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5日
这几日秋风乍起,吹散了夏末的余热,早晚便有了些许凉意。路旁的梧桐叶开始泛黄,偶尔飘落一二,悄无声息地躺在行人的肩头,又滑落下去。此情此景,叫人不觉想起饮食之事来。
中国人的饮食向来讲究应时令,顺自然。秋天属金,主收敛,与肺相应。这时候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的身体也随之起了变化。夏季贪凉食冷的习惯,到了此时便该收敛些了。
秋季最明显的特征便是“燥”。空气湿度降低,人们常觉口干舌燥,皮肤干涩,甚至咳嗽声也多了起来。这时候若再不注意,便易伤及肺阴。于是智慧的先人便教我们:秋季饮食当以“润燥”为主。
晨起一碗米粥最是养人。白米熬得烂熟,上面浮着一层粥油,喝下去滋润肠胃,通体舒适。若再加些百合、银耳之类,润肺效果更佳。我常于周末熬上一锅,慢慢享用,感觉一周的燥气都被这碗粥化解了。
梨是此时节的恩物。皮薄肉脆,汁多味甘,润燥生津,清热化痰。若是咳嗽了,将梨去核,放入川贝母少许,蒸熟食之,比什么糖浆都管用。不过梨性寒凉,体质虚寒者不宜多食,可蒸熟再吃,以制其寒性。
《饮膳正要》有云:“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这里的麻指的是芝麻、核桃等含油脂的食物。秋日饮食宜“少辛增酸”,因辛味发散,与秋季收敛之性相悖;酸味收敛,正合秋令。
这时候山楂红了,柿子黄了,都是极好的应季水果。山楂消食化积,活血化瘀;柿子清热润肺,生津止渴。不过柿子性寒,空腹不宜多食,否则易形成胃结石,古人早已告诫过我们了。
民间素有“贴秋膘”之说。夏季炎热,人多食欲不振,体重往往减轻。入秋后天气转凉,人的食欲恢复,正是进补的好时机。但进补非一味大吃大喝,而要讲究循序渐进。
初秋时节,气温尚高,宜清补,可食些山药、莲子、芡实之类;至深秋,天气转寒,则可适当增加温补之品,如鸡肉、牛肉、大枣等。我每到此时,便喜欢炖一锅山药排骨汤,山药健脾益肺,排骨滋阴润燥,汤味鲜美,食之浑身暖融融的。
秋日气候宜人,人往往食欲大增,但切记不可暴饮暴食。《内经》云:“饮食自血,肠胃乃伤。”秋季阳气收敛,人体代谢相对减缓,过量饮食反而增加脾胃负担。
我认识一位老先生,年逾八十而精神矍铄,问他养生秘诀,答曰:“腹中长空。”并非饿着肚子,而是每餐只吃七分饱,给肠胃留有余地。秋季尤其如此,面对丰收的果实、肥美的食材,更需节制。
现代人生活于都市中,与自然渐行渐远,四季变化不过空调温度表的调节。然而人体这个小宇宙,仍随着大宇宙的运行而变化。若能顺应自然,秋收冬藏,身体自然安康。
秋天的饮食,说到底就是“收敛”二字。收敛不是禁止,而是有选择地收纳;不是拒绝美味,而是更精致地品味。就像秋风扫落叶,不是无情,而是为来年的新芽腾出空间。
窗外,夕阳西下,余晖洒在餐桌上的一碗白粥、一碟小菜上,简单却温暖。秋日的饮食,不必山珍海味,只需应时顺令,便是最好的养生之道了。
人生在世,吃喝二字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智慧。在这个秋天,或许我们可以慢下来,细细品味每一口食物,感受季节的更替,体会身体与自然的和谐共鸣。如此,不仅养身,亦养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