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白瑞芳
版次:062024年12月11日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看,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人类文明形态和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的重大进步。其核心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即人类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展方式上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关系的崭新理念,主要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为前提,以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为宗旨,以绿色低碳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为抓手,目标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标志性、创新性、战略性的重大思想观点,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为加快建设美丽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以数字化驱动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变革,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动力。”数字技术是触发新一轮技术革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变量,开辟发展数字技术新领域新赛道,是新征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应以此为契机,加快推进数字化赋能,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助力鄂尔多斯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推进数字技术创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动力
数字技术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原动力,也是提升国家和区域核心能力的关键因素。今年2月鄂尔多斯市召开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会上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激活创新之源。”“真正以颠覆性技术、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为加快发展鄂尔多斯市数字技术明确了目标、方向和路径。《鄂尔多斯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出:“到2025年,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降低,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生态屏障建设取得新成效,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功能显著增强,生态环境监管水平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巩固完善,努力建成突出环境问题系统治理的标杆区、全社会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完成这些目标任务,要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作用,提升生态治理现代化水平,更需要借助数字技术对治理过程进行数字化赋能。一是推进数字技术嵌入信息整合业务,提升生态环境信息汇聚与分析能力。引入人工智能、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构建统筹全市生态环境保护的数据资源体系,支撑市、旗区、部门间生态环境数据互联互通。二是推进数字技术与监测业务深度融合,提升生态环境智慧监测能力。加快卫星遥感、激光雷达、自动化技术等与监测业务深度融合,推动全市环境监测站点的智能化升级与改造,实现生态环境要素全面感知、动态监控。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全面实现监测链条智能化、流程化、精准化。三是推进数字技术支撑执法环节,提升生态环境执法能力。充分应用卫星遥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和污染源监测,利用数字技术实现智慧化监管,推动智慧环境等项目实施,加强多源数据共享共用与综合分析,强化环境监测对执法的有力支撑,实现现代执法精准排查,提升全域生态环境政策执行效率。
推进数字技术与绿色生产融合,发挥企业在环境治理中的主体作用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推动创新创造的主力军。企业是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主体,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主体,其自主环保行为和生态治理贡献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应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发展理念,积极响应国家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的系统部署,持续推进数字技术与绿色生产、创新融合,进一步发挥企业在环境治理中的主体作用。一是突出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要求:“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挥企业“出题人”作用,完善企业参与攻关需求征集与榜单编制机制,强化从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生产实践中凝练重大科技攻关需求。实行“链主企业联合出资挂榜”制度,链主企业和政府共同出资,聚焦突破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面向全国、全球挂榜,并给予资金支持。二是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深度嵌入生产全过程。一方面实现对生产全链条的实时监测,精准掌握生产过程中的排放物浓度、能源消耗等,为绿色生产方案的制定与优化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借助大数据分析,对企业生态环境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准确识别潜在环境风险源,有效跟踪废弃物流向,实现企业内部环境污染闭环治理。三是推进数字技术支撑绿色创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凭借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手段,深度优化企业研发流程,助力科研人员快速突破绿色技术瓶颈,降低绿色创新的研发和实验成本;搭建数字化创新共享平台,加强数字技术与绿色技术相融合,提升企业自身的全面创新能力,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
推进数字技术与绿色生活融合,提升公众参与生态治理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把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形成文明生活风尚。一是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是公众参与生态治理的一种重要实践方式。要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社会自觉行动,着力推动构建生态治理全民行动体系。全面推进数字技术嵌入百姓绿色生活,提升生态治理公众直接参与能力。二是提升公众参与生态治理的自觉性与实践能力。创新数字技术宣传策略,采用视频、动画等生动、直观的形式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市民深刻领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内涵;拓展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等领域的数字化应用场景,让公众在享受数字便利的同时,自觉践行绿色智慧生活的新风尚,从而内化为生态治理的自觉行动。三是推进数字技术支撑下的社会监督与志愿服务机制。加快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与普及,并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在社会监督领域的创新应用,实现对生态环境破坏行为的快速上报、高效处理与及时反馈;借助数字技术搭建高效、透明的志愿服务平台,为志愿者和广大市民提供便捷的参与渠道,通过全民共治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和直接参与的成就感。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不懈、奋发有为。生态治理是需要各方共同参与建设的绿色发展事业,其成效不仅取决于进一步发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作用,也离不开企业主体作用的发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既关乎生态治理体制的改革深化,又紧密关联经济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全面转型。因此,必须加速数字化技术在治理主体中的广泛应用,以科技力量为生态治理赋能。
(作者单位:鄂尔多斯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