史传承。
坚持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重,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活态呈现。鄂尔多斯位于黄河几字弯(河套地区)核心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出了绚丽灿烂、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漫瀚调、短调民歌、古如歌、鄂尔多斯婚礼先后入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鄂尔多斯婚礼、古如歌、漫瀚调、顶碗舞、民间祝赞词、珠拉格、珠玛宴、走马竞技等传统文化展现出强大生命力,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工作、娱乐等各个层面,突出体现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内涵。我们要统筹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要建设文物保护场馆,加强对文物的保护、研究、宣传推介,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加强文物保护利用,积极将GIS系统、数字测绘、遥感、三维重建、三维激光、全景摄影、虚拟现实、RTK测绘、计算机数字绘图、无人机等先进的数字化信息采集技术,应用到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整理研究中,实现文物资源高精度和永久的数字化保存。要强化新媒体传播拓展宣传推广受众面,比如近年来鄂尔多斯电视台制作、播放42集《红色鄂尔多斯》电视专题节目,《鄂尔多斯日报》开辟“红色鄂尔多斯”栏目,刊载300多期革命史常识文稿。鄂尔多斯市博物院利用数字化激发文化遗产活力,探索文物活化新模式,将数字化手段运用到展览当中,遗址类的复原、壁画的实景再现、VR技术的沉浸式互动等,推动更多文物走出库房、走进展厅、走向生活,让越来越多的非遗资源通过活化利用重焕生机活力,成为文明传承的生动见证。
坚持人文融通与经济浸润并重,激活历史文化遗产的经济社会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文化与经济能够相互融通、相互促进,历史文化遗产可以给经济发展增添动能。我们要积极拓展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非遗+旅游”新路径,提升非遗传承实践水平。2022年,康巴什旅游景区、乌审走马旅游度假区等景区入选首批自治区级非遗旅游体验基地。以非遗资源激活文化旅游,实现了文化保护与经济繁荣的双赢。要注重将文旅景区与历史文化遗产串联,借助数智媒打造文旅新产品。要注重以科技赋能带动流量消费,积极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文旅消费新体验。要积极通过激活传统文化打造“暖城鄂尔多斯”文旅品牌,让人们在“烟火气”“文艺范”“科技化”的邂逅中流连忘返。要注重通过艺术创作激活文化遗产,强化艺术精品创作,策划推出一批文化内涵深厚、艺术表现力强文化艺术精品,通过艺术精品展现文化精髓,努力实现文化消费与精神富足的双向奔赴。
(作者单位:鄂尔多斯市社会科学联合会;鄂尔多斯市委讲师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