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中国式现代化的鄂尔多斯实践探索

□杨鹏飞

版次:062024年10月23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的“顶梁柱”和“排头兵”,鄂尔多斯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三个四”工作任务为抓手,努力在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宽广大道中闯新路、进前列。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加快转入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一是打造一流创新平台。创新平台是实现战略的重要载体,也是引领产业发展的关键。大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推动能源、新材料、低碳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重大创新平台,使创新动能更加集聚。坚持把建好创新平台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抓手,加快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矩阵,围绕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高起点重塑重构实验室体系,推进产学研研究院、孵化平台建设。建设好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内蒙古研究院、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鄂尔多斯实验室等平台。积极构建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多层次研发平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平台引领作用。二是培育一流创新主体。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推动创新发展离不开大量的创新型企业作为支撑。实践证明,抓创新必须抓企业,只有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孵化、培育、壮大、汇聚大量的创新型企业,才能激发创新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要持续实施高成长性企业培育行动,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发展速度快的高成长性企业作为试点企业,加大政府产业投资支持和引导力度。发挥龙头企业牵引作用。围绕全市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选择一批对产业发展具有龙头带动作用、创新能力发展强的创新型骨干企业,通过支持创新龙头企业建设高层次创新平台、承担重大创新任务、加强开放式创新、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加大对创新龙头企业的金融支持政策措施,培育形成一批主业突出、行业引领能力强、具有先进技术水平和一流竞争力的创新龙头企业。实施“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工程,创新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支持方式,推进普惠性研发奖励政策,对符合条件企业的研发费用给予奖励性补助。引导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围绕国家重大工程、市重点产业和行业龙头企业集聚创新发展,形成“科技小巨人”企业带动、科技型小微企业集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有效支撑的良好局面。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和备案工作,加强统计、监测、分析。完善政府采购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采用首购、订购和购买服务等方式,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产品的研发和规模化应用。三是建设一流创新生态。通过建设性举措,不断优化和完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包括制定完善前瞻性、引导性、促进性的制度措施,对科技创新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规范性治理。从系统布局、系统组织、跨界集成等诸多方面入手,调动政府部门、科研人员、企业、科研单位、投资机构等多类主体共同参与科技创新生态治理,通过树立创新生态理念、完善科技金融模式、推进知识产权管理、扩展创新生态空间、整合创新资源,形成具备更高服务水平、更高决策水平、更高创新水平的科技创新治理格局。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优势,创新治理理念、思路、方法,驱动科技创新治理从粗放式管理走向精细化、智能化、高效化转变。

产业引领高质量发展

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要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落实新发展定位,坚持特色主导、龙头带动、技改提升、集聚发展,大力抢抓“风口”产业。培育壮大新动能,全力以赴拼经济,凝心聚力抓项目,以产业发展高质量支撑经济发展高质量。一是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要立足鄂尔多斯实际,着力解决产业链不长、不深、不宽、不全的问题。在提升传统能源产业的同时,积极做强现代煤化工、新材料产业,打造集能源生产、装备制造、示范应用于一体的新能源全产业链,壮大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生态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新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筑多能互补、多业并进、多点支撑、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以能源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导方向,推进产业集群培育行动,重点打造新能源重卡产业链、绿氢产业链、精细化工产业链等产业链,围绕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二是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紧扣行业发展动向和市场需求方向,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力度,以人工智能、大数据、5G应用赋能煤炭、羊绒等传统产业。创新煤矿智能化建设,统筹提升采掘系统、运输系统、监测系统、地质保障等关键环节的技术装备水平,搭建多功能煤矿管控信息平台及智能化大数据共享与应用平台,推动煤矿智能化建设,实现煤矿系统优化。推动煤炭企业与上下游产业,新技术、新业态融合发展,从传统的煤炭开采业向以煤为基的现代煤炭产业体系嬗变。创新驱动羊绒产业转型升级。以“构筑世界级羊绒产业”为目标,加快建成链条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绒山羊科创中心、羊绒交易中心、羊绒产业中心”,以集群模式以大带小,以强带弱,促进羊绒产业集群化抱团式发展,形成发展合力,共同打造鄂尔多斯羊绒产业温度。引导羊绒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以大数据驱动产品设计创新,以智能制造促进企业发展,不断向产业价值链高端攀升。三是创新驱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推动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创新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方式,实现对装备制造业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仓储物流、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全链条、全要素的数字化改造。创新培育和发展数字化服务商,支持互联网公司利用数字技术和数据资源为制造企业提供制造工艺、流程、设备等数字化转型服务。推动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创新打造服务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应用场景,培育发展具有“在线、智能、交互”特征的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充分结合乡村振兴、数字乡村、农业信息化等建设部署,强化创新赋能增效,推动现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与农业发展深度融合,更好发挥数字化引领、撬动、赋能作用,助力鄂尔多斯“一产重塑”。

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文化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某些领域和环节发挥着关键作用。作为重要支点,文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价值引领、注入强大动力,对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是以红色文化建设助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红色文化是一种重要资源,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是人们振奋精神的“营养剂”,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鄂尔多斯红色文化生态和区位优势明显,是陕甘宁边区的北方门户,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民族工作的桥头堡,是延安民族学院的最后落脚点,是延安时期民族区域自治的试验区和民族干部的培养实践地。进入新时期,鄂尔多斯市树立“牧区大寨”的典型,建设“穿沙公路”,为世界提供了治理荒漠的鄂尔多斯经验,是屯垦守边的治沙典型区。要发挥红色文化的精神激励作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强大力量。二是以绿色文化建设助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样板。绿色文化是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共生,能使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发展绿色文化,已成为鄂尔多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大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三是以创意文化建设助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模式。发展创意文化是赓续中华文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举措,是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不竭动力。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推进数字经济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打造鄂尔多斯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新征程上,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深谋实干、守正创新,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作为新气象,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鄂尔多斯新篇章。

(作者单位:鄂尔多斯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作者:${article.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