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美稷城,不可忘记的历史名城

□张中飞

版次:072024年07月23日

在莽莽苍苍的准格尔大地上,历史曾在这里留下了几处华彩勃发的城池。可惜,这些城池随着岁月的流逝已不复存在。现在能看到的也仅仅是一些残垣断壁,碎陶烂瓦。

美稷城,也不例外。

美稷城,是大汉王朝时代兴建的一座城池,属于西河郡美稷县,坐落于准格尔旗境内的纳林村。它在中国浩瀚的历史天地中,地位显赫,是一座很著名的城池。

两千多年前,这里有一条湳水河。河水清澈透亮,波光粼粼。两岸绿草如茵,风光无限。美稷城就坐落在湳水河东岸,像一座小山,在无垠的草原上,显得十分高大,美轮美奂,庞煌壮丽。

显然,这座城是被风水恩泽过的一处好地方。广袤的草原,在它的四面铺展开来,在阵阵轻风的吹拂下,起伏多姿,泛起繁花似锦的艳美,呈现出一幅优美的画卷;清清的河水,碧波荡漾,从它的旁边悠然自得地向南缓缓流去。

它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向南跨过崇山峻岭,越过长城,可直达中原,进而抵至长安。向北沿长草而行,一鞭脆响,就可到达黄河天堑。而在它的周围又有大汉王朝设置的郡县。因此,在这里建城,上下通达,优势明显,的确是理想之地。

或许,大汉王朝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因为建设此城的目的,就是要便于此地区的行政管理与边防事务的处置。因此,将此城建于这里,既可以达到它的行政管理的意图,又可顾及它的军事战略。大汉王朝在此建城,当然是十分满意的。

这是怎样的一座城呢?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当我站在这段废弃的城墙上,眼前的景象令人欲看不忍。

城消墙坍,苍凉寂寥。尽管是艳阳七月,山风乍起,怎能不叫人幽思万古!

望着不远处的农舍,看着这座呈长方形的城池,荒寂的土梁,在风雨的侵蚀中,斑驳颜黄,早已失去往日的风采,只能静静地诉说着它的凄凉与寂寞。

城池里生长的杨柳树,以及一株株杏、梨、桃、苹果树,也没有多少生机。黯然忧伤,飘忽在这些树木的梢际,越发让人感到天空低沉,氛围漠然。

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反差却显得如此巨大。昔日风光灿然,眼前冷漠荒落,简直令人情悲意冷,难以置信。

而我的思绪却又一次被撞击,激越腾飞,将现实与历史碰撞在了一起,一瞬间擦出簇簇火花,在历史长河中漫延开来……

美稷城的诞生,极不平常。

似乎只有在战火硝烟中,才能显示出它存在的价值。它的建立,似乎注定成为抑制战乱的一个砝码,迎接安宁的一道曙光。

是的,说美稷城,就不能不谈及匈奴人。美稷城与匈奴人有着太多的关联,可以说,没有匈奴人,美稷城自然就会失去一串串光环。

匈奴,是古代中国北方草原上的一支劲旅,马背民族的先锋。他们与生俱来就有好战的性格。从战国开始,匈奴人就对富庶的中原地区骚扰不断。

茫茫草原时不时就能听到匈奴人急骤的马蹄声,看到匈奴人挥舞长矛的身影,卷起长长的烟尘,匆匆掠过,向着边境冲去。

为了防止匈奴人的进犯,尽管雄才大略的秦王朝始皇帝嬴政,也不得不征用万民,耗费巨资,修筑万里长城,用以抵挡匈奴人的进犯。

然而,令其没想到的是,这坚固的长城也抵挡不了匈奴人的战马长驱直入之势。对此,始皇帝痛下决心,派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出征几千里,深入漠北,对匈奴实施纵深打击。

