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银鸽 曲展
版次:062024年04月10日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领域伟大实践,不断丰富发展文化领域的新观点新论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问题作出系统全面阐述,形成习近平文化思想。高等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高校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肩负起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文化观,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的使命。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扛起建设教育强国和文化强国神圣责任的重要遵循。高校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准确把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目标,夯实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发展的,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唯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在新时代融会贯通、生机勃勃,复兴伟业才会有绵绵不绝的精神动力。高校在文化启蒙与发扬、弘扬中国精神、促进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因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思想政治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了高校思政课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独特优势,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中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不是在课程内容上简单加入,而是发挥思政课教育、宣传和引导大学生的功能,激发高校师生的文化自信,自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凝聚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能丰富高校思政教育资源,实现思政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功能。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仁爱、自强不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是中国人日用而不自觉的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思政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后的真实示例来讲述理论,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亲和力和生动性,提升高校思政课教育的教学效果。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传承和弘扬,可以在实践中成为培育新时代青年文化自信的宝贵养分。近代以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的屈辱遭遇让部分中国人民对于中华文化产生怀疑,出现了全盘西化、文化复古主义等错误思潮。经过中国人民的不懈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华民族走上重拾文化自信的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自信才能自强,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高校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应该在实践中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从中汲取奋斗力量,锤炼道德品格,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立宏志、强自信、育才干,才能筑强国之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自觉抵制错误思潮,还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和民族观念,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
思政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理应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
首先,优化思政课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是高校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渠道,高校应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思政课课堂教学。第一,课程安排上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教育引导学生多读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等。因此,教师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时要引经据典,带领学生多读原著,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让学生认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理依据及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文化创造文化,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帮助大学生提升思政课获得感。第二,在备课过程中,教师有针对性地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元素,收集本地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特色文化等文化史料形成案例素材库。通过组织学生排练历史剧、将历史故事改编为剧本杀等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地方文化魅力,陶冶情操。第三,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将传统授课模式与网络新模式相结合,建设中华优秀传文化融入思政课创新课堂。通过AI、VR技术等游览文化盛景;假期让学生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记录家乡传统文化、自己感兴趣的传统习俗;在课前课后观看文化界嘉宾的讲说采访等。一方面可以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思政课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大学生提高判断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形成以德育人和以文化人同向同行的效果。
其次,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致广大而尽精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要如春风化雨,浸润心灵,使青年学生自觉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中国精神,成为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的新兴力量。第一,让地方文化走进课堂,走入学生心中。展开拓展课堂,将非遗文化、民族服饰文化等带入课堂,例如思政课教师可以穿着马面裙、蒙古族服饰等服饰讲授文化有关课程,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丰富性,潜移默化地增强文化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第二,设置翻转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课前固定分享中国故事环节,展现学生心中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通过中国故事动人事迹的描述激发青年学生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凝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青春力量。第三,高校思政课实践课走入地方,大学生从课堂走入基层。思政实践课可以利用当地历史人文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历史博物馆、红色文化展馆、党建示范基地深入了解本地区各民族的文化发展过程,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包容多样、守正创新的特质。实践形式多样化,可以让学生制作宣传片、设置宣传海报,或者担任讲解员,常态化深入社区、企业宣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知识遍地开花。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身体力行地引导青年学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期望的那样,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第四,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托思政专业优势,聚焦文化主题,组织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展示活动。例如成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讲团,全校范围内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开展诵读比赛、歌唱比赛、书法比赛等活动,让同学们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自己的方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实践出真知,大学生在多样的实践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并在实践奋斗中创造提高综合素质,探索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方法,努力为构建文化强国和教育强国贡献个人才智,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
(作者单位: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