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优秀教师王巧玲
□赵冬霞
版次:05B2024年10月24日
“玲子”“老王”,这是一个称谓,是学生对王巧玲的亲昵称呼,从“玲子”到“老王”,像是岁月的一面镜子,折射出王巧玲28年的人生点滴;称呼的变化,是粉笔刻下的杰作,诉说着她28年讲台生涯的延续。
站在讲台那年,王巧玲22岁,刚从师范学校毕业,来到了准格尔旗龙口镇第六中学,带初三年级的数学课,环顾讲台下一张张脸庞,是一双双充满渴望的大眼睛,她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这里是她的老家,那个年代乡镇严重缺乏老师,出生农村的王巧玲深知老师在这里是多么重要。思绪拉回到她高考的经历,第一次高考那年,她生了一场病,落榜了,由于家境贫困,已经无力支撑她继续读书,差点成为一名地毯厂女工。王巧玲的老师得知情况后,鼓励并帮助她继续念书,这一刻,在王巧玲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立志自己也要当一名教师。
高挑的身材,得体的装扮,温暖的笑容……学生都非常喜欢这位年轻的老师,相差几岁的师生,孩子们都喜欢叫她“玲子”。一天,站在讲台上的她,环顾学生,发现一位孩子没有来,这名学生学习非常优秀,从来不旷课,突然出现这样的情况,王巧玲感觉不妙,果不其然,由于家庭困难,家里准备让孩子辍学。
“苦了啥也不能苦了孩子念书。”王巧玲掏出100元钱塞到学生父亲手里,拉起孩子就往学校走。从此,每个月王巧玲都准时将100元送到学生家长手中。当时王巧玲每个月的工资只有298元。如今,这个孩子早已学有所成,师生经常联络,只是对王巧玲的称谓改成了“老王”。
时光有温度,微光有力量。当时学校的设施设备非常简陋,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王巧玲利用学校唯一的一台刻板刻卷,把蜡纸铺在刻板上,一笔一划把字刻出来,再转油印机把试卷转出来,每次刻完都是凌晨,手上和脸上都是油印机上的黑油,就在这一张又一张散发着油墨香味的刻卷中,学生的成绩从之前平均40分提高到70分。
“在乡镇教书苦不苦?”不少人问王巧玲这个问题,她笑着说:“一点也不苦,我的学生有考到清华北大的,这是我最骄傲的成就,我们乡村也能飞出金凤凰。”
乡镇教书一干就是9年。2005年王巧玲被调在准格尔旗民族中学任教,继续担任数学教学任务。环境改变了,肩上的任务没变。王巧玲还是一如既往地坚守和热爱。
随着年龄的增长,王巧玲的身份也从“朋友”转变成了“妈妈”。“王妈妈就是我的亲妈妈,让我感受到了母爱。”一位女学生说。这个学生是一个有故事的孩子,从小被抱养,由一位80岁的爸爸抚养长大。这件事让她一直感觉很自卑。王巧玲发现这个孩子很闭塞,自尊心很强,她走到孩子身边,蹲下身子,一次次打开她的心结,倾听她的感受,慢慢地孩子走了出来,变得开朗乐观。
当“妈妈”就有操不完的心。一天突然接到一位家长的电话,说是孩子离家出走了,电话也打不通。这个孩子从小品学兼优,可后来接触到一些社会上的人,教唆之下,准备放弃学业,外出打工。几天联系不上,王巧玲急了,到每个班级打听,突然发现有一名学生跟他能取得联系,找到突破口,王巧玲让这位学生给他发信息,苦口婆心,终于将这位学生劝了回来。在他离开的这一个星期,王巧玲消瘦了一圈,看到憔悴的王巧玲,孩子哭了,至此再没有犯过错误。
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王巧玲喜欢这句话,也成了她的标尺。临近中考,王巧玲不慎骶骨骨折,大夫建议居家静养3个月。半个月过后,王巧玲待不住了,家人拗不过她,没有办法,家人只能每天开车接送。批改作业,坐不成椅子,王巧玲找来一块防潮垫,铺在地上,她趴在上面批改作业。守着孩子们她放心。
“亲爱的姑娘,花开有节气,努力无限期!吃苦与坚持是进步的必备且必须成为常态!别再该播种时去摘果!期待你真的出发!”打开王巧玲所教学生的作业本,最与众不同的是开学的第一本作业本上都有老师对每个孩子的期许,被学生称为“开学第一语”。初中3年,6本这样的作业本,有的学生会珍藏到参加工作。
王巧玲总是说教育从来不是要求,而是影响。教师不仅传道授业解惑,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轨迹。有时如春风化雨,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田;有时寂静无声,却能在每个学生的成长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王巧玲认为因材施教,就是学生需要什么,教师就给他什么,做学生需要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有发挥个性特长的机会,所以她创新性地提出向学生“贷款收息”。她给每位学生一个盒子和一元硬币,硬币是给学生的“贷款”,学生通过他们的成果“还息”,包括不再照抄别人的作业、课堂不再说话、学习成绩提高了、会做更多的家务了……这一举动让王巧玲赚到不少“利息”。
“我特别幸福的一件事情就是好多孩子毕业很多年还继续给我‘交利息’,包括他们考上了研究生、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某个课题有了新突破等等,这一刻我感觉师爱的力量多么的伟大。”王巧玲说。
多年来,学校以师徒结对的方式促新老师尽快上岗,王老师始终将引领的职责担负在自己的肩上,对待新教师的求教,她耐心指导,真心帮助新教师成长。热情鼓励与指导青年教师,经常给青年教师上示范课,与他们一起听课、评课,不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在各级教学研究中出谋划策,做好示范与协助作用。
“我经常去听王老师的课,王老师对知识的热情和对学生的热爱,时刻鼓励着我,我觉得王老师就是我身边的大教育家。”教师赵萌说。
28年,诲人不倦,终有回报。一系列荣誉称号见证着她一路的艰辛与收获。曾先后荣获“自治区级优秀班主任”“市旗级优秀教师”“市旗级优秀班主任”“市旗级班主任基本功一等奖”等多项荣誉。2024年,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面对这份沉甸甸的荣誉,王巧玲只是淡淡地说,自己可能比较幸运而已。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如今,在准格尔旗涌现出了一批批这样的教师,他们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让“教育家精神”具象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