然而,长城犹在,匈奴却终未被剿灭。

及至大汉王朝时,汉武大帝刘彻面对匈奴的频频侵犯,早已是怒火中烧。打击匈奴也成为汉武大帝的一块心病,他不得不派出卫青、霍去病三次率军攻打匈奴。

这一打,也打出了世界战争史的奇迹,竟然跨度长达四十四年;这一打,当然也打出了威风,打出了战果,打出了安宁。

一直到西汉末年,匈奴再也没敢进犯大汉王朝。

然而,匈奴人好战好斗的天性不会立刻改变。他们进犯中原,时间算起来也有几百年了。当然,他们内部也不消停,时常战乱不断。强的打弱的,弱的也报复强的。他们从战国开始就一直打,一直战,一直厮杀到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似乎他们打累了,也打得精疲力尽了,打出输赢了。他们也该刀矛入库,马放南山了。

这时,匈奴出现了一个绝妙的现象,形成了南北匈奴对峙的局面。南匈奴归附了东汉王朝,北匈奴退到了北方草原。

但是,东汉王朝没有给北匈奴一丝喘息的机会,出动大批军队,横扫数千里,将北匈奴赶出了蒙古高原。至此,北匈奴逃之夭夭。究竟逃往何处,至今仍是一个谜。

匈奴与中原地区的冲突,暂时画上了一个休止符。

据《汉书·匈奴传》记载,竟宁元年(前33年)正月,汉朝的属国南匈奴首领呼韩邪来长安朝觐天子,以尽藩臣之礼,并自请为婿。元帝遂将宫女昭君赐给了呼韩邪单于,并改元为竟宁。单于上书表示愿意永保塞上边境。

王昭君,一代美女,她在中国纷繁多变的历史进程中,以自己柔弱的身躯,果敢的行动,镌刻下了一部令后人感动不已的华章。

因此,王昭君的形象,不仅仅是只有落雁之美貌,而且更富有品德之高尚、民族大义之情怀。所以,多少年来,她成为我们中华民族褒扬的女中人杰。

若干年后,第二次归附汉王朝的南匈奴人,被汉王朝安置于美稷城及其周边地区。从此,美稷城就以一副崭新的面貌,呈现于北方茫茫的草原上了。

当然,这时的美稷城,它的地位及其重要性,与过去的美稷城已不可同日而语了。

时光流逝,气象更新。

公元48年,是大汉王朝值得纪念的一个年份。这年南匈奴归附大汉王朝了。

而此时的美稷城正以一副祥和的面孔展现于人们面前。它似乎是一个和平使者,在没有硝烟的黄昏,袅袅炊烟笼罩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将红红的夕阳淡淡地送入远山之下。清晨的雾岚像祥云一般,飘荡在匈奴人的大帐之上。

二十三万多匈奴人被大汉王朝安置于美稷城及周边地区定居生活。从此,欢乐的笑声,悠扬的牛羊吼叫声,奏响了这方土地的祥和音响。这里绿草连天,河水碧清,牛羊成群,壮马布野,菽稷盈足,完全是一片富庶之地,一方安居之所。

看到这种景象,我们就不难理解,大汉王朝为何将一处边漠之地,命名为美稷了。

中国古代的地名往往是与实际联系得非常紧密,而且又寓意深刻。

用美稷二字为一个县,一座城命名,实在是用得太贴切、太生动、太文雅、太形象、太有寓意了。

美稷,美在何处?水美,地美,草美,自然不需多说,肯定有其内容。它的美,更为重要的是与稷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稷为何物?一种粮食作物,或曰谷,或曰高粱,或曰不粘的黍。不管怎么称呼,它是百谷之长,却是不变的事实。

由此可知,美稷这一称谓,就不仅仅是一个地名了。它的深刻含义,往往让我们热血沸腾,浮想联翩。

我们甚至可以推断,在汉代,这个地方就是盛产稷的地方。当草原游牧民族普遍以肉食为主,稷的出现及其广泛种植,意味着什么?

