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52024年07月30日
伊克昭盟蒙汉支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革命武装,部队经过战争锻炼,作战勇敢,长于骑射,尤其擅长沙漠作战。战士中平民居多,因长期遭受压迫,具有强烈的革命意识。中上层领导核心如王悦丰、马富纲、马良诚和赵玉山等是蒙古族坚定不移的革命者。
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宁夏国民党马鸿逵部进攻三边和伊克昭盟南部根据地,城川等地沦陷,伊盟革命武装受到较大损失,余部南撤至陕绥交界的无定河一带进行游击斗争。1947年5月,为了适应三边地区斗争形势的需要,经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批准,三边军分区和中共伊克昭盟工委把活动于靖边附近的几支蒙汉武装进行整编,建立统一的革命武装——伊克昭盟蒙汉支队,王悦丰任司令员,高增培任政委,高平任副司令员,周仁山任副政委。下设两个大队:将中共伊克昭盟工委保安队、鄂托克旗工委保安队、乌审旗工委保安队合编为第一大队(下设三个中队);将西乌审部队编为第二大队(共四个连,西乌审保安司令部建制仍然保留)。
蒙汉支队成立后驻守靖边芦河东岸,任务是监视马鸿逵部的动向。其间,组织了芦河阻击战、出兵小桥畔、解放柠条梁等对马部的作战,参加了西北野战军回师三边收复失地的行动。7月5日,伊盟工委率蒙汉支队收复城川,制定了审查恢复党的组织,争取中间的被迫投敌分子,对叛变者除首恶分子外全部争取回归,扩大蒙汉支队等工作方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被胁迫的保安第四营第一连的绝大多数蒙古族战士被争取回来,马富纲、马良诚领导的起义部队部分官兵也与蒙汉支队汇合,正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所部被编为蒙汉支队第三大队。8月初,西北野战军挺进榆林,实施“围榆(榆林)打马(马鸿逵)”战略,马鸿逵部再次进犯盐池、定边,中共伊盟工委和蒙汉支队再次撤出城川,向乌审旗西部牌界地一带转移。不久,支队主力开赴前线,参加了西北野战军围攻榆林的作战,担负在榆林西南的元大滩阻击马鸿逵援榆部队的任务。
1947年底至1948年初,蒙汉支队奉命南下陕北吴旗镇进行冬训,开展新式整军运动。当时部队纪律较为松弛,在暂时困难面前,一些人产生了悲观、畏难情绪。针对存在问题,党内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以“三查”为主要内容进行整顿。通过集中整训,全体官兵提高了思想觉悟,增强了民族团结,提高了战斗力。为了适应伊克昭盟斗争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西北局和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决定组建统一的伊盟革命武装——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伊克昭盟支队(简称伊盟支队),王悦丰任司令员,周仁山、高增培先后任政委,马富纲任第一副司令员,高平任第二副司令员,马良诚任参谋长,下辖三个大队,第一大队叫蒙汉大队,副大队长李庭兰,教导员李富业;第二大队大队长双玉山,副大队长朱邦仁;第三大队大队长马良诚,教导员天宝。
1948年3月初,中共中央西北局根据形势发展,再次将中共伊盟工委分为伊东、伊西两个工委,同时决定将伊盟蒙汉支队改为伊克昭盟支队。伊克昭盟支队第一、第二大队由王悦丰、高增培、高平等率领东进伊东,第三大队由马富纲、周仁山、马良诚等率领继续在伊西地区开展革命斗争。4月,第一、第二大队参与神山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军伊克昭盟第一警备军的警备师大部。
1948年秋,解放军华北兵团挥师西进,围归绥,取包头,伊盟支队奉命配合战斗。到1949年秋,伊克昭盟支队先后进行了配合华北军区野战军第三兵团出击达拉特滩、保卫纳林、解放东胜及剿灭土匪等军事行动。
面对新的形势,1949年5月1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中共伊东、伊西工委合并,成立中共伊克昭盟盟委,并将伊盟支队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伊克昭军分区,王悦丰任司令员,高增培任政委,马富纲、高平任副司令员,周仁山任副政委,下辖若干支队。
伊克昭盟蒙汉支队是一支为伊克昭盟的解放奋勇当先的部队,是一支屡经战火洗礼,为伊克昭盟的革命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部队。
(鄂尔多斯市档案史志馆组织供稿 本文节选自《鄂尔多斯革命斗争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