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8日
鄂尔多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在“双碳”战略目标引领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中,这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历史性的绿色蝶变,全力推动一场从传统能源依赖向绿色能源驱动的深刻转型。沙戈荒风光基地的建设不仅深刻重塑着区域的能源结构与产业格局,更以其系统的实践路径,为全国众多资源型城市的绿色转型、生态脆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因地制宜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鄂尔多斯样板”,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贡献出宝贵的北疆智慧与力量。
能源普惠:共同富裕的基石与实践路径
能源普惠,是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能源转型价值取向的核心体现。它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确保能源供应的“能源安全”概念,赋予了能源发展更深刻的民生内涵。能源普惠不仅意味着让所有社会成员都能用得上、用得起清洁可靠的现代能源服务,更核心的要义在于确保能源转型带来的发展机遇、产业链红利和生态福祉,能够被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共享。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与民生福祉的内在统一性。推动能源转型正是将这一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的关键路径。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减少污染排放,修复生态环境,本身就是在创造和供给最基础、最广泛的民生福祉。
鄂尔多斯的能源转型并非孤立的产业升级,更是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的、系统性的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通过实现“能源普惠”,将发展的红利精准地传导至改善民生的各个层面:在生产领域,通过“光伏+”等创新模式,构建起一个多元参与、利益共享的发展共同体,为各族群众实现物质层面的共同富裕夯实了根基;在生活领域,通过能源开发与生态修复的协同并进,实现了“沙退绿进”的生态奇迹,为人民创造了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筑牢了生态层面的共同富裕底色;物质生活的富足与生态环境的改善,共同转化为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政策的深刻认同、对发展道路的坚定自信,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更高层次的精神富足与社会和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生产发展:点沙成金,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根基
以重大项目为牵引,重塑区域产业格局。库布其“光伏长城”是鄂尔多斯能源转型最具代表性的工程。该工程规划在黄河南岸、库布其沙漠北缘,构筑一道长约400公里、平均宽约5公里的“光伏长城”治沙带。计划到2030年建成新能源总装机1.5亿千瓦,其中“光伏长城”规划装机容量高达1亿千瓦,体量相当于4个三峡水电站,并同步完成库布其沙化土地治理1200万亩、毛乌素沙地治理300万亩。位于伊金霍洛旗的天骄绿能50万千瓦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光伏发电示范项目。采用“光伏+储能+生态治理”的创新模式,实现了“板上光伏发电、板下种植牧草、板间生态养殖”的土地三重利用。该项目带动周边农牧民增收致富,成功将生态治理的成本转化为了富民兴业的资本。
以多元模式为路径,拓宽群众增收渠道。能源转型的最终目的是惠及于民。一是直接就业与劳务增收,鄂尔多斯市在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中,全面推行“以工代赈”模式,优先吸纳当地农牧民参与到植树种草、光伏板安装、后期管护等工作中,预计可提供稳定就业岗位5万个,力争实现参与农牧民人均年收入增加2万元以上。二是“板下经济”与多元创收,通过抬高光伏支架,为板下空间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创造了条件。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林光互补”“草光互补”“牧光互补”等多种模式。此外,鄂尔多斯市积极健全“基地+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牧民以土地、草场、资金等多种形式入股项目,按股分红。多元化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发展红利能够精准、持续惠及当地群众。
以全链发展为目标,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鄂尔多斯市明确提出,要全力推进“风光氢储车”五大产业集群全链条发展。通过“以装机带动装备,以装备制造支撑新能源开发”,这一战略布局极大地推动了地区产业结构从“一煤独大”向多元支撑、绿色低碳的根本性转变。根据《鄂尔多斯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全市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实现了261.3%的爆发式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46.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3%,连续48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生活改善:沙退绿进,筑牢共同富裕的生态底色
以能源开发促生态修复,实现“绿进沙退”历史性转变。传统的治沙模式投入大、见效慢、易反复,而光伏阵列本身就是巨大的“固沙板”。连片的光伏板能够有效降低近地表风速,减少风蚀;同时,板片的遮挡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为沙生植物的存活和生长创造了宝贵的“庇护所”。在此基础上,鄂尔多斯市系统性地实施“板下修复”工程,在光伏板间、板下种植柠条、羊柴、沙打旺等固沙植物。以蒙西基地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为例,每年可修复治理沙漠面积10万亩,年均减少向黄河输沙约200万吨。矿区复垦绿化后,植被覆盖率从治理前的不足25%跃升至85%以上,如今已成为集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示范区,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休闲游憩的好去处。
