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与自己对话,亦是自观

——读王琮《与自己的影子对话》

□鲜然

版次:072024年10月10日

王琮《与自己的影子对话》分为两部分,上篇“与自己的影子对话”,下篇“四季行走”,谋篇布局以及主题都像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就我个人而言,更喜欢上篇多一些。

开篇便是《布票的故事》,布票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启用,到八十年代结束的一种供应券。当时的时代背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经济基础薄弱,生产的发展赶不上人民群众生活改善的需求。于是全国启动实施物资计划定量供应,各地都要按人头发放相应票据,布有布票,粮有粮票,油有油票等等,所需物资要凭票购买。关于布票叙述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展开,一个乡村小孩想要得到一小块红布来装饰自己的木刻手枪,而家中的贫乏状况又不能支持他的心愿达成,就只有想尽办法了。小孩想的办法是从经济条件相对要好许多的同学手里赢得,怎么赢?击拳比赛。但不同于六七十年代的匮乏,时光已经到了八十年代,经济开始长足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好转,困扰了当时中国几代人的布票时期行将结束。费尽心机之下,布票赢到手了,去柜台买布的孩子却被告知布票取消了。

这也是王琮的谋篇独到之处:通篇围绕得到布票展开,布票真得到了,一句“布票从今天开始失效了”,却宣告了布票功用的失去,文章也就此结尾。暗含一个时代结束,另一个时代即将展开。

如果用一个词描述王琮的文字,我觉得是原在,这样的原在有他自身的情绪和秩序,一种王琮式的活力存在于他的语言体系中。这样的活力有时候是在结尾处出乎意料闪现,非常契合当下的一种提亮,比如《暖水情怀》里,从一个人开车出去看景,引出暖水之行,又从暖水的景致里引出暖水之暖,继而突出一个恰当的暖的温度——国家的好政策、国家的生态移民建设……而作者自己也就此找到了自己一直以来期待的美,展望未来,无限美丽。这样的笔法,在《怀念青草》《官地塔村散记》《家住底楼》等篇章中亦有展现。这样的活力另外一些时候是偶尔一现,又沉潜下去,若不细琢磨,会忽略过去。

其实读王琮读到许多的是理性。这样的理性暗含他的价值取向和爱憎。看他在历史的遗痕中找寻出自己想要的光华,形成自己的观点,也是挺有趣味的。无论出行浙江,说贺兰石,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又或鱼谷洞听泉,追思丰州滩,漫步巴音布鲁克,都有很强的王琮印记,即理性解说胜过感性倾诉。这大约和他的工作有关。能爱好工作兼顾,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文学创作,也算难能可贵。好在记录的意义是,纸张虽然脆弱,由于写作者的用心,依旧能够打捞湮没于历史深处一些珠翠,而吉光片羽的记录中亦有新的传奇隐含其中。

在下篇的“四季行走”中,王琮记录的是二十四节气,这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在今天依旧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值得大书特书。所谓“山泽多藏育,土风清且嘉。”——农忙或农闲,都要把时节说起来。每一个节令,都有文明的传递。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收获满满,仓廪丰实,还有节日味道在内。在这一部分中,写作者变身科普作家。将科学知识、传说典故、民俗讲究等等杂糅在一起,力求一个浅显易懂,深入浅出。

若非要给王琮的这本散文集挑点毛病,我以为他的缺点表现在知识性。知识性出现在许多篇章中,是会叫人疲劳的。打个比方,一个人想要展现某棵树,于是在自己的田地里种满了树,来的人当然见到了树。但,若是来的人一路看到田地里连一棵草也没有,却突然出现一棵树,就长在地畔的乱石中,感受是不是更强烈一些?你会不会觉得这棵树就像是神来之笔?

——其实作者是明白这个道理的。他说过他的审美启蒙来自家乡的一个雪景:一片白茫茫的视野中,一棵只剩了三支像鹿角一样枝杈的树孤零零立在雪原中,树的不远处是融雪裹着泥土腐草形成的细细的曲折弯流。他文字里最好的那些篇章都有这样的美感。我以为是理性所造就的稳妥影响了他,让他在接近讲学的文字中力求面面俱到。稳妥和面面俱到是优点,但在文字中,有时候会成为羁绊。当然,这样的观感和我自身缺乏理性思考能力有关,待商榷。不管怎样,期待未来吧。期待未来,会看到王琮更多更好的文字,也期待王琮能把自己的长处发扬光大。

我以为,王琮的长处是,无论写景敘情,还是闲扯节气,都缓缓说事,娓娓道来,有一种沉稳气。这样的沉稳气质朴,简单,近乎一种颜色。似乎一切都明明白白,看得见。然而看得见里有一些东西藏着,细品,才觉得出好来。这好,就像是他笔下的二十四节气,可谓年年岁岁都有今朝,而今朝所记所思,皆是乡愁和牵系。

作者:${article.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