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妍
版次:062024年11月13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代表性论断,代表着绿色发展观,既运用富有中国特色的话语鲜活地概括了绿色发展战略的内涵,又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本质特征,揭示了发展与保护二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突破传统工业经济学框架,预示了人与自然从冲突走向和谐的未来方向。
实践表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找到“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是关键所在。绿色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解决使“绿水青山”高品质、高效率地转化为“金山银山”,如何利用“金山银山”反哺、呵护“绿水青山”的问题,即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实现社会总资产的最大化。“两山”转化的路径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论述。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做好“两山”转化顶层设计
政府作为公权力的代表,可以通过政策、法律、制度等手段的干预来弥补市场调节不足,和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发挥的主导作用。目前需围绕着如何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做文章,促进生态产品有效供给,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政府规划引领作用,围绕如何尽快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展开制度体系和政策体系设计,清理或修复部门间法规制度相互“打架”现象;将生态产品价值体现在各级政府重要发展规划中去,比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布局、国土空间格局规划等领域,发挥好“指挥棒”作用;加快生态资源信息化平台建设,进行统一确权登记,摸清底数和存量,对生态资源数量和质量变化做到心中有数; 有关部门要及时总结并推广先行试点地区“两山”转化的经验做法。
二是加强“两山”转化关键制度供给。建立完善生态产品制度,确保自然资源和生态产品权责明确、监管有效、流转顺畅;统筹考虑地方环境治理的财政需求,建立健全与地方政府事权相匹配的财税制度;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充分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在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考虑生态产品的生产性功能、服务性功能以及调节性功能,制定针对性的开发指南。
健全产权制度,形成权责清晰的多元化生态产品生产和供给主体
产权清晰是“绿水青山”由公共物品属性转化为具有商品属性进而进入市场进行交易的前提,所以产权制度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前置性基础性制度。在产权清晰前提下,自然资源和生态产品才能通过转让、抵押等多种形式让产权在市场上顺畅流转,从而将生态产品转化为生态资产和生态资本。
一是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系统,尽快界定各类生态资源产权主体,明确确权登记的原则、技术、规范等,确保确权登记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制定产权主体权利清单,从根本上解决生态产品“归谁有”“归谁管”和“归谁用”等问题,形成多元化生态产品生产和供给主体。
二是健全环境使用权交易制度。建立环境产权制度,赋予产权人依法处置环境产权的权利,比如排污许可证制,用市场手段解决污染排放超标、污染严重等问题;建立环境权益市场,激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对传统设备改造升级,降低污染排放,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
建立生态产品监测和生态价值核算机制,夯实“两山”转化基础
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前提是对生态产品进行准确的监测并对其价值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核算。根据先进经验,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是建立生态产品监测机制。加快构建生态监测网络,注重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形成覆盖陆地江河流域等陆水自然资源统筹、天地一体的调查监测体系;建立生态资源区域实物账户、功能量账户和资产账户,以此作为生态资源体管理的工具;摸清生态资源存量底数和流量现状,将有关指标作为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对自然资源基础数据监测,为开展资源资产定价、审计、监管等提供依据。
二是完善生态价值核算机制。根据先进地区已开展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试点情况,在全面总结不同区域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和经济生态生产总值核算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包括陆水自然生态资源在内的不同类型生态产品的核算方法和技术规范,为各级政府和专业部门推进生态产品核算提供指导。
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充分调动各方在“两山”转化中的积极性
建立体现生态价值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是实现“两山”转化的重要保证。从先进地区的做法来看,皆把其作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方式。
一是加强生态补偿顶层设计。政府要按照“谁污染、谁付费”“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进行顶层设计;科学界定生态补偿领域,重点包括生态功能区、江河流域保护以及林地草地等重点领域;理顺部门间法律法规,避免与生态补偿政策相互冲突或重叠。
二是加快形成“纵横结合”生态补偿体系。既要加快完善中央财政对地方生态保护“自上而下”式的纵向生态补偿机制,又要加快完善流域间、区域间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推动生态受益区向生态保护区进行合理补偿,最终形成纵横联动、共同发力的生态补偿体系。
三是探索多元化生态补偿方式。积极借鉴“森林生态银行”“湿地银行”等典型做法,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和利益相关者参与到生态产品的供给和交易中去;探索生态受益区以资金补偿、产业扶持、园区共建等方式向生态保护区进行补偿;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鼓励金融信贷支持。
完善生态产品市场交易机制,打通“两山”转化市场通道
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是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关键,应建立生态产权交易市场,通过市场激励机制,促进生态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从而打通“两山”转化的市场通道。
一是积极探索生态资源变资本的市场交易机制。针对一些稀缺性的自然资源,探索竞价与拍卖交易机制,从而获得溢价收益,建立完善生态变资本、变财富的市场交易新机制;在森林、湿地等不同生态产品领域开展资源资产化、证券化、资本化改革。
二是加快完善生态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要充分发挥价格机制作为最基本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建立反映生态产品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以及生态要素价值、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
立足生态优势,推进生态产业化经营
生态产业化经营要求把生态环境优势积极融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发展中去,从而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优势,“绿水青山”自然而然就变成了“金山银山”。
一是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与环保服务业,直接实现“两山”转化。依靠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强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推动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二是发展生态利用型产业,间接实现“两山”转化。以优质生态产品为依托,构建以“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多元参与”的生态利用型产业发展模式,结合本地情况打好绿色生态牌,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品深加工、主题旅游、婚庆产品等生态利用型产业,将本地的“绿水青山”成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现实消费品。
三是培育新型生态产业化经营主体,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以地方森林绿色屏障建设为例,在不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前提下,积极培育包括大农场主、工商企业、合作组织、股份制林场等新兴经营主体,依靠专业化优势,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健康养老、度假休闲、旅游观光等生态产业,加快生态物质产品、生态文化产品以及生态服务产品的融合发展,通过生态产品销售实现森林绿色屏障的价值。
(作者单位:中共鄂尔多斯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