以绿色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推动生产生活方式低碳转型。一方面鄂尔多斯市积极推动“绿电进园区”,支持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和工业绿色微电网。零碳产业园区企业的绿电使用比例已接近70%。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农村牧区“煤改电”和新能源供暖项目。达拉特旗在2024年就完成了3499户农村牧区的“煤改电”改造,用清洁、安全、高效的电采暖替代了传统的分散燃煤取暖,不仅极大改善了冬季室内空气质量,提升了生活品质,也减少了大气污染。
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印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鄂尔多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核心在于通过三次产业融合,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板上产绿电”,是直接的能源产品价值;“板下生绿金”,是通过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将生态修复的成果转化为经济收益;“板外带旅游”,则是将独特的“沙漠+光伏”景观转化为旅游资源,创造服务业价值。达拉特光伏基地由19.6万块光伏板组成的“骏马奔腾图形电站”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成为吸引游客的网红打卡地,让生态本身成为了可以经营、可以增值的宝贵资产,为生态保护和建设提供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思想升华:同心筑梦,凝聚共同富裕的精神力量
从“看得见的实惠”到“发自内心认同”。政策的生命力在于人民的拥护,拥护源于实实在在的获得感。鄂尔多斯的能源转型,为当地群众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当农牧民的钱包因为土地流转、劳务用工、“板下经济”而鼓起来,呼吸的空气因为清洁能源的普及而变得清新,昔日的沙尘源头变成了家门口的“蓝色银行”和绿色公园,抽象的政策方针就转化为了具体的、可感知的幸福生活。这种切身的感受,是建立政策自信最坚实的根基。它让各族群众深刻认识到,党中央提出的“双碳”目标、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是与自身利益休戚相关的正确决策。
从“被动接受帮扶”到“主动参与发展”。鄂尔多斯能源转型的一大亮点在于通过创新机制设计,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以工代赈”让农牧民从旁观者转变为生态建设的“主力军”。“基地+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牧民从单纯的土地出租方变成了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分布式光伏的推广,让普通家庭也能成为能源的生产者和经营者。这一系列转变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和责任感,主动地投身到家乡的建设和发展中,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主人翁意识的觉醒激活了内生发展动力,是实现共同富裕最宝贵、最根本的力量。
从“共建美丽家园”到“共享发展成果”。鄂尔多斯市在系统推进能源转型过程中,始终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充分发动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参与绿色家园建设,主动投身富民工程,营造全员发力、紧抓快干一体化工程的浓厚氛围。
共同富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物质基础。共同奋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过程。共同的生态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精神土壤。
能源转型驱动下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鄂尔多斯实践启示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民。精心设计普惠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将宏大叙事落脚于个体幸福感的提升,才能获得最广泛的群众支持,激发最磅礴的内生动力。
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践证明,生态劣势完全可以转化为发展优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通过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保护生态的过程完全可以成为创造财富、增进福祉的过程。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能源转型不是单一领域的改革,而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个维度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好短期与长期、发展与安全、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实,从政策协同到资源整合,最根本的保证在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了改革发展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成事。
鄂尔多斯的实践清晰地表明,能源普惠是通往共同富裕的坚实桥梁。其实践经验的核心,在于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能源转型的全过程,将宏大的国家战略与微观的个体福祉紧密相连,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将能源革命与产业升级、生态治理、民生改善、民族团结融为一体,为民族地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内蒙古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下内蒙古能源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ZLJD2501,ZLJD250104。
(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