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展
版次:052024年06月26日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在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大局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青年学生的“五个认同”直接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国家、民族的长远发展。当前,全球正经历着百年之巨变,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摄入深水区,大学生时刻面临多元文化冲击和外部世界发展变革所带来的挑战,防范和化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是高校必须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防范化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意义
习近平指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问题值得高度重视。网络已是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的主权和政权。”网络世界对市场主体而言已不再是私人空间,而成为影响人们社会生活的公共领域。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各种不同价值观念逐步向社会渗透的今天,网络空间正逐步成为人们直接建立社会联系的重要场域, 并对价值观念进行影响和塑造。对于青年学生成长、社会治理和国家发展来说,高校是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加强高校网络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为确保青年学生健康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第一,从培养青年学生成长成才角度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对于加强青年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至关重要。青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网络在青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网络环境中存在不良信息不可避免对他们产生负面影响。通过加强高校网络风险管理工作,可以帮助青年学生更好地辨别信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成长和健康发展,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共产党要永葆红色江山不褪色,就必须牢牢抓住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时刻关注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显性和隐性手段潜移默化地影响当代青年学生的立场和观念,不断在网络上传递正确声音,创新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确保他们的灵魂深处充满正确的价值观和立场,打造正能量的网络空间。
第二,从提升社会治理水平角度看,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有利于巩固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主动权,有利于高校舆情引导和管控水平的优化,进一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新形势下,我国必须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异常复杂的形势。习近平指出:“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总是企图使我们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其要害就是让我们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丢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当前,敌对势力主要在网络上发力,将其作为主要渗透场域,针对高校青年学生进行意识形态颠覆与渗透,对此需引起高度警惕。在面对西方强大的意识形态攻势时,作为被渗透的主要对象,青年学生容易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怀疑,甚至是否定。因此,高校迫切需要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动占领意识形态网络高地,积极应对和化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
第三,从建设现代化强国角度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对于巩固新时代的思想政治育人体系,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做有担当、能吃苦、敢拼搏的时代新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高校是前沿阵地,承担着培养和塑造青年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行为价值和道德理念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在互联网时代,青年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然而,由于互联网信息的碎片化和多样态,可能会导致学生在不同信息之间产生迷茫、矛盾和冲突。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导致网络中的负面信息和现实情况交织在一起、相互消解,更容易影响青年学生对人民、对社会、对国家的信任感。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必须抓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旋律唱响网络空间,努力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互联网空间以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形式传播开来。
二、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化解的实践路径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高校的和谐稳定与发展,事关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坚持把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不断完善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体系建设,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力,力求在加强思想引领、内容与形式的适应性转化、构建风险协同治理机制以及风险防范共同体打造四个维度上着手。
(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因此,要坚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影响力,旗帜鲜明地坚持党要管宣传、党要管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意识形态领域用红黑灰“三个地带”理论深入浅出地阐明工作方法,即“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黑色地带主要是负面的东西,要敢于亮剑,大大压缩其地盘;灰色地带要大张旗鼓争取,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是高校防范化解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行动指南,要求各级干部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积极促使“黑灰色地带”向“红色地带”转化。
(二)优化内容与形式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适应性转化
高校要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理论思维、历史思维和斗争思维,要有“学而思之,行而思之”的视野。一要强化理论思维,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式,引领青年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不断拓展视野,熟练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让他们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同时,做到“真学、真懂、真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决同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二要强化历史思维,帮助青年学生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逻辑,积极传承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中华儿女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谱系,运用科学理论和中国精神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三要强化斗争思维,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对政治原则问题、价值观念问题和学术探讨问题进行判断和甄别,努力同各种网络上流传的错误意识形态及其变种作斗争,在舆论高地对错误思潮予以抵制。
(三)完善高校意识形态风险协同治理机制
首先,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预警机制建设是重要环节。高校需要积极主动地识别研判当前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冲击和挑战,深刻把握潜在的重大风险,并充分利用校园内多媒体平台和各大网络平台的数据,及时了解青年学生关注话题动态和热点问题,积极回应并解答他们的关切,以防不良社会思潮渗透。此外,对那些具有强烈政治倾向的言论要妥善引导,努力纠正情感偏向,防止舆情的爆发和演变成现实行动。其次,高校需要完善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机制。面对网络舆情事件,高校应当利用大数据技术及时发现潜在的舆情危机,及时控制过激言论,尽可能消除舆论风险的发生。舆情危机发生后,高校要整合资源,各部门形成合力,做到网络舆情事件第一时间监测、第一时间收集、第一时间处置,做好事实澄清和人文关怀工作,避免活动的转化和互动、局部风险演化为全局风险。
(四)建设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共同体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化解的第一主体是高校党委,要充分发挥全面领导与综合统筹的主体作用,调动学校团委、各二级院系党团组织、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风险防范化解主体的积极性,进一步压实各风险防范化解主体的责任,形成各风险防范治理主体之间的协同联动,建设各类主体分工明确、协同高效的工作局面。同时,高校应当重视加强对各类互联网平台功能的学习研究,借鉴政府各部门已经形成的卓有成效的网络意识形态风险治理经验,结合青年学生特点以及校园实际情况,切实提高网络管理与利用水平,积极开展多方沟通与协作,通过技术手段为校园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化解提供支持。
(作者单位: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