遍地牛羊,美稷丰茂,这是一种什么景象?

南匈奴人,居于美稷城及其周边,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有了一种安居乐业的氛围。在这里,他们有了草原,也有了家园,有了美稷,有了安身之屋,他们的心情是惬意的,生活当然是舒心的。

在这样丰美富庶之地,南匈奴人,就有了更长远的打算。他们放牧兼学种稷,一年四季自得满足,日子过得也算殷实安逸。尤其是没有战火硝烟,这更使南匈奴人觉得安然无恙,放心地居住下来。

这一住就是一百三十四年。一百三十四年,近一个半世纪,匈奴人就在这无战事的草原上,无忧无虑度过了一段祥和幸福的美好时光。十九代单于都是在和平的环境中交接完成的。这样的环境对匈奴人来讲,无疑是天大的福祉。

在这一百三十四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很难想象,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度里,一百三十四年汉匈之间,再没有战争,和平共处,时间竟然这样之久,是很值得耐人寻味的。

在这一百三十四年里,美稷城始终是南匈奴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当然,在其附近的大汉王朝的子民们,也享受着这种安宁舒愉的待遇。因而,它也就成为了一座中国北方地区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

翻开中国的历史看看,像美稷城这样一座城,承载着一个朝代如此沉重的政治、军事分量,似乎还不多见。

然而,美稷城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时空中,就赋予了这样多重使命。它义不容辞地担当了,浓彩重墨抒写下一篇大爱和平的铿锵秩宏的不朽篇章。让我们至今仍感到雄才大略的部署,是多么地高瞻远瞩,意义深远!

建这座城的现实意义,无需多述。而我们现在审视历史,才更感到它的意义巨大、影响更为深远。它深刻地表明,中华民族的胸襟是多么博大!海纳百川,厚德载物,这些优美的品德历来就是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价值取向。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和谐包容共享的核心要义、精神内涵,无处不彰显着它的伟大所在,高尚所及。

美稷城,汉王朝两次安置归附的匈奴人,本来就有着特殊的意义。因而它必然就非同一般之城。

尽管它现在荒废了,看不到它当年的雄伟壮阔,但是,我们寻着历史轨迹,仍然时时能触摸到它的温度,包括它的气韵血脉。

静静地一梳理,它鲜活的样貌就展现于我们的面前了。

它是一座民族和平之城。

美稷城,两次安置归附的匈奴人,奠定了安宁之围,换来和平之基,这是莫大的功焉。从此,中原与草原有了一道柔和的彩虹,化干戈为玉帛,结束了草原与中原的对抗冲突。因此,它像一只和平鸽带着响哨飞向辽阔蓝天,把和平的美好愿望送给了草原与中原人民。至此,中原地区与草原有了和平的环境。战争,硝烟,厮杀,这些扎心的字眼,在这片土地上消失了。

它是一座文化交流之城。

南匈奴人来到美稷城,汉王朝也派一些官员到这里行使管理职权。这样匈奴族就与汉民族有了交往。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同呼吸共命运,守望相助,完全结成了一个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不离的命运共同体。这种交往,不仅仅是生话方面的,而更多的却是文化的沟通与交流。这种沟通与交流,就使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有了融合发展的条件,形成了地域新型文化的雏形。这种新型文化的形成,在当时的中国来说,是独一无二的。

它是一座中华文明互鉴之城。

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组成的一个大家庭。中华文明的形成不是孤立的,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吸纳了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逐渐滋养了中华文明的体魄。美稷城的建立,更加证明了这一点。它不仅使草原文明与中原文明寻找到了契合点,更使这两种文明有了长远共生、共融的可能性。同时,它也为以后几次民族大融合,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作用。

因此,当我们现在站在历史的视角审视,美稷城是中华大地的一座名城,它的历史意义是不可磨灭的。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中,我们不可忘记这座历史名城。

美稷城,它的光芒永存!

作者:${article.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