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向着光的方向前进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观后感

□刘丽

版次:072024年07月04日

央视一套播出八集迷你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社会反响热烈。该剧剧情设计巧妙,画面大气唯美,既是一部展现新疆阿勒泰地方文化风情的写实影片,又是一首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发展赞歌,更是一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剧目。

全剧以汉族少女李文秀追逐文学梦想为主题,设置了两条主线和两条辅线,主线是文秀母亲张凤侠与哈萨克族人民在草原上共同生活的故事,以及阿勒泰进步青年巴太为追求理想而奋斗的故事。辅线是李文秀与巴太纯情恋爱的唯美故事,以及不同民族逐渐转变陈旧观念而融合进步的剧情变化。

主线中,不论张凤侠还是哈萨克牧民都特别重情重义,而高晓亮的出现及结局早在该人骗取李文秀“遣散费”中作了铺垫,与善良勤劳的哈萨克牧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辅线中,李文秀与巴太纯情恋爱、托肯追求幸福,以及不同民族互为进步的信念,在物欲社会中均难能可贵。

两条主线与两条辅线互为支撑,文化融合之花与草原爱情故事一脉相承,体现剧目精妙构思的同时,将优秀文化自然而顺畅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我的阿拉泰》通过镜头呈现了四季流转的美景,也再现了绿草绵绵、冰河闪闪、物产丰富的阿勒泰,李文秀与巴太徜徉白桦树间、哈萨克牧民嬉戏哈巴河上、朝戈和高晓亮炫技于肥美草原等画面,尤其是李文秀返回阿勒泰途中,牛羊成群、马匹奔跑、牧民自由驰骋,一种原生态明净纯粹的生命张力从画面里跃然而出。当李文秀与托肯、库兰参加婚礼而出现在草原上的画面,则简单纯粹而富有诗意。此外,张凤侠在讲述仙女湾的来历时,湖泊清澈见底,静谧而美丽,倒映着周围的山峦和树木,宁静而壮美的景象扑面而来,给观众带来了视觉自由的冲击力,让观众在享受剧情的同时无不感慨阿勒泰的美,艺术价值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剧中张凤侠、文秀奶奶及当地牧民都有一个共同点——淳朴。张凤侠在整部剧中表现出豁达、随意、善良的性情。她开小卖部并不是为了赚钱,虽然她嘴上总是计划着赚钱,而最后都没有赚到钱,只是给无聊的生活找了些许“麻烦”。文秀的奶奶是该剧的主要笑点,喜欢偷吃东西,话语间幽默而满含深意,文秀望着帅气的巴太发呆,奶奶会说:“看他干啥?他能吃啊”。当巴太想跟文秀说句悄悄话,奶奶直接发出灵魂拷问:“你俩干啥呢?”,巴太说奶奶我爱你,奶奶淡定又冷漠地回应:“没看出来”……既突出了奶奶是个吃货人设,也呈现出糊涂而清醒的人物形象。张凤侠与牧民关系十分融洽,渣男高晓亮的演绎有力地证实了这一点。护林员朝戈对张凤侠的友情“提示”,均说明他们珍爱自己的生活环境,珍惜邻居间的纯真情谊。

剧中毡房、服饰、歌舞、节庆活动等镜头,无不展现了丰富的地方人文风光,牧民的日常生活、传统手工艺、地域美食等融入剧情叙事中,展现了当地独特的民俗风情。同时,松胶、烤馕、羊油皂以及哈萨克族少女帽等用品,再现了当地群众长期以来的智慧结晶。值得一提的是四季的转场完成了李文秀和巴太的情感推进,也完成了张凤侠安葬丈夫的夙愿……当巴太为救文秀放箭射杀踏雪后,又痛哭着切下马头走向远方,与前剧情挂在树枝高处的马头作了呼应,道出了地方民俗文化情结。

幸福生活唱响民族团结之歌。文秀去马场找巴太无果,出现一“窗”一人一马的镜头;张凤侠给文秀打电话的场景,出现一“窗”一人一电话的镜头;春节奶奶和别克大叔吃饺子看烟花,出现一“窗”两人一幸福的镜头……不论是有意取景,还是无意而为之,让观众感觉:此刻就是幸福的,“窗”里的人就是幸福的,幸福就在那个“窗”里。文秀的眼神一直是明亮的,初次来到彩虹布拉克碰到从布尔津马场归来的巴太时,她眼神是明亮而惊喜的;到巴太家要账,巴太用射箭逼停她们母女用骆驼抵债时,她的眼神是明亮而欣赏的;当采购货物搬不动而受到巴太援手时,她的眼神是明亮而感激的;看到巴太在婚礼中与库兰合奏时,她的眼神是明亮而失落的;而当巴太第一次带人见证踏雪的进步时,她的眼神是明亮而惊喜的;当巴太正式问“我喜欢你,你喜欢我吗”时,她的眼神是明亮而肯定的,不单是为了他,也是为了自己,直至古尔邦节上的意外,考验了彼此三年,在阿勒泰烟花之下重逢,他们的眼神是明亮而欣喜的。

张凤侠给各种商品起形象又鲜活的名字,面对“外地人”带来的“新鲜玩意儿”,牧民们积极尝试、坦然接受。小卖部里的生活百态是民族团结发展的现实缩影。张凤侠能够通过她掌握的简单词汇“听懂”哈萨克语,自己晒奶疙瘩,用骆驼运输货物搬家,安然住在毡房内……她缓缓融入牧民生活圈,并与他们产生了纯真友谊。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下,各民族不断进步、发展、自由而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随着冬不拉的美妙之声,主题歌《月光》如夏日的风徐徐吹来:月光摇曳在地面上/周围开始泛起模糊的光/原野沐浴在月光下/无法自拔地迷恋在月光中……幸福之歌、自由之歌、民族团结之歌,在《我的阿勒泰》久久回唱,指引着人们向着光的方向前进。

作者:${article.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