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欢歌动北疆

民歌中的鄂尔多斯

2025年10月12日

“山脉连天边,草丛流清泉,歌声悠扬去牧马。阿爸阿妈,如山似水,我心中活菩萨。山峰入云端,雄鹰在飞翔,幽静山谷鸟鸣声。登高望远,思念牵挂,阿妈阿爸两位亲人。”这首在鄂尔多斯传唱甚广、饱含草原情怀的短调民歌《艾蒿山头》,歌词中既有辽阔灵动的画面,也有真切深厚的情感。它以简洁质朴的语言勾勒出鄂尔多斯草原的壮美风光,道尽对父母的感恩与眷恋,听过便让人难忘那份来自草原的纯粹与温暖。

民歌是百姓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最真挚的反映,是人民群众对过往历程的思考和记录。据不完全统计,鄂尔多斯民歌有1500多首。风格清新,诗味浓郁,情感真挚,色彩鲜明的鄂尔多斯民歌,在全市各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鄂尔多斯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草原的过渡带,因黄河“几字弯”的滋养,孕育出长短调民歌、蒙汉调(漫瀚调)、山曲儿和二人台共四大类民歌瑰宝,并且每一类都成为了地域文化的“声音密码”。

鄂尔多斯素有“歌海”之称。从千沟万壑的准格尔山区,到广袤无垠的鄂托克草原;从苍苍茫茫的毛乌素沙地,到海海漫漫的达拉特滩头,到处都是歌的“溪流”、歌的“湖泊”、歌的“海洋”……在这里,无论是演唱悠长、深沉、悲怆、细腻、自由的“长调”歌曲,还是演唱节奏欢快、结构短小、句法整齐的近代及现代的“短调”歌曲,抑或演唱潇洒豪放、感情炽烈的“漫瀚调”,都是一人唱百人和。

长调歌曲是鄂尔多斯蒙古族的传统歌曲。曲调深沉古朴,舒缓悠长,跌宕起伏,高亢豪放。在其漫长的民间传唱过程中,形成了一种为大多数人所公认或接受的演唱特点,即长音中间部分出现颤音,且颤音的幅度逐渐增大,使歌曲听来更加开阔、舒展。如《圣主的两匹骏马》《六十棵榆树》《班禅庙》等歌曲回肠荡气,让人百听不厌。同时,长调多在大型宴会、有长者参加的活动或比较慎重的场合首先演唱,因此也有人称这类歌曲为“宫廷调”。

短调民歌堪称草原文化的“浓缩精华”,其结构短小精悍,节奏明朗有力,情绪欢快活泼,歌词言简意赅,音乐形象鲜明,曲调优美动听。与长调不同,短调歌曲几乎没有不可以演唱的场合,因此短调也被称为“红调”。同时由于它在旋律的级进走向中经常采用反向转位的手法,在六、七、八度远距离具有跳进现象,并在传统的五度调式的民歌中加入七声调式的引子和过门,使得短调自带舞蹈基因,别具一格。当欢快的节奏遇上刚劲灵动的蒙古舞,歌与舞两朵并蒂花莲在高原上交相辉映。

“漫瀚调调脆铮铮音,蒙汉兄弟越唱越惹亲;漫瀚调调是那盘根根柳,笑声声唱出个手拉手。”这首婉转悠扬的漫瀚调中交织着蒙汉人民的情感,唱出了数百年来蒙汉民族守望相助、团结进步的深情厚谊。漫瀚调发源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它是由蒙古族“坐唱”和汉族“打坐腔”两种十分相近的民歌演唱形式演化而来的,蒙汉两族人民群众平时在放牧、耕作之余,经常凑在一起吹拉弹唱,久而久之,众多动听易唱、短小整齐的蒙汉民歌在你唱我和中渐渐交融。历经数百年的悠悠岁月,在众多歌手、乐手及老百姓的共同努力下,漫瀚调不断改进和完善,逐渐形成一个深受蒙汉两族人民群众共同喜爱的新歌种。时至今日,漫瀚调走进了千家万户,它的普及性、娱乐性、影响力愈来愈大,几乎覆盖了内蒙古西部地区和准格尔旗周边地区,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传统从未因古老而沉寂,反而在创新中焕发新生。当下,鄂尔多斯民歌,正以多元姿态打破时空界限,在时代浪潮中奏响新声。以漫瀚调为例,它不局限于传统的演唱形式,逐渐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和多元化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将传统漫瀚调与民族管弦乐、合唱等艺术形式结合,以马头琴为弦乐主体,加入二胡、唢呐、笙、琵琶、中阮等中国传统乐器,对传统漫瀚调作品进行重新演绎,在保留民歌韵味的同时,使得作品格局更加开阔、音乐风格愈发磅礴。

创新从不是对传统的解构,而是让古老旋律接上了时代的脉搏,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和时代感。通过创新,鄂尔多斯民歌不仅是博物馆里的“文化标本”,还是街头巷尾的传唱、屏幕里的流转、年轻人心中的热爱,它在传承中延续着对草原的眷恋、对民族团结的礼赞,更在新时代继续传递着民族的深情与文化的自信。

如今,鄂尔多斯正把民歌文化融入文旅发展。今年3月,鄂尔多斯举办了“暖城恋歌”全民歌王争霸赛,在这场为期三个月的群众性音乐盛宴中,得到本地音乐爱好者的积极响应,吸引了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音乐爱好者参与。参赛者涵盖了农牧民、煤矿工人、教师、消防队员、医务工作者等各行各业基层群众,他们通过歌声传递生活故事,深切抒发对草原和家乡的深情厚谊。数据显示,自海选赛开赛以来,“暖城恋歌”累计在线直播关注人数达200余万人次,相关视频播放量超过2000万次,全网话题总播放量超过3000万次。

鄂尔多斯民歌的悠扬婉转、漫瀚调的豪迈奔放、古如歌的韵味悠长与流行音乐的激情活力相互碰撞、交织融合,“听民歌、游草原、品文化”正成为新的文旅潮流。

夕阳西下,草原上的歌声还在继续。远处的蒙古包里,牧民们围坐在一起,酒过三巡,有人唱起《纳林河畔》,歌声在草原上飘荡,与黄河的涛声、牛羊的叫声交织在一起。从草原毡房到城市剧场,从传统演绎到创新融合,鄂尔多斯民歌正以多元姿态,在北疆大地上奏响文化传承的新乐章,把这片土地的故事与精神,唱给更多人听。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金咏 